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发展理论中的小城镇观点

农村发展理论中的小城镇观点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自中心发展理论本质上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理论,强调的是农村地区的内源发展。灰色区域理论将直接指导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政策的制定。
农村发展理论中的小城镇观点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2.1.3 农村发展理论中的小城镇观点

1)自下而上观点

从1975年以来,以农村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成为研究的重点,称为“自下而上”发展战略,其基本原理是基本需求首先必须与实际的国土相适应。立足本身的资源,通过增加自力更生的能力而获得发展。沃尔特·斯托尔(Walter Stohr)等人认为:自下而上发展战略不是单一的战略,它与专门的社会、文化、历史、机构框架相关。简单地说,发展应该根据本地域的条件,鼓励临近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流动。

他们认为,自下而上的发展是以各地的自然、人文和制度资源的最大利用为基础,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为目标,直接面对贫困问题,应依托农村而发起和控制。这种发展一般以农村为重心,规模相对较小,且大多采用适用技术,取得成功的条件有4个:①在政治上要给农村以更多的自主权;②要调整全国价格体系,使之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农产品的生产;③鼓励农村经济活动形成更多的出口;④在农村也应建设交通、通信网络。

2)农业城镇发展模式

这是由弗雷德曼(J.Friedmann)与道格拉斯(M.Douglass)共同提出的一种构造国家宏观城乡联系方式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强调通过合理的城乡联系在全国范围建立起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他们提出在农村区一级的行政管理层次(district,拥有5万~15万人口,行政层次上相当于我国县级但人口却比我国的县人口少得多)集中发展农业城镇,一方面可以直接分散过分集中于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力机构,另一方面可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场所。

他们指出,实施这一发展模式应注意以下4个要点:①满足人类所需要的社会发展而不是经济增长是这一战略的基础;②把农业经济放在首位的经济发展政策让位于农村综合发展计划;③发展规划要与本国、本地的环境状况相一致,注意生态制约的影响;④农村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有赖于农村。

3)自中心发展理论

自中心发展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D.圣海斯等人提出的,是指在区域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在地方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尽可能长期依靠当地资源,应用小规模技术,组织劳动密集型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外部的依赖性,形成地方综合经济圈,直接满足区内人口的基本需求。当然,自中心发展并不排斥在区内有效资源超过当地需求情况下的出口,亦不是“自给自足”。

自中心发展应满足以下前提条件:①区位远离大型工业中心;②具有相对均衡的资源优势,但对于获得世界市场产品的区位较差;③人口密度较大;④生活活动标准较低,工业品供应相对贫乏;⑤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条件,区内人口构成很复杂;⑥国家鼓励地方发展并给予经济资助。

地方综合经济圈是一个政策概念,是一个区域的“功能”发展战略,不同于“增长中心”战略,认为增长中心的扩散效应不可能短期内达到,增长中心也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形成,所以边缘地区很难短期内受益。为此应建立一种从地方到区域,再到国家来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构架。在较小尺度的抵御单元内,发展应自下而上进行,在不断增强资源有效性的条件下,逐步为建立更大的生产单元打下基础,为组织更复杂的生产过程积累经验。

可见,自中心发展理论本质上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理论,强调的是农村地区的内源发展。在发展的途径上,自中心发展理论强调综合利用当地资源、满足当地居民需求。所以其不仅适用于资源丰富地区,而且适用于资源贫乏地区,尤其是在指导较小地域发展时有效性更明显。在政策上,自中心发展理论鼓励建立面向当地资源和需求的部门,当然也就意味着不鼓励发展那些依赖外部经济援助的生产部门。

4)灰色区域理论(Desakota)

加拿大学者麦吉(T.G.McGee)通过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对城市和区域发展问题多年的实地研究,认为传统的以城市为基础的模式不可能是亚洲城市化的唯一表现形式,亚洲城市出现了大城市周围或之间整个地区的城市化。

灰色区域理论概念的要点有:“灰色区域”是一种包含农村及城市的高密度的混合区;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活动在此地区快速成长;人口密度很高;城乡联系紧密;此类地区包括大城市周围地区、大城市间的发展走廊、高度发达的农业地区;与大都市连绵带中的空隙地区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为人口密度高、非城市行为力量强,并以工业扩散为主要动力。可见,在麦吉的眼中,灰色区域实质是一种不同于大都市连绵区的新空间地域类型,是城市要素和农村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

麦吉的灰色区域理论是根据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模式,尽管目前它的实践价值还不如理论意义那么明显,但对于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国如何有效组织城乡经济活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目标,尤其对我们总结城乡一体化的成败得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灰色区域理论提出了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主要依靠发展大中城市推动,形成了一种城乡分割、城乡区别的空间格局,而灰色区域论则提出了通过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的推动,形成一种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空间形态的城市化道路。麦吉曾从3个方面指出了西方城市化道路的弱点:①西方城市化道路并不能改变城乡分离状况;②集聚经济和比较优势更多地导致人口向大城市地区的集中;③西方城市化是从19世纪及20世纪初西欧及北美发展史中抽象出来的,不宜简单地搬到背景已变化了的发展中国家。

灰色区域所概括的以区域发展为基础的城市化道路与西方的城市化有以下区别:①城乡密集联系且在空间上融为一体;②产业结构复杂,土地利用多元化,农业仍保持很高的水平;③人口在城乡间高强度流动;④在该区域内居民能享受到城市文明。

(2)灰色区域理论将直接指导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政策的制定。

①该理论跳出了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强调了乡村地区的作用,提出了城乡平等,以区域整体发展为基础的全面发展观。这就提出了现有界线的重新调整和界定问题。

②借助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体系,提出了农村发展的一种城乡合作的新发展观念。农村的发展在依靠自身内部结构转变的同时,要更多地依赖外部中心城市的影响,这些影响将更快地促进农村形态的变化。这就要求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要素交流,建立城乡间高效的资源流转网络,在充分重视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鼓励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③高度重视城乡交界带的发展。灰色区域首先是在城乡交界带形成的,要在重点发展该区域的同时,充分重视该区域的工业化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土地利用及环境治理问题。对于远离大中城市、人口密度较低、灰色区域发展不足的地区,不宜急于全面推进农村工业化。

④制定综合规划,加强对灰色区域的管理。灰色区域是一种城乡融合的新现象,要跳出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的框架,在新理论指导下,制定综合发展规划。灰色区域是一种“不稳定”和“动荡”的地区,多是现有政策的空白地带,应创造一种城乡共管运作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