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准确的城市定位——创造消减城市问题的“文化动力因”
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过程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城市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人类社会典型的二律背反现象。人类在创造着新的自我,但同时也是在毁灭自我。A.汤因比(A.Toynbee)在1970年就曾提过,“城市爆炸”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福利,而且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美国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过:“在不远的过去,世界上的大城市还屈指可数;但自从城市开始在数量上与规模上迅猛发展以来,我们这个时代,就要来应付这种发展所带来的不幸后果了。”(52)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走向,但很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很多人都抱怨城市化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但是,回眸城市社会的发展历史,哪个时期的城市社会没有问题呢?并且,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城市问题。城市问题不仅与城市居民有关,还与非城镇居民有关,伊利尔·沙里宁就强调:“即使是乡村的居民,也是跟城镇经常直接或间接地发生接触的,所以城市的问题不仅跟城镇社区内的居民有关,而且跟住在任何地方的每一个人都有关。”(53)
最早提出“城市问题”概念的当属英国经济学家W.培笛。他在1682年发表的《关于伦敦市政发展的政治估计》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而又尖锐的问题:对于人口已达67万的伦敦来说,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对今后的经济发展有利?培笛从防卫、治安、行政、贸易、产业活动、社会保障、瘟疫等方面分别进行扩大人口规模与缩小人口规模两种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扩大人口规模时可获得集聚效益,但人口的集中会使瘟疫更加严重。(54)
对城市问题范围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英国学者迈克尔·帕乔因把城市权力、政治、土地使用、贫困、邻里关系、环境公害、城市交通、住房、地方公正等问题都纳入城市问题的范围。一般来讲,贫困问题、就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等都可以归入城市问题的范畴。英国学者针对城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还提出了“紧缩城市”模式,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是那些最发达的城市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因为他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利用和消耗’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发展中国家再重蹈其覆辙,那么就将意味着‘我们很快会面临大规模的生态系统崩溃,……我们必须竭力发展出另一种城市模式’。”(55)“另一种城市模式”就是“紧缩城市”的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的问题认知是这样的:
1.城市交通问题复杂化
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大动脉,也是城市的生命线。进入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问题成为快速发展的城市为之困扰的问题,越是大城市,交通问题也越突出。“城市一大怪,汽车没有人跑得快”成为某些城市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随着城市居住郊区化的发展,对城市交通的需求迅速增长。城市化人口在大规模增加的同时,小汽车的数量也在迅猛增加,而城市公共空间在逐步萎缩。城市的道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造成城市社会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脱节。
“在最近的20年里,对于每一位乘客乘坐公共交通出行1英里而言,就有多于18英里的出行是由小汽车来完成的;而在最近的10年里,每1英里的公共交通出行,则对应于多于28英里的小汽车出行行程。换句话说,现在大部分的小汽车出行行程都不是由以前的公共交通完成的。”(56)大规模私人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与公共交通发展的缓慢必然导致城市交通问题的凸现。“在美国,交通阻塞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考虑到浪费的能源和浪费的时间,大约为每年1 500亿美元,相当于丹麦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而且,这一数字还没有考虑包括健康在内的社会代价。根据最近世界资源机构(WRI,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所作的估计,这一代价为3 000亿美元。”(57)当前,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性治理,必将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2.水资源缺乏
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的基础资源。据统计,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2 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中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城市人水矛盾尤为突出。(58)2006年,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36个。同时,有50%的城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世界上的水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大城市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导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增加。而与此同时,由于环境污染的原因,可利用的水资源却在逐渐减少。石油资源的争夺可以引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为争夺有限的水资源而发动世界战争。
3.空气污染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关注过城市环境和城市污染问题,“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引起了极端不利的后果。伦敦的空气永远不会像乡间那样清新而充满氧气,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大炉集中在三、四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消耗着极大量的氧气,要补充这些氧气是很困难的,因为城市建筑本身就阻碍着通风……如果说大城市里的生活本身已经对健康有不好的影响,那么工人区里污浊空气的危害又该多么大啊,我们已经看到,一切能使空气变得更坏的东西都聚集在那里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最贫穷的阶级怎么能够健康而长寿呢?”(59)
