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城市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
建设专业化工业园区是促进城市产业集聚向高端发展的基本模式,城市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从理论渊源、发展历史上看都是不同的,前者是内力驱动,而后者是外力驱动。但是由于很多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如我国浙江的专业化产业区和广东的专业镇,它们在发展起来之后建立了工业园区,而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工业园区中也出现了由具有功能联系的企业集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这就使得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的概念出现交叉。对于工业园区来说,产业集聚是一种系统性发展理念,无论是改善现有的经商环境和创新环境,还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都要从加强产业联系出发,并以提高区域竞争力、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为指导思想。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及时地实行产业联系推动战略,并转化为实际的对策措施,将会推动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因此城市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产业集聚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浙江省提出的产业发展政策思路是建立“特色工业园区”,通过把原来散、乱、小的工业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中,以此改善工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促进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同时,在帮助企业及大产品市场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包括兴建特色商品展览馆、发掘商品的本地文化内涵、推广地方品牌和改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等多种措施,有利于改善产业区的整体经营环境,逐步形成商品的原产地声誉。
一、城市工业园区中产业集聚的特征
工业园区是培养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本着有利于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规模和协同效应,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原则,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综观我国城市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情况,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区域条件比较好、拥有独特资源禀赋的地区,给予特殊的政策,率先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然后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由发展起来的产业和地区带动相关产业和其他地区的发展。
(2)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工业园区不仅吸引了外资企业,而且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工业用地布局调整以及城镇化建设,众多规模不等的国内企业也纷纷进入工业园区。园区内大企业大项目又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涌现了一大批全方位为大企业配套的科技型企业,为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延伸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实现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了外生型与内生型并举的产业集群。
(3)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正在产生“投资带动效应”。由于工业园区有强大的集聚功能,往往能起到投资带动效应。一个龙头企业落户于工业园区,会带进众多配套合作企业,同时催生众多关联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显示出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对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融合的作用。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得到发展。
二、城市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工业园区是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只有在政策、硬件设施以及配套服务上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工业园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乐园。建设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必须指出的是,在建立和发展工业园区时要遵循客观规律,避免盲目性。工业园区必须有足够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自愿入园企业为前提,而且必须形成产业集聚,必须与区域经济既有的特色相结合,只有这样,才可能是一个区域经济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园区。在许多地方的工业园区内,由于创建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行为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园区规划时层次低,只追求数量增加而没有注重对园区企业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培育,一些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普遍缺乏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导致各个园区都是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生产系统,生产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企业发展受到抑制。其存在的具体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多数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程度低。尤其是工业园区内的中小企业之间横向联系少,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羊群效应”,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工业园区主要由政府借助外力自上而下进行推动,许多明星企业甚至都是由外部嵌入的,而不是由内部自行繁育而成的,因而产业集聚“先天不足”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在工业园区缺乏相互合作的文化氛围,许多企业的产品链局限于内部循环,很少和周围其他企业进行分工协作,企业的网络化成长也面临“后天失调”的困境。
(2)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集聚存在脆弱性。我国工业园区大多是通过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来吸引外资企业进入园区而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由于这种模式对企业的集聚并不重视其内在机制的建立,而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集聚的企业并未呈现出深刻的根植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地区政策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产业集聚就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当某一工业园区的土地、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政策发生变化时,园区内一些企业就可能会再次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这样将会导致各园区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进一步趋同,造成各工业园区之间在低水平上的恶性竞争。
(3)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滞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信任的基础和纽带,即所谓的社会资本薄弱。有些城市工业园区起步较晚,法制建设不很完善,社会资本缺乏,这就造成了企业的封闭式管理,不愿和其他企业进行文化交流,无论是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
(4)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缺乏。在工业园区内政府垄断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园区内又没有其他渠道来提供很多信息;而行业协会、行会等组织活动能力有限,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专业之间的互动严重不足。因此,信息透明度不足,商业信息不充分,信息流通的时间过长,结果导致大量企业处于孤立和分离的状态。
(5)产业集聚机制尚未建立。城市工业园区内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如不少外资企业或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是关键性的配件大多是从国外进口,不少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时不管产业、规模如何,只要进来投资就行,所以实际上进园企业在业务上关联度并不一定很高,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少,为企业服务的咨询机构也相当缺乏。工业园区内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大多数工业园区建在城市周围的偏僻地带,与高校、科研机构相距较远,关联不密切。即使有些工业园区邻近高校或科研机构,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这些高校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工业园区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
针对城市工业园区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出发,对症下药,进一步发挥工业园区在推进产业集聚中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1)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工业园区的政策目标应该从招商引资上升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加强集群的发展上来,淡化政策优惠导向。因此政府在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时,要努力营造一个各类人才创业和发展的工作环境和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强对园区内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协调,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构成一个创新平台,调动并整合各方面人力和资源,进行科研攻关。
(2)制定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的政策。政府在重点扶持工业园区时应该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重视园区的位置选择和产业定位,有导向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园区,运用优惠政策引导对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加强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3)形成紧密的区域产业体系。对新建园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网络形成产业集群来引进项目,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于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这种以产业环节分解为契机的模式,既可以大量地增加园区的新增企业数,又可以加强企业的根植性和竞争优势。积极为进入园区的跨国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以增加这些企业的当地根植性,促使其能够在当地更好地发展下去。
(4)完善园区内的企业服务体系。在工业园区内必须大力培育和规范各种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为园区内的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中心和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提高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功能,改善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对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分工与协作,改变过去各中介机构各自为政、独立行事的状况,发挥其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
(5)提高入园的集群化程度。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吸引国外风险投资资本,充分利用国内资金来源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对园区高科技企业集群进行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