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竞争力相关理论
城市竞争力理论是在继承人们对竞争、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和城市社会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由于城市竞争力问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纵观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与城市竞争力有关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城市价值链理论”、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的城市价值链模型和国内学者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理论”等。
一、WEF—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经济论坛(WEF)就开始讨论国际竞争力问题。经过数年努力,到1986年,终于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体系。从1989年起,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开始携手合作进行此项研究,此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就开始了对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和评价,每年出版各自的研究成果《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竞争力年鉴》,业已成为衡量各国竞争力水平的基准。WEF将形成国家竞争力的因素归为开放程度、政府、金融、技术、管理、基础设施、劳动、法规制度八项,它们构成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结构。IMD则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实力也是影响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此IMD早期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及运行、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和国民素质八个准则;2002年后,IMD调整研究思路,更加突出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意义,将指标体系的准则调整为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条件四项。二者成熟的评价方法和理论体系值得城市竞争力评价借鉴,但是,城市和国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城市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有许多不同之处。
二、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力”理论模型
波特教授声称他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次级经济存在(区域和城市),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该国的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一国的产业能否具备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4种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程度。同时,机遇和政府的作用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由此形成著名的“钻石”体系,即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详见图1)
图1 波特的竞争力模型
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得出对产业竞争力的整体评价,进而得出对国家竞争力的最终评价。同时,把国家范围缩小到一个区域或是城市的话,由于区域和城市的经济也是由产业构成的,产业的竞争力强弱也直接影响到区域和城市的竞争力。所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区域和城市的竞争力研究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他之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学者很多都借鉴了他的理论。图2是以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图2 以“钻石”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三、IUD的城市价值链模型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依据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于2002年建立了适合WTO背景下中国城市竞争力需要的“城市价值链模型”。(详见图3)
图3 城市价值链模型
城市价值链理论强调,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主要取决于它的现金流,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主要取决于它的价值流。价值流是指一个城市以相应的平台(基础平台、操作平台、服务平台)和条件(政策体制、政策管理、市场秩序、社会文化),吸引区外物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服务等资源要素向区内集聚,通过各资源要素的重组、整合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和扩充,并将形成和扩大竞争优势向周边和外界扩张和辐射。在资源要素高效、规范、快速、有序的流动中实现价值,再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扩大规模和持续增长,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系统是一个更复杂的城市价值链模型,它必须“以市场为目标、以战略为核心、以整合为导向”,其本质是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和城市形态演化模式。一个城市的价值链包括其价值活动和价值流。价值活动是城市价值创造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增值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城市价值链模型将城市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价值创造过程描述成一个价值链体系,怎样将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他们形成相互关联、协调发展的整体,并按照层次结构逐级提升,推动城市实现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这才是城市竞争力系统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更重要的是,竞争不只是发生在城市之间,而且发生在城市各自的价值链之间。提升城市竞争力,一方面必须实行价值链的分解战略,分解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弃弱保优,保留其中的最优环节,做好做强;另一方面,必须对价值环节进行市场整合,只有对价值链体系中的各个系统实行有效分解与整合,才有可能获得城市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
四、倪鹏飞的“弓弦箭”模型
倪鹏飞从城市价值收益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资源和争夺、占领、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竞争力是环境的函数,城市竞争力=F(硬环境竞争力+软环境竞争力)。硬环境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区位竞争力+集聚力;软环境竞争力=秩序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并建立了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见图4)
图4 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五、国外城市竞争力理论新进展
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其中以北美、欧洲尤为突出。城市竞争力不是一个能直接衡量的特征变量,评价城市竞争力需要构建一定的模型。如何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是城市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
(一)彼得教授的多变量模型研究
美国的彼得教授对这个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他认为城市竞争力没有直接被测量分析的性质,只能通过它投下的影子来估计其质和量。提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是显示性框架和解释性框架的结合。在显示性框架之中,他选取一个小型变量系来反映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表示为:
城市竞争力=(v制造业增加值,v商品零售额,v商业服务收入)
在解释性框架中,他参考了现代增长理论,将决定因素分为两类:经济决定要素与战略决定要素。选择了一套解释竞争力的变量,表示为:
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经济结构+城市环境
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灵活性
彼得教授强调,在评估城市竞争力时,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并且对城市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加以区分是评价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他用多变量把抽象的竞争力显示成具体的可比较的竞争力,是对城市竞争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其关于城市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分析在一些方面是深刻、精细、充满真知灼见的。但是这些论述总起来说还比较零散、孤立和不全面。关于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更多要素有哪些,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决定机制是什么,还需要深入研究。由于技术和数据资料的限制,他选择的多指标模型只能显示城市竞争力的一些侧面而非全部。
(二)丹尼斯教授的模型
美国丹尼斯教授研究了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
C=f(U,N,T,F)
(C代表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U指支撑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商业活动的当地城市环境,N指影响大都市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因素,T是指对国际贸易条约的依附程度,F是指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以上方面分别设计指标体系加以表现。其中N大量使用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指标及数据,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将其综合起来,在比较样本都市地区的竞争力时,丹尼斯将相关数据代入其模型,从而得出样本大都市地区的竞争力得分和排名。丹尼斯教授的成果对于研究城市竞争力非常有指导和参考等实用价值。但丹尼斯还没有讨论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基础问题。
(三)Douglas Webster的模型[4]
Douglas Webster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状况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更加重要,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能够生产和销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产品的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的竞争力由国家政治的稳定程度所决定。评价竞争力的4个因素是经济结构、区域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Douglas Webster城市竞争力模型的突出点在于提出了国家政策和人力资源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但目前要想量化这些重要的因素确实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套用此模型也是不稳妥的,尤其是对其中一些极为重要却是难以量化的因素未能提出有效的测度方法,降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但其中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源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可以成为城市竞争力模型中组成要素的一部分。(见图5)
图5 Douglas Webster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四)Rejia-Linnamaa的城市经营模型[5]
Rejia-Linnamaa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有意识地发展城市的核心竞争优势。认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由6个要素决定,它们是基础设施、企业、人力资源、生活环境的质量、制度和政策网络、网络中的成员。Linnalmaa城市竞争力模型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政治管理变化的推动下,网络管理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要素。虽然此模型的影响要素仍是不完善的,但是该模型所主张的六要素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关系为其他人的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构造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考。(见图6)
图6 Rejia-linnamaain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五)IainBegg的“迷宫”模型
IainBegg综合了有关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方式,将城市竞争资本和潜在竞争结果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城市竞争力。它通过提出一个复杂的“迷宫”来说明城市绩效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将城市竞争力的显性要素和决定要素的分析结合了起来。他的城市竞争力模型以城市经济运行为基础,以城市生产能力为外在表现,以生活质量为目标,并加入四个要素而形成的。它分析了城市经济行为与公司、企业运作的紧密关系,并提出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但仅从城市经济运行方面来体现城市竞争优势并不全面。
随着欧盟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竞争力研究成为欧洲关注的焦点。欧盟有关机构已经完成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的研究,正着手欧洲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工作。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管存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但仍能看出在某些方面达成一定共识:国家和城市的竞争力均是关于财富(或价值)及其增长的竞争,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模型必须建立在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上,不能随意抽取指标进行组合;城市竞争力不同于过去的综合实力评价,其中存在一些无法精确测量但确实构成城市竞争力优势的一些不可舍弃的重要因素,如城市知名度,城市影响力等,目前多采用调查问卷和专家评定方式获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