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明确列入几乎每家大公司的议程。
双赢行动_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

一、企业与民间组织的战略同盟:双赢行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是否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是关乎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考察认为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1][2],能否赢得优良的社会环境条件也成为关乎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社团)迅速成长,日益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其资金需求也逐渐增加,如何解决资金筹措问题是非营利组织能否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实现社会责任和实现竞争优势的迫切要求与非营利组织日益增加的资金需求构成了企业协同社团合作的必要性。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发展将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3]

(一)双赢行动的基础——企业与社团互补的发展需求

1.企业面临竞争压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迫切要求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不仅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国际化分销网络优势,又兼具本土特征,而且由于其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而获得了良好的形象、声誉,它们的大量进入和广泛存在,无疑令我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形势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也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一个新潮流。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明确列入几乎每家大公司的议程。《财富》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也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最近,国际市场上正逐渐认可一种新兴的标准体系——SA(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这是继ISO9000和ISO14000后的又一个新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国际性标准,它正逐渐被当作一种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4]。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必然与人、社区和社会发生关联;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工作和税收收入的同时,也产生着废物与污染物。企业有义务对自己有意或无意造成的负面影响负责,在追求自身利润的同时,不使社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因而,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不仅为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环境,而且充分体现出企业伦理和社会道德,更有利于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的发展。

2.非营利组织社会职能的扩展和资金需求的增加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独立的社会部门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非营利组织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据《中国统计摘要》(1998)统计[5],到1996年底,我国城市从事社会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有26 249个,其中非营利组织的比例为26.5%,人数约为346.5万人。虽然非营利组织近20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筹资问题上却面临重重困难。政府财政支持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的资助是有限的,而且其支持的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责任的加重致使非营利组织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增长,而政府的财政拨款日益减少,组织运作成本大大上升,资金问题使非营利组织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如果筹资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不仅非营利组织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将阻碍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因此,寻找新的筹资渠道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谋求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此看来,在我国追求经济健康增长、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协同发展将是一种双赢的举措,不仅为非营利组织拓展了新的筹资渠道,使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而且有利于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树立良好的公益形象,更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塑造强有力竞争优势的选择。

(二)“双赢”的实现途径——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方式

近年来,企业为在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的发展,频繁地与非营利组织进行多种方式的协同,如企业赞助、实物赠与、网络协作等。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协同方式归为两类:捐助协同(企业捐助非营利组织)和合作协同(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6]

1.捐助协同

捐助是个人或组织将拥有处分权或所有权的财务交与他者使用或拥有的行为,是最为普遍、最为简单的协同方式。具体可分为:金钱捐助,最常见的捐助方式,可显著地达到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实物捐助,企业向非营利组织提供自身产品和相关非企业内产品,有利于企业促进产品流通,改善产品积压;技术、服务捐助,企业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有效的人力服务和技术支持;志工服务捐助,企业将自己的部分员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到非营利组织中,为其提供服务;创新的多元支持方式,是企业根据自身所在行业特点和拥有的资源,创新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需求采取的有主题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捐助方式。

2.合作协同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通过合作可以形成长期和较为稳定的协作关系,而这些协作关系可以产生持久稳定的协同效应。合作协同方式可分为以下3类[7]

企业主导的合作协同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企业出于对长远目标、自身特点和所处行业的充分考虑,主动寻找对于获取社会资本和远期利益有“价值”的非营利组织,通过一系列捐助行为和相关努力,形成与这些组织的合作关系。企业较非营利组织更为积极、能动。如: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倡导公益广告;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投入等。

形成战略联盟的合作协同方式。战略联盟原本是用来形容企业之间关系的,而面对更为复杂、动态的竞争环境,企业为提升组织竞争力建立长期优势,非营利组织为完善自身发展和达成社会使命,双方达成共识,形成较为稳定的关系[8]。在此过程中,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共享资源,紧密结合而共同行动。战略联盟双方建立的是长期的合作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并从联盟中获取竞争优势。具体活动包括:议题倡导;提供专业服务;产品合作等。

准市场化合作协同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基于明确的市场化目标,企业针对特定的非营利组织“以捐助之名,行交易之实”,从非营利组织处获得实质的回报或相关控制的权力。由于非营利组织公益性的特点,企业与之的“交易”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交易,往往需要依托于一些公益性主题为背景,不能在一般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因此这种合作是一种准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具体的活动可以包括:以捐赠者身份担任非营利组织中的顾问、理事等职务;以捐助换取非营利组织的冠名权等。

