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我国小城镇功能变化的两大阶段
1)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小城镇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尽管有繁杂的兴衰演替,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小城镇的功能基本上比较稳定,主要承担一定区域内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中心作用,如江苏《阜宁县志》记载:“邑俗,每五日为集期,名曰逢集,有十日三集或四集者,亦有不逢集为常市者。……其市之小者,皆农村为之,贾人无大资本,末集以后,仍迫其农村生活,远人或经其处,不知为市集也。”当然,亦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小城镇,其影响范围可波及全国,如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等,也有一些在码头、矿业和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小城镇,但这些都不是小城镇的主体。
小城镇的这种商品交易场所的经济功能使其成为周围农村地区的活动核心,成为农村商业活动的发源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看,小城镇的商品交易活动比较简单,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交易中介,所以其无法形成现在意义上的第三产业,也就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者,小城镇缺乏工业基础,也使小城镇缺少大规模发展的动力。
当然我国小城镇在一定时期内,如果没有一些特殊因素的干扰,也会逐步发展为中小城市,且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小城镇也会承担起同大中城市连接的桥梁作用。如到了近代,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些小城镇的规模扩大,经济活动的独立性增强,与大中城市沟通的桥梁作用开始显现。可惜的是,小城镇的自然发展进程不时地被战争所中断,障碍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
2)改革开放之后
改革开放后,我国小城镇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小城镇生产中心功能得以强化。乡镇企业是小城镇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集聚,增强了小城镇作为生产中心的功能,使小城镇由原来的交易中心转变成了制造加工业基地。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小城镇就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甚至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再如郑州新密超化镇就成为了郑州市耐火材料生产中心。②小城镇第三产业功能得以强化。小城镇在生产功能形成的同时,导致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其同大中城市物质、信息、资本、人才流的增多,从而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需求,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③小城镇就业空间的扩展。小城镇的发展及人口进入的相对低“门槛”使其成为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先之地。据樊杰等人对我国7个建制镇的实验研究,小城镇职工来源以农民为主,占45.3%,应届中学毕业生占34.2%,有74.7%的职工来自距工厂3 km的范围内。④小城镇功能出现明显分化。大体上可分为集贸型小城镇、工业型小城镇、专业市场型小城镇、文化和政治型小城镇、矿业型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等,这些不同功能类型的小城镇在城乡统一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小城镇功能及其在全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小城镇既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又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基点。尽管理论界对此尚有不同看法,但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大战略,甚至开创了一个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中国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