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基本单元
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能是走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乃是由该国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并不存在各国通用的共同模式。大力发展小城镇战略就成为我国在特定时期的必然选择。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吸引当地农民到小城镇就业、居住,才可以减少甚至消除他们向大中城市流动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才有利于疏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通渠道,从根本上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以便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1)小城镇是稳定和完善我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基座
城镇体系,按其现代的意义来说,它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的城镇网络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具有明确的阶梯结构。城镇体系强调的并不是城、镇个数的多少或单个城、镇规模的大小,而是城、镇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结、组合方式及其功能互补。合理、优化的城镇体系结构应该是:在空间组合上,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系列化的等级体系;在功能上形成各有特色、各有分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一体的地域城镇共同体。大城市是城镇体系的中心和龙头,生产的空间规模比较大,必定数量少,但科技、流通、金融、信息的综合服务功能强,基础设施条件好,处在我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顶端。而与此相对应,小城镇是城镇体系金字塔的最底端。小城镇接近农村区域,便于接纳城市辐射的能量,也有利于集中农村的要素向城市输送。小城镇的起点低,发展的成本低,便于普及发展,数量众多,是我国城镇体系阶梯中的坚实基座。
2)小城镇是我国聚落体系稳定的层次
向上,小城镇与建制市组成城镇体系;向下,小城镇又与村庄在乡(镇)域内构成小城镇—中心村—基层村的村镇体系。建制镇和乡镇是乡(镇)域中心,下面有若干个中心村,每个中心村又联系着附近若干个基层村。目前我国的村庄组织,通常以自然村为单位组成村民小组(相当于原来的生产队),以若干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相当于原来的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管理日常事务。现实中城镇体系与村镇体系是联系在一起的。小城镇作为两者间的纽带,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共同组成人类聚落体系。在这个聚落体系中,等级越高的城镇,非农产业系统越发达,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越多、品质越高,腹地越宽广。等级较低的城镇,是以自己种类较少的产品和服务,去换取上级城镇提供的等值的但种类较多的产品和服务的。小城镇在聚落体系中起着城乡联系的中介作用。它把各级城市生产的供应农村地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散销售到各个村庄中去,同时把从村庄中集中起来的农产品直接供应给城市,或者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再供应给城市。小城镇在接纳从上级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的同时,吸引了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3)小城镇是节约土地资源的主要空间
在我国建设用地中,随着小城镇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建制镇平均建成区面积1990年为0.72 km2,1992年为0.81 km2,而2002年已达2.2 km2,12年间小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1倍。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占用一定量的土地和耕地,这是不争的客观需要,但对人多地少的我国来说,小城镇发展必须正确地处理好占地、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
据计算,从1982—2004年,我国建制镇则从2 664个增加到19 171个[3]。这些新兴的城镇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建设用地扩张的倾向。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区和房地产热”给城镇用地的迅速膨胀起了催化作用,在近几年大量建设的小城镇中,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条件,建设各级脱离于城镇规划控制的开发区,盲目追求居住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致使城镇用地以极不正常的速度急剧扩张。目前,我国城镇用地平均容积率仅为0.3,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由于小城镇扩展一般以所在地为中心,逐渐向外连续蔓延,而小城镇周围由于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优越,多是长期耕作的优质农田,一旦占用无法补偿,从长远看,必然会对当地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构成威胁。因此,小城镇是我国节约土地资源的主要空间。
4)小城镇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实施单元
现在,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山林被毁、湖泊退化、草场荒漠化、沙尘暴日益频繁。小城镇生态环境是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空间,小城镇发展必须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要避免走以往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弯路。提高小城镇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城镇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实施单元。
具体而言,首先要科学预测小城镇的环境容量,合理布局乡镇企业,统一规划建设工业园区,集中布置污染型企业,有效地治理环境;其次,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道路、水厂、污染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的建设;重视城镇景观和建筑的设计,做好小城镇环境绿化,保留小城镇的天然水体、山体等,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