大城市往往是国家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最拥挤的区域,拥挤本身就是一种致命的污染源。伴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城市空气污染日益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公害。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大规模涌入,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产生工业废气,居民生活也在消耗能源并排出废气,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各个发电厂、冶炼厂、供热设施都是固定的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化能力。“在城市范围内来看,汽车和城市是有冲突的。这种冲突可以从城市的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噪音,以及农田变为街道、公路及停车场这些事实上得到印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和汽车无法并存,即城市和汽车是不相容的。”(60)大量农田的减少实际上也是由汽车所带来的,因为要适应汽车的快速通行,大量的农村田园变成了柏油马路,一种温情的、柔性化的田园风光被冰冷的、刚硬的柏油马路所代替,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城市空间的污染。
伦敦“雾都”是城市空气污染的典型,每年的雾天可高达七八十天,严重的空气污染使伦敦患哮喘、肺结核的人比全世界患这些病的总人数还要多。1952年的时候曾发生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持续一周的大雾导致12 700多人死于非命。
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发布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全球环境污染报告,世界上10个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竟然有7个在中国,包括中国首都北京在内。而山西省太原市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据统计,2006年烟尘排放量就达到了1 088.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 588.8万吨,远远超过2005年二氧化硫2 100万吨的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为536.8亿吨,比上年增加2.3%。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城市居民生存已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威胁,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案例: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2月,在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有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症状是张嘴喘气、头腹肿胀。经检验发现饲料有毒,但未进一步追查。不久在爱知县以西一带居民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一开始只是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继之出现呕吐、恶心、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等症状,有的不治而亡。这种病来势凶猛,患者很快达到1 400人,并蔓延到数十个府县。七、八月份达到高峰,患者增加到5 600多人,16人死亡。实际受害人数达13 000多人,整个日本西部陷于恐慌动乱之中。后经日本卫生部门的尸体解剖分析,发现患者五脏和皮下脂肪中都有多氯联苯。这是一种和DDT类似的氯化氢,人畜吃下去蓄积在体内,集中在脂肪层,不易排出体外,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经调查发现一家食用油厂生产米糠油时,为降低成本,追逐利润,在脱臭过程中使用了多氯联苯流体热载体,因管理不善,多氯联苯泄漏混入米糠油中,随后销往各地,从而造成大量人畜中毒死亡。
资料来源:高毅存.城市规划与城市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3-24
4.社会治安问题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会导致人口的大量流动与集聚,各种要素的碰撞必然会产生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沃思指出:“城市是由不同的异质个体所组成的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相对稠密的、相对长久的聚居地。”(61)这表明了城市的异质性特点,而这种异质性特点更容易引起犯罪、违反社会治安等社会行为。在国外发达的城市,城市居住分异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破落与衰败,晚上的城市中心变成一座死城,更容易引起城市犯罪等问题的发生。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移民的增加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学者爱德华·斯潘在谈论纽约的移民与犯罪时说:“犯罪以及相关的社会混乱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和大量拔根者和尚未同化的移民有关,特别是大量来自欧洲的移民。”(62)
城市是社会犯罪最为集中的地方,抢劫、绑架、盗窃等犯罪行为给城市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使城市居民失去应有的人身安全感。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型犯罪形式如网络犯罪等也开始逐渐流行。
5.城市居民远离自然环境
城市化的发展,大城市的无限扩张,拉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人在一定程度上被城市异化,被自己创造的城市文明区隔,这种区隔就是人与自然的区隔。被称为“城市之肺”的绿地不断地被吞噬和淹没,城市边缘区的耕地也日益减少,而这正是大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严重恶化的原因之一。“原先紧靠城镇的宁静的大自然,现在都不见了。情况的发展是这样的:城市扩大时,它跟大自然之间的距离加大了。”(63)
人与自然距离的拉大引发了对城市的新的反思,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反思。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指出:“城市的生长应该是有机的,一开始就应对人口、居住密度、城市面积等加以限制,配置足够的公园和私人园地,城市周围有一圈永久的农田绿地,形成城市和郊区的永久结合,使城市如同一个有机体一样,能够协调、平衡、独立自主地发展。”(64)这实际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亲近的理想模式,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定位,解决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
当然,城市化的发展还存在好多新社会问题,如老龄化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失范问题、越轨问题等等。(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