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小城镇基础发展时期

明清小城镇基础发展时期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江南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小城镇发育良好的地区在封建农业社会中,商业、手工业与城市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江南地区小城镇由于经济发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成为我国小城镇发展较好的地区,表现主要的特征不仅是数量增加、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城镇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明清小城镇基础发展时期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4.1.1 明清小城镇基础发展时期

明清(公元1368—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深化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在这一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手工业部门进一步细化,原料产地和加工基地的分工日益明显,商业资本与交通运输比过去有更大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这些新的因素为我国小城镇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促进了全国众多小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小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单个规模不断扩大,市镇市场也走向成熟,经济结构呈现出基于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特征。

1)小城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我国小城镇发展从明中期起进入一个高潮,清中期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小城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其中,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清代乾隆、道光年间及19世纪中叶之后是明清小城镇发展的高峰,形成了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四大名镇”。根据有关地方志记载和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到清中后期,江南地区共有小城镇1 293个,较明代增加了1倍以上。特别是江南苏、松、杭、嘉、湖5府地区,由于棉、丝等纺织业发达,小城镇更是蓬勃兴起。如吴江县,在弘治前,全县共有4镇3市,嘉靖时上升为4镇7市,到康熙年间近一步上升为7镇11市,其中3个市发展为镇,可见这一时期江南市镇发展非常迅速。据乾隆《吴江县志》记载,“自明初至我朝(清)三百余年间,民物滋丰,工商辐辏,月异而岁不同。……市镇所以递有增易,而村则小者日多,名亦益俗,固不可得而复增矣”,从一方面也说明了明清以来商品化程度相当高的吴江县市镇的成长过程。市镇数量越来越多,相对村的数量越来越少,这种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大量变乡村为市镇的“城市化”过程,是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勃兴的2个重要特征。

2)小城镇专业化特征明显

明清时期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种植形成区域化,在全国出现了以当地种植业产品为原料的区域加工业。小城镇工业开始专业化,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作坊和工厂。农村出现了耕织结合型、以织助耕型、商业织耕型的生产方式。于是全国出现了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具有地方特点的不同类型的小城镇。

(1)手工业类型的小城镇

这类市镇是宋末、元代商业集镇向手工业专业城镇转化的继续。由于区域性和专业性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些手工业镇,如盛泽镇起源于三坊,康熙《吴江县志》记载“绫罗纱绸出盛泽镇”,明清朝代盛泽镇已成为我国四大绸都之一,当时镇上有织机近万台,机杼之声彻夜不息,一派繁荣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几年该镇又发展成为江南丝绸织品重镇。这种类型的小城镇在我国江南一带最具代表性(表4.1)。

表4.1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市镇表

img8

续表4.1

img9

资料来源:顾朝林.中国的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商业类型小城镇

这类集镇大都设置在交通便利、农副产品丰富的物品集散交易中心地。由于手工业和专业类型镇的发展,生产原料、生产工具、生产用品和产品的购销都要依靠商品交换来实现,所以大大加速了手工业小城镇之间、乡镇之间、村镇之间、城乡之间、区域内外乃至国内外的贸易交流。在此基础上,商业型集镇便应时而生。这一时期这类小城镇是地方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交易场所,它们大多位居交通要道,而且与所在地各府的大、中城市密切相联系。如杭州府的北新关镇、塘栖镇,苏州府吴县的甫里镇、浒墅镇,常熟的福山镇、支塘镇,吴江的同里镇、黎里镇,嘉兴的新丰塘镇,湖州的乌青镇、菱湖镇,桐乡的皂林镇,松江的魏塘镇等。

(3)手工业——商业市镇

这类市镇是在前期手工业市镇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手工业间、城镇之间交换的不断增多,城乡间交易和内外贸易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如湖丝贸易中心菱湖,蚕丝贸易中心嘉兴石门,“绫罗纱绸出盛泽镇”,“绫(线)、布(三梭)二衣被天下”的上海和常熟,陶瓷“鬻于四方”的景德镇和宜兴,糖“商贩四方货卖”的泉州与漳州,以及竹纸“行天下”的福建顺昌和茶市安徽霍山等,都是由于手工业发展而进一步发展成为贸易交换中心市镇的。

(4)工业类型小城镇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瓜分我国领土,办工厂、开矿山,进行剥削与掠夺,刚刚萌起的民族工业受到排挤。民族资本家因资金短缺、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在大城市外围发展,随着小工业的逐步发展,便逐步形成了近代工业小城镇。

(5)交通市镇

这种市镇是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如北方重镇河北宣化是一个交通重镇,又是一个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商市,这里“贾店鳞比……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贾皆争居之”。苏州浒墅关是濒临运河的交通要地,这里“商民稠密,为运道要冲”。八斥是“运河所经,为南北冲要”。瓜洲“拥大江,引吴会,飞挽万货纷集”。上海在宋时才称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割华亭县高昌等五乡为县城,至明时成为东南交通重镇,人口增至十几万,“襟海带口,舟车辏集”。浙江的乌镇,“当商贾之航,闽粤而漕江浙者,亦咽喉于此。人烟辐辏,环带数千家”。

3)江南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小城镇发育良好的地区

在封建农业社会中,商业、手工业与城市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一时期商品性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首推江南地区。宋代以后,江南地区由于商品性农业的迅速发展,新兴市镇开始萌芽生长。明、清两代在江南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早期的“城镇化”正是伴随着这种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江南地区小城镇由于经济发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成为我国小城镇发展较好的地区,表现主要的特征不仅是数量增加、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城镇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①小城镇密度增加。如在明中后期全地区(除台州、严州、处州)平均每148.5 km2有1个小城镇,到清后期平均每95.1 km2有1个小城镇,空间密度比提高了36%。②小城镇类型多样。有学者把江南市镇划分为3种:生产性市镇、流通性市镇、消费性市镇,其中流通性市镇是基本类型。③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明中叶,江南地区经济发达,镇市星罗棋布,形成了松江棉纺、苏杭丝织、芜湖浆染、铅山造纸和景德镇制瓷等有特色的专业型城镇。它们之间各有主要市镇职能和经济分工,并保持密切商业联系。这些城镇不仅有劳动密集的手工业,又有门类齐全的商业设施,还有为周围农村服务的文化、教育设施。同时城镇布局结构也逐渐趋于复杂,往往有几个市场或数条行业分工不一的街道,服务设施也相对齐全,已具有城市雏形,成为我国当时小城镇发育良好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