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产业集群理论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了产业集群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的竞争优势。我国苏南、浙江等地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我国产业集群绝大多数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自发形成的,充分说明了中小企业集群可以成为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7.1.2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1)产业集群理论的回顾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某一区域上的集聚和成长,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最先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研究的是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把规模经济分为2大类,一类是容易被人认识到的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厂商也具有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另一类是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密切相关的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共享劳工市场、技术等使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接近或处于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他认为正是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他还指出集群会带来外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企业生产范围扩大,企业数量增多时,尤其是在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时,可以通过产业垂直联系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水平分工联系可以借助分包商的生产能力、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等。

产业集群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从贸易经济和经济地理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并给予产业集群以新的阐释。他认为产品的贸易活动间接地起到了生产要素贸易的作用,无论生产要素的最初分配状态如何,通过贸易活动总会使某些产品的生产集中于某些工业区。波特(M.E.Porter)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他认为产业集群对于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些贫穷国家因缺少发展完善的地区产业集群而只能凭借廉价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被迫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产业集群理论自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之后,我国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积极深入的研究。王缉慈对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主要从创新和网络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产业集群是有利于创新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强调产业区应着重于创建能将企业的灵活性与来自大网络的稳定性和支持性结合的新型组织,提出发展企业集群、营造创新环境、走多样化的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魏守华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认为产业集群既强调了区域分工,又进一步强调了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因而是优于过去3种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邱成利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制度创新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寻求交易成本降低的结果,提出为了促进产业集聚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应加快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创新。

2)产业集群理论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了产业集群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的竞争优势。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意大利的东北部与中部地区、北京的中关村、浙江的温州和宁波地区(服装行业)、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家电行业)等都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相得益彰、协调共进的例子。作者认为,针对我国小城镇产业的发展,至少可以从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应该成为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根据产业集群形成因素的研究,存在原料和设备供应商、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等的地区,会导致企业在当地自然地集聚。而我国农村有丰富的煤炭、水电资源和其他多种矿产资源,并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一定条件。我国苏南、浙江等地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我国产业集群绝大多数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自发形成的,充分说明了中小企业集群可以成为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城镇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诸多方面促进地区产业发展。①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战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有利于生产力要素合理流动、科学配置;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和投资效益,节约土地和资源;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②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小城镇产业和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很稳定,效益成本很小,因而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的优势(这种强大的外部经济,即聚集经济),从而能够担当起农村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推动性单位”的职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和小康目标实现。③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有利于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他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同时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可以不断提高本地基础设施与企业的发展环境。④产业集群带来的“人气”,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⑤产业集群不但能促进小城镇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产业集群中技术溢出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能够促进新创企业不断产生,公共服务部门的职业培训、技术支持可以有效地弥补农村乡镇企业的先天不足。⑥产业集群有积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小城镇紧缺的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可以说,产业集群是我国发展小城镇经济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是小城镇发展在乡镇企业存在障碍后出现的新的发展动力。

(2)小城镇应吸收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成果,创建适宜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集群形成因素、发展机制、实施政策等相关研究可直接指导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例如,根据浙江、广东等地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至少有3个条件内在地推动了产业的集聚:①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入并实现组合,以某一类产品为主的产业资本在一个区域较快集中,这属于产业形成的生产要素条件。②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产业集群大都围绕一个专业市场形成,可以充分接纳产业集群生产的大量产品,充分提供各种原材料、配套设施与服务。③产业集聚地政府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采取鼓励或不干预的英明政策,提供土地、工商管理、引导服务等支持,使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入并直接面向市场集聚。在这些条件中,有些是难以改变的,而另外一些则可以通过努力而得以完善,这就为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的各种措施的制定等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又如,集群理论研究认为,对于集群产业而言,自然资源、区位条件、能源、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等硬条件固然重要,但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建设比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尤为重要。要发展产业集群,小城镇政府必须要提供完善的服务,包括建立产业孵化器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要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机制环境、产业配套环境、创新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等,形成产业集聚的强大引力场,给予确立的重点产业以更多的财政、税收等政策优惠,吸引相关产业企业的集聚。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一旦形成,本身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产业群优越的产业环境会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的集聚,循环积累效应使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组建区域创新网络,创建具有浓郁创新氛围的创新环境。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允许创业者和科技研发人员以管理入股和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得相应报酬。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以各种形式激励创新,使企业形成不断创新的路径依赖。强化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企业和政府科研院所、大学等的联合创新,形成稳定的创新网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