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 小城镇的经济效益如何?
目前,关于小城镇的经济效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
支持小城镇发展论认为,小城镇成为农村现代的载体,发挥了巨大经济效益,相比大中城市更具发展优势,主要依据是:①小城镇建设费用低,政府财政负担轻。从市政公用设施占基本建设费用的比重看,小城市只占2%~3%,而中等城市要占5%~6%,大城市则高达7%以上。小城市的旧城改造比较容易,而且劳动力便宜。小城市建设资金除了大项目由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外,一般均由地方自筹,因此政府的财政负担较轻。②有助于拉动内需。从个人的消费需求来看,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一般比农村高出60%以上,按1997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 090元计,小城镇居民拥有消费能力达9 196亿元,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庞大市场。从投资消费需求看,小城镇数量众多,现状建设水平较低,对住宅和基础设施的需求量不断增长。1997年,仅全国2.21万个城镇和工矿区的个人建房的投资已达704亿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刺激国内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以城镇住宅建设为代表的投资消费需求,应该可以担当重任,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反对者认为,规模过小的城市,规模收益低,政府负担的外部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如房维中、范存仁认为我国城市的规模效益以100万~400万人口为最好;樊纲认为,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今后50年再出现50~100个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也不算多,这是典型的大城市说的代表。此外,于晓明著文重提“大城市超前增长”是普遍规律,进而认为“建大城市,走集约化之路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为此合理的选择不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而是要有重点地积极发展大城市,他的主要根据仍是大城市规模效益好于小城镇。小城镇与大城市相比经济优势较弱,管理水平较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集聚效应,辐射能力差,对投资的吸引力相对有限,而且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不利于在国际竞争中经济的增长。
的确,根据经济规模效应的一般规律,城市的经济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显著上升。从国内外的大量统计分析,大城市的经济效益的确高于中小城市、小城镇。就是说,同量的生产要素投入在大城市和城市连绵带地区所形成的产出,接近于投入在非城市或小城镇地区的1.5倍。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效益、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大的经济扩散效应。
但是在将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经济效益比较之前,必须对小城镇效益与大中城市比较是否具有意义,小城镇与大中城市能否在同一层面来比较等问题做更为深入的探讨。首先,大城市与小城镇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完成着不同的任务,不能够简单地进行单独的经济效益的比较。其次,前已述及,我国发展小城镇的原因不在于小城镇的经济效率,而在于通过发展小城镇,解决农村问题,解决农民参与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红利分配的平台问题,而不是因为小城镇的效率高低问题。因此,小城经济效率高低不能成为否定小城镇发展的政策的依据。第三,同样道理,小城镇建设费用低和有利于启动内需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发展小城镇是为了解决农村的内部问题的。从城镇体系来看,小城镇一定不是最终的选择,一个城镇不能发展成为特定区域内层级较高的城市,只能说明其在竞争中不具备发展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