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顾海良
顾海良,上海市人,1951年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198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武汉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9年1月至1973年9月在安徽省和县毛巷公社插队;1973年9月至1975年9月在安徽省和县五七大学(中师)学习;1975年9月至1978年2月任安徽省和县毛巷学校教师、校长;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在安徽大学经济学系本科学习;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1984年12月至1996年2月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教师、副所长、所长,期间:1991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2月至1998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96年9月至1997年1月在中央党校干部进修班脱产培训学习);1998年7月至2002年2月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2001年12月至2002年8月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2002年8月至2008年11月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2008年11月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2002年4月当选为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4月当选为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2007年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2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出版和翻译著作20余部,其中《画说〈资本论〉》获1996年“五个一工程”奖,《世界市场全书》获1996—1997年度中国图书奖,《邓小平的经济思想》获第二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获第四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获2006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7年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2007年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公开发表论文近300篇。
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社会兼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成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想讲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我们大家知道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指毛泽东思想的产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我想讲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马克思主义的新视域。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和中国的社会实际是密切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那是我们党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严格地说是列宁主义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在俄国的特殊国情中产生的。另外,列宁主义也是新时代的产物,这个新时代我们把它概括成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所以,我们讲列宁主义是适应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代背景,正好是列宁主义的时代背景。所以我们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也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适合于时代变化要求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换句话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者我们简单地称之为列宁主义,确实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这个创新与发展适应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但是列宁主义中并没有囊括,或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思想,他所发展推进的是恩格斯思想中适合于时代需要和发展的理论。而我们所接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严格意义上是列宁主义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它第一个世纪之交的挑战,那时实际上存在三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一种是伯恩斯坦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种是以罗莎·卢森堡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种是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三种马克思主义观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都有自己的理论观点,而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分解就是以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形成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而争论的焦点是时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伯恩斯坦强调了时代的变化,而认为时代变化已推翻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特别是他们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的理论已经过时了。作为伯恩斯坦主义的反对者,罗莎·卢森堡当然还有其他的革命家站在维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的理论都没有过时,继续有着指导意义。为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继续有指导意义?罗莎·卢森堡强调的是时代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与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特征相比没有变化。但是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时代发生了变化,它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所以罗莎·卢森堡尽管反对伯恩斯坦,但是她并没有把时代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很好地说清楚。而列宁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战的前台,他既看到了时代的变化,同时又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适应于现时代的,根本之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旁边,而不是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身上。所以他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了富有时代创新性的解说,形成了20世纪初叶开始的列宁主义。所以,列宁主义的根本在于看到了时代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讲20世纪的前七八十年都是列宁主义所处的时代,只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才发生了时代的变化。到了邓小平同志所概括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所以我们在很长时期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应该说是发展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列宁晚年也对他早先知道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其他东西非常关注,所以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俄国经济非常困难的前提下,责成梁赞诺夫、阿多拉茨基在欧洲其他国家收购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为此列宁还专门成立了“马恩研究院”,专门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留下的思想遗产。因为列宁深深地感到他所知道的马克思主义,他所读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书,只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一部分,他希望在俄国革命胜利以后,能够更多地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所以就创立了马恩研究院。梁赞诺夫、阿多拉茨基几乎耗费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搜集了马克思的一些遗稿。现在我们的马克思、恩格斯的遗稿得以保存,和马恩研究院的工作是分不开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很多都建立在马恩研究院所搜集的马克思的手稿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现在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很多手稿的来源也是当时马恩研究院所搜集到的。中国的革命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深深地感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于中国实际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年代高度赞赏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意义。毛泽东在1938年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1941年他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1945年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我们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那么,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和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通道有着直接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最初是通过三个主要的渠道传入的。第一是从日本引入的学术马克思主义;我们有一大批学者到了日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然后通过日文把日本人所知道的马克思主义翻译成中文,从此介绍到了中国。第二就是从俄国引入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从各种渠道了解了列宁等人的革命思想。包括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等。这个是以俄国革命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有很多成分,包括列宁主义,还包括一些非列宁主义的俄国的理论。第三是从欧洲,主要是从法国进入的行动的马克思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是通过我们一大批留学生在勤工俭学中,在寻找中国革命与发展的道路中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大家知道,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初是非常激烈的,尽管它们的理论是比较薄弱的。但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从这三个通道进入的马克思主义核心的、最重要的、影响到我们革命进程的、影响到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还是从俄国进入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在很长时期内,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应该说主要是在对列宁所发展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在中苏论战中,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做了新的诠释,这个诠释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误读。