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槟榔屿日常生活史的文学书写

槟榔屿日常生活史的文学书写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杜忠全的槟城系列就必定进入我的视野。《老槟城老生活》是我看他的槟城系列的第一本。历史是骨感的,文学是丰满的。一个区域的历史,是不断在“大历史”的转变中前进的。政权的更迭、战争的波及,都能够带来重大影响。而隐藏在这些重大历史之下,就是那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命运。《老槟城老生活》不仅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刻画了整整一个历史阶段。槟城《光华日报》2013年11月5日《异言堂》版
槟榔屿日常生活史的文学书写_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自从进了历史学这个圈子,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去某个地方旅行,要首先把那个地方的有关历史文化的资料浏览一遍,尤其是对地方历史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过去就是“因”,现在就是“果”,不懂“因”,怎能懂“果”?过几天就要去槟城走一走看一看,因此提前做“功课”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而杜忠全的槟城系列就必定进入我的视野。《老槟城老生活》是我看他的槟城系列的第一本。

很长一段时间,历史学与纯文学由于学科界限,双方的关系不是很远,但也不是很近,最重要的是就是历史的书写要平实、流畅,不提倡用过多的修饰语。如此一来,历史学的阐述虽然讲求体系,力求接近真实,但却往往忽视了历史情境下的个人,是充满情感的、鲜活的。历史是骨感的,文学是丰满的。两者的结合点在哪里呢?杜忠全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一个区域的历史,是不断在“大历史”的转变中前进的。政权的更迭、战争的波及,都能够带来重大影响。而隐藏在这些重大历史之下,就是那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命运。从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老乔治市的“流动风景”,通过文字的描述,仿佛穿越了时空,每天门口等待“收字纸的老人”、夜晚等待“流动租书人”、踏自行车的“街头掐面人”,还有上门的理发师、黄色的“御伞”、挑担挑出的小吃世界、街头的货郎摊。

他也给我们描述了20世纪中叶槟榔屿的游艺活动和社会变迁,那个年代槟榔屿作为“文化符号”的“上海印象”,还有那个年代元宵十五时热闹的关仔角,以及青春焕发的男孩女孩。我也仿佛听到了牛干冬那里牛车吱呀的行进声,小孩围着看大人赌博时的喊叫声,甚至是推广洗衣粉的广告车在住宅区吸引主妇们去围观的喇叭声,“那是没有电视的时代,大家只好上街头看洗衣去”。一句话,就道出了社会景象的发生实质。原来户外广告在特定的年代,也可以成为一种消遣。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文化史”的兴起,掀起了一股“眼光向下的革命”,统治者的历史书写逐渐被民众的历史书写所取代。虽然历史总有一些“关节点”,但社会总是要在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中来运行。可能在历史某个点,感觉不到时光的流转,但是当我们回头望去,二十世纪一百年,早就已经在不断变化中书写着每个人的日常。生、老、病、死每个人不可避免,但我们早已融入时间的浪潮中,成为历史的一个个缩影。虽然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个体,却从最细微处反应了整个时代的变迁。《老槟城老生活》不仅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刻画了整整一个历史阶段。

槟城《光华日报》2013年11月5日《异言堂》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