实现“生态梦”的路径选择
周璐茜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来,建设生态文明就被列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召开,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转变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十八大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纵观党带领人民的建设历程,毫无疑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生态梦,我们也唯有把生态梦作为实现中国梦的跳板之一,才能构建和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促进意识觉醒,为生态梦夯实自然理念之基
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演变的最高产物。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生命,因而,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永远不能摆脱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的制约。马克思的社会有机理论也告诉我们,“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第161页由此看来,不仅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归根到底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以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为前提。因此,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又必须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大众意识的觉醒。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梦”必须要根本转变传统的对待自然的占有式的态度和方式,摒弃急功近利的态度和方式,要将人的能动性寓于自然规律之中。其次,要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再次,积极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把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彻底抛弃“要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意识,“过去的绿水青山是祖宗留下的,未来美丽的环境是子孙后代应当享受的,当代人要有责任感。我们必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2]人类生活在地球生态系统之中,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但是,人仍然寄生于生物圈之中,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寄主的正反馈。人的能动性再大,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做事,转变发展理念,促进意识觉醒势在必行。
二、健全法制环境,为生态梦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环保部门的力量日益壮大,但是还是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都缺少力度,“立法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很多经济、社会方面的法律本身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执法体系的最大问题是环保法律的处罚力度规定软弱,执法手段缺乏;司法体系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公众缺乏环境权益依据,司法救助无能为力”。[3]第21页因此,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生态环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环境立法,健全法制环境,使自然资源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其次,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作用”的原则,有效调节生态环境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对那些因为经济活动而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的行为收取相关的赔偿费,鼓励企业、团体、个人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减少因经济活动而背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物质动力,从而化解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利益的矛盾。再次,建立起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善于发现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与弊端,探索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总结其成功经验,然后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机制,最终使我们的生态与环境长期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三、发展生态文明产业,为生态梦注入科技活力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在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所受到根本束缚,这就是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这样,投入多,消耗高,但产出低,长此以往,必将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只有从本质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才能真正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第一,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产业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第二,确立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根据我国国情,在吸收西方国家农业生态成果的同时,将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转变为多目标、多功能的复合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增加农业产量和产品质量,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种效益的高效、和谐、持续增长。第三,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的增长方式。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为此,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经济模式转型的切入点,各部门要把生态价值放在科研活动的首要位置,同时兼顾经济价值,要把环保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作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方式与思维,创建绿色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产业。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拥有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维护民众权益,为生态梦创造健康环境
生态梦是一个最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和贴近生活的梦。这个梦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福祉,关系着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关系着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是一个恩泽当代、惠及子孙、功在千秋、造福人类的梦,因此维护民众的权益也就成为了实现生态梦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生态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干净马桶盖”的说法,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水污染的现状;近几年,我国发生了一百多起重大土地污染事故,据统计,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呼吸清新空气竟然成为了一种奢望,机动车排放的有害的颗粒物甚至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而近年来因为食品引发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事故,包括食物中毒、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事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可见,保障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
实现生态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首先,群众要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态度,积极履行生态义务,培育生态审美能力和生态实践能力,努力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此外,政府应该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针对大气污染,必须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特征,对所有能够影响大气质量的各项因素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制定最佳的废气处理措施,以达到控制区域性大气环境质量、消除或减轻大气污染的目的。对于水质的污染,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国家职能部门要发挥好对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积极负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实施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
美丽中国的实现是每位中国人最大的梦想,而生态梦的实现更是关乎着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应付的责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管力度,此外,每位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伟大的工程,自觉形成文明、健康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生态梦,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克强.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答企业家代表的提问[Z].
[3]夏光.全面增强环境保护的国家力量[J].环境保护,2009.6.
[4]佟光星,姚乐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J].红河学院学报,2013.6.
[5]方世南.生态梦:中国梦的坚实基石[J].学习论坛,2013.6.
[6]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2009.6.
[7]霍昭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途径现实选择[D].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人民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