(三)“双赢”——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与社团能力扩展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多种形式的合同可以改善企业所在的竞争环境,对企业和社团所需的各种资源产生着影响。

1.企业竞争优势的增强

合作改变了竞争优势,使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使优势得以体现。波特认为,在当今开放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竞争环境[9]。而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进行的社会公益的行为常常可以改善企业竞争环境。根据波特的钻石架构分析模型,将企业竞争环境分解为相互关联的4个因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以及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企业战略性协同非营利组织对竞争环境的4个方面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进而有助于企业在复杂的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首先,对要素条件将产生3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改善教育和培训状况,从而为企业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储备;二是改善企业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从而对专门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三是能够有效提升所在地研发机构水平、行政机构效率、基础设施质量以及自然资源生产效率。如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创建,一方面改善了当地教育状况;另一方面,它通过培训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而大大缓减了专门人才不足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思科公司因此赢得强大而持续的竞争优势[10]。其次,从需求条件的角度看,战略性协同行为不仅可以影响本地市场规模,还可以有效改善本地市场质量。第三,从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的角度看,战略性协同行为对于创建更有效率和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如26家美国企业和38家其他国家企业共同支持国际透明化组织反对商业贿赂、强调公平竞争,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居民,同时为企业提供进入市场的更便捷的途径。第四,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角度看,战略性协同行为可以推动非营利组织和支持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合作影响企业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对其拥有特殊资源的有效配置、开发和保护而获得,而竞争优势的保持则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在一定时间是不为外界所触及和预测的,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是难以仿制和累积的。就企业协同非营利组织来说,在一般情形下难以获得可直接支持生产歧异化产品的生产性资源,也不太可能使企业获得能够降低生产或运营成本的实质性物质资源,但是通过合作行为企业却能够较迅速和直接地获得特殊的无形资源,这些资源不能从企业价值链内部使得产品和服务歧异化,却能通过影响外部价值链的群体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差异化的认识。如企业通过协同行为而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声誉、信任和公共关系,将使其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获得了歧异化的产品市场,创造了竞争优势。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均依赖于企业在协同建立的社会网络中的学习活动。在合作建立的社会网络中,企业可以基于网络关系与不同的社会主体发生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形成相互间的学习,而学习的能力和效果与网络中个体相互关联的密切程度有关。因此,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企业与社团组织之间的学习。合作行为使企业可以与非营利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向非营利组织学习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在稳定的协同关系中,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基于互惠协作的观念进行充分的交流,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文化和组织成员间的理解、认同得以向企业扩散和传播,企业则通过学习有机会吸收非营利组织中的显性知识和异化了的隐性知识,进而充实企业自身知识和提高内部能力。如果企业置身于这些知识得以运用、能力能够发挥的状态中,就构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基于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优势具有相对的持久性。例如,长期性的捐助协同促使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中,企业通过向非营利组织学习,积累知识和技能,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进而使持久的竞争优势在有效的协同过程中不断产生。

2.社团能力提升

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企业经济和技术等独特资源,能够帮助社团解决自身发展的一大障碍——筹资问题,社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非政府组织并得到壮大和发展。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合作与融合、深层次伙伴关系的建立是顺应国际化改变的结果,是为了在新环境中赢得更多的机会、摆脱发展束缚的自然行为。这种融合与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会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意识的磨灭,而会带来双方的平衡与获益。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建立伙伴关系而获得市场进入渠道,分享它们的市场获得竞争优势。此外,双方还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获得彼此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对方的技术、对问题的分析或管理风格等。这种伙伴间相互交流信息、传达思想的过程可以产生新知识,开创出新方法,帮助社团提升能力。

目前虽然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捐赠金额较为有限,但是在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争取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通过产品捐赠、技术支持以及鼓励其员工个人捐赠或者从事志愿工作的方式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积极的人力、物力支持。例如万国宝通银行就鼓励其在世界各地的员工,都参加义工行列;高盛投资顾问公司要求所有员工每年最少做一天的义务工作。此外,为了增强民间组织与企业的合作能力与吸引力,世界各国的非营利组织,还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联合,共同为世界各地展开的民权运动、消费者运动、生态保护运动以及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运动等社会运动摇旗呐喊、声援助威,以此扩大整个第三部门在全球发展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