我想那个时期尽管中苏论战有很多理论的偏误,但对列宁主义的认识基本上还是正确的。进入6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6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复兴,以及6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多样性。因为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也就是我所讲的伯恩斯坦以后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分解。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以及列宁主义进一步进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另外就是西方国家也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这个马克思主义传统就是以卢森堡理论为传统的、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不论是卢卡奇·克莱西还是克勒什,他们都是以卢森堡理论为自己研究的特征。当然很可惜,我们中国对卢森堡理论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因为罗莎·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唯一的有影响的女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最近在武汉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卢森堡理论研讨会,我想来自很多国家的学者,对罗莎·卢森堡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实际上不理解罗莎·卢森堡就无法理解我们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很难理解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马克思主义的新视域
第二次中国化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野大大加宽了。这个加宽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的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有了比以往更宽范围的研究。马克思的很多手稿开始被翻译并进入中国,原来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了解或者在国际范围内都不了解的文献发行出来,开始在中国进行研究和讨论。改革开放初期,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后来对马克思《资本论》三部手稿的研究,对马克思晚期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以及其他一些文献的研究慢慢地展开了。我们武汉大学有很多学者在这些研究中应该说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解与影响(跨越列宁的、以卢森堡理论传统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或者之前,有一种观念,认为马克思主义只在中国发展,而在其他国家没有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那么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视野比较宽了,我们知道西方也有很多马克思主义流派。而且他们研究的课题,他们研究的问题也结合西方国家发展的实际。他们提出了很多卓有建设的理论,影响着西方国家的社会思潮。他们存在着一种超越列宁的、与罗莎·卢森堡理论为传统与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还有以伯恩斯坦传统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民主社会主义等。这些当然在本质上都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我们认为它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思潮。
3.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1)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我们理论研究中可能有它的偏误。大家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这个只是其中之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还有两条路径。
(2)第二个途径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的结合。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现代文化的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一个重要的根基。
(3)第三个路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并没有现成的理论结论,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中所形成的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是中国人在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讲是独创。所以,所谓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移植到中国和中国实际的结合,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结合,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包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中的理论创新,所以这样一个理论研究水平应该说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
4.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求
“二战”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曾经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变化,第一次就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所谓沟通和融合马克思主义,一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主流思想有它的共同点,所以很多人做了沟通马克思主义的工作。最典型的就是西方学者吕克,他写了一本《劳动价值与研究》,试图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一个沟通,他认为两个学术之间可以架起理论学术沟通的桥梁。另一个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琼·罗宾斯·福德,他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提出可以沟通马克思和凯恩斯,用马克思和凯恩斯来反对以马西奥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在50年代中期,他也倡导这种马克思和当代西方主流学说的沟通,但这个沟通在当时冷战的背景下是不可能有任何进展的,而且实际上这种沟通也是难以达到他们预想的效果的。所以在60年代中期,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有一种社会思潮,在西方社会有了很大的长进,人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在60年代中期的复兴。这个复兴和西方社会的危机有着极大的关系。到70年代初,石油危机以后,资本主义遇到很多的困难,所以激进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激进经济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推动了理论的前进,包括西方的其他一些马克思主义流派,都是因为世界在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同样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所以这样四个方面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自己新的认识。我认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新的道路。所以就有了我讲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实际上吸收的不再是我们已经了解的列宁主义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开始学习和研究列宁主义中不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又称之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不管怎么样,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研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而对文本研究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原始文本的解说,也就是对诸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样的研究,是西方人所讲的考据学派的观点。另外一种就是带着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超越列宁,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我们讲以问题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派。不管是考据的文本学派还是带着问题来寻找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文本学派,他们的目的都是希望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能够解决现实世界的中国发生的问题,我想他们之间有各自的特点,但最佳的选择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文本的考据性的研究和带着问题的文本的解读,两者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思想是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而不止是来源另一个,换句话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多在列宁主义那个时期是没有的。但是可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找到他们思想的来源。我列了这么八个理论观点。
(1)关于生产力理论。比如讲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管理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的系统理论。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3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小平同志也提到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来源于马克思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手稿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我们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有一个全译本,也就是小平同志讲这个话之前的两年,才有中央编译局的正式文本。而这个本子,西方国家在1931年、1932年就开始研究了。非常奇怪的是,这部手稿恩格斯都没有看到。因为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比马克思多活了12年。可以讲恩格斯翻遍了马克思的藏书和马克思的手稿,但就是没有发现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这部手稿里,马克思提到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实际上任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邓小平同志正是从这个观点进一步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这不仅通过文本的解读把马克思的思想的现代意义作了说明。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文本解读中进一步解读出了符合现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假如说,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成就有很多很多,但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我想这是推进我们30年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观点。而这个观点直接来自于马克思的思想。而邓小平同志提到这段话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离马克思讲这段话过了120年。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提到这段话:恩格斯在鲍尔斯的一封信中就深刻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够把科学推向前进。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总结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只有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这里就提出了,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是科学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最富有生命力、最强大的推动力。
