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都市时代的文化选择

后都市时代的文化选择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文明:后都市时代的文化选择高小康[摘 要] 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大规模的大都市化发展之后,中国的城市应开始步入“后都市时代”,即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大都市化,这不仅是中国当代城市化的特点,其实也是自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趋势。换句话说,“后都市时代”的城市是生态文明的城市。这种文化身份困境已成为当代城市社
后都市时代的文化选择_中国城市科学

生态文明:后都市时代的文化选择

高小康

[摘 要] 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大规模的大都市化发展之后,中国的城市应开始步入“后都市时代”,即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生态文明应当是包含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各个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现实发展与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关系的文化生态系统,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建设与发展。这就需要城市化建设的主导方向从密度、规模的增长转向品质、内涵的优化。由此视野来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问题,而且是经历了大规模变革后整个城市社会文化生态的保护或修复问题。而对当下种种问题的深度思考,是城市文化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 后都市时代 大都市化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建设进行了30多年,取得的成果毫无疑问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城市人口比30年前增长了10倍以上,城市的经济规模增长幅度更是惊人。城市的发展中大都市的发展尤为突出:全国有几百个城市曾经雄心勃勃地计划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许多专家认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已形成可与世界五大都市圈媲美的第六个大都市圈;而英国《卫报》则援引联合国报告称广州、深圳和香港正在融合成世界最大的城市带,成为一座“无限之城”(never‐ending city)。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的确带来了整个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繁荣,也给国人带来了自豪和满足,以至如今生活在“北上广”的人们出国去旅游时惊讶地发现,欧美的大城市感觉像中国的中小城市甚至乡镇。但另一方面,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凸显现代大都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拥堵、污染、安全、生活成本、社会矛盾等等。30多年的城市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补西方自19世纪以来现代都市化进程的课,而在补课的过程中也复制了现代都市化所派生的无数问题。今天谈论中国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发展,直接面对的课题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问题,以推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的核心是大都市化,这不仅是中国当代城市化的特点,其实也是自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趋势。但在人文学者看来,大都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是一种威胁。美国当代著名城市研究专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当代大都市的痼疾是“特大城市象皮病”:过分的庞大臃肿造成循环障碍——交通、居住、治安、医疗、健康、教育、就业、养老等无数问题交错梗阻,导致末梢功能的逐渐萎缩乃至坏死。如果不制止城市人口密集化和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这种痼疾就无法消除。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到了今天,审视、反思30多年来一路高歌猛进的大都市建设非常必要。芒福德的大都市批评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来的学者继芒福德之后提出新的城市文化观念,如科特金的“灵智城市”、瑞吉斯特的“生态城市”,都是关于城市向更适合人居和生态保护方向发展的理论和思路。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也应具有启示意义:城市化在经历了高速、大规模的大都市化发展之后,该进入“后都市时代”了。

所谓“后都市时代”的含义是说,“国际化大都市”遍地开花式的都市建设大跃进时代该结束了,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导方向需要从密度、规模的增长转向品质、内涵的优化;城市发展的理想需要从柯布西耶的“居住机器”式乌托邦转向更适应自然与文化生态状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换句话说,“后都市时代”的城市是生态文明的城市。

讲到生态城市,人们立刻会想到一系列生态问题解决方案:电动汽车、智能住宅、绿化环境等等,似乎生态文明只是意味着更先进更舒适的生活。这种想象多多少少有点鸵鸟的味道:电动汽车和智能住宅其实只能算作不得已的替代更不环保设施的方式,而绝非积极意义上的生态保护;城市的绿化往往更可疑,奢华的观赏树木移植、小区里的景观池塘、大片美丽的草坪尤其是高尔夫球场,这些所谓的绿化恰恰是生态环境的杀手。美国学者瑞吉斯特的《生态城市》一书中描绘了生态城市的理想:小型、紧凑、多样的城市形态,用更多的自行车和步行代替汽车等等。这不是单纯的生态保护,而是提出了另一种与中国目前的都市化发展趋势相悖的城市文化——走向内卷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瑞吉斯特的生态观念是狭义的生态学,关注的重点是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这使得她的生态城市理想带上了回归自然的逆城市化色彩,多多少少有点田园诗式的浪漫主义倾向。而从中国当代城市化的现实出发建设的生态文明则是一个更全面的大生态观念。概括地说,生态文明应当是包含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各个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现实发展与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关系的文化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建设与发展。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来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问题,而且是经历了大规模变革后整个城市社会文化生态的保护或修复问题。这个大生态视野有助于对于城市文化生态状况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就拿环境保护问题来说,过去城市的大规模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而今天许多以环保的名义进行的建设同样在破坏生态环境——不过不是直接破坏小环境,而是通过大量抽取公共资源而导致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许多以建设“最佳人居城市”的名义进行的城区改造和绿化工程对被抽取环境资源的农村和中小城镇的影响往往如此。就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而言,城市的发展在吸引和转移大量农村人口的过程中造成了乡土文化的衰败,因而造成了大的文化生态环境失衡。贾平凹在小说《秦腔》的后记中描写了农村的破败状况后写道:“我站在街巷的石磙子碾盘前,想,难道棣花街上我的亲人、熟人就这么很快地要消失吗?这条老街很快就要消失吗?土地也从此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他觉得城市化正在导致农村的消失。这种后果不仅存在于农村,乡土文化的衰败其实也在影响着城市的文化生态环境。贾平凹在另一篇小说《高兴》中描写的到城市里拾荒的农民,发现他们虽然进了城却仍然不属于城市。农民工尽管身在大都市,他的记忆、情感和身份所归属的家园却仍然在农村。从整体而言,农民不可能真正离开乡土,这是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这种文化身份困境已成为当代城市社会群落生态的隐性危机。再看文化传承问题。城市文化随着经济繁荣而越来越走向现代化和时尚化,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危机也随之发生。过去我们曾经以“破四旧”的名义破坏传统,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新的商机和业绩时,“破坏性保护”又成为文化传承中遇到的新问题。如果城市文化中的历史记忆与传承消失,也就意味着城市失去了文化身份,失去了维系市民精神认同的集体心理基础。

对以上种种问题的认识意味着城市发展的视角从外在的增长转向对各种内在关系的调适修正和城市文化内涵的发展丰富。这是城市文化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城市高速度大规模发展的模式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转型是“后都市时代”城市发展应当选择的新目标,实现这种转型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ultural Option in the Post‐metropolitan Era

Gao Xiaokang

(School of Liberal Art,Nanjing University)

Abstract:With the rapid and large‐scal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the cities in China have entered the post‐metropolitan era which is also the ecological civilized period.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supposed to be a 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integrating living things and environment,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various cultural groups as well as practical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heritage.It is the reformation,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The urbanization is redirected from the density and scale to the nature and quality.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urbanization is not just challeng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The bigger problem is the protection and reformation of entire social and cultural ecology after the large scale of changes.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s is the base of redirection of urban culture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ity,post‐metropolitan era,metropolitanization

作者简介:高小康,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