(2)生产关系理论。生产关系理论在列宁、斯大林那里都有。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超越了列宁、斯大林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对生产关系理论作了创新性的解读和应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成果,比如讲制度和体制的区分。我们从政治经济批判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探索到了生产关系的一些观点。我们认识到生产关系有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恩格斯曾经讲过,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时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些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的一般理论,在各个国家都有它特殊的表现。而这种特殊表现有的表现在生产关系层面,有的表现为生产关系的运行方式,就是我们讲的经济体制。恩格斯也讲过,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也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及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定为数不多的适应于生产和交换的完全普遍的规律,这样就把特殊生产关系和一般生产关系作了明确的区分。不言而喻,适用于一定生产方式的交换形式的规律对具有这种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一切历史时期也是适用的,这就区分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3)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我们一直固守的是斯大林提出来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这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我们大概从小学开始读社会发展史就牢记的。这种理论应该说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跨越的可能,有没有五种社会形态之外其他对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理解,应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有的。比如说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发展的三种形态,马克思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从1846年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再到马克思的晚年,特别是他的人类学笔记和给俄国革命家的几封信中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几种观点。他在晚年提出的社会经济形态跨越性发展,那就是所谓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这些都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经济形态除了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之外,还有其他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解。社会经济形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正是这个理论形成了我们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人的发展的三种形态所讲的是人的依赖关系,马克思认为是最初的社会形态;第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三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通俗地讲,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指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我们定义的产品经济。那么我们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是一种社会形态或者讲人的发展的一种形态。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又是人的第二种发展形态,那么第三种就是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这个划分就使我们认识到,可能我们讲的五种社会形态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这其中有另外一种分法,那就是以社会的经济形式以及人在自然中的主体作用来区分社会形态的发展,使我们坚定了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理论认识。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马克思曾经有一句名言:若资本主义制度的俄国崇拜者们要否认这种进化理论上的可能性,就只有跨越,那我要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俄国为了采用铁路、机器、轮船等,难道一定要向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工业革命孕育期吗?也就是讲生产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但经济关系是可以超越的甚至是跨越的。
(4)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怎么全面的理解,列宁主义有它一个解读,但是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最著名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识到共产党宣言有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观点。但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序言中也有两个绝不会的观点,那么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要把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和两个绝不会应该结合起来。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个写于1848年。过了10多年以后,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序言的批判中作了两个绝不会的论述。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里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那就告诫了我们资本主义在现实的发展中,实际上并不像我们以前想象的,只要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就解决问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还有它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就不断深化和发展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这一点从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共产党宣言》、各种序言和恩格斯写的《1791年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批判》英文版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还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资产阶级在她还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江泽民同志补上一句话:近一百年来,全世界所创造的生产力又比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大家要知道恩格斯讲这个话是指1760—1840年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而这之后的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所创造的生产力又比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充分评价了资本主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对世界社会生产力推进的作用。这种说法,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到,所以他有一句话:资本主义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是会起变化的,我们应正确认识并从理论上说明这些变化。
(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我前面提到,比如讲商品经济、股份资本、虚拟资本所有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恩格斯的一句名言中得到很多启发,恩格斯晚年曾经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江泽民同志也提到,关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恩格斯在晚年就开始察觉到这个问题,1891年恩格斯在批判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时指出资本主义托拉斯的出现标志着生产的无计划性没有了,他说《纲领草案》所说的根源于资本主义私人生产本质的无计划性,这句话需要大加修改。这种理解对我们认为市场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等于社会主义的观念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解放。
(6)关于世界历史、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观点。我们从《共产党宣言》中找到了关于经济全球化在当代发展的一些本质规定的理论启示。这里引出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的三段话,以及体会到的一些思想,比如讲马克思、恩格斯说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中来。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等等。
(7)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发展。这个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新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9月就指出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界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牢记人类统治自然界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的这番话讲清了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同自然界的关系。我想这个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一句名言。
(8)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个是我们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发现的一个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大工业机器生产所引起的生产规模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比如代替了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这些思想也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要思想,对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前面我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既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创,我这里举的八个理论观点说明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确实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寻找到新的思想来源。这就是我想讲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