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块状经济理论及其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块状经济理论及其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块状经济在一些地区的成功崛起为小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契机。“块状经济”由于其基础设施规模效益和第三产业的连带发展,大大促进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
块状经济理论及其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7.1.3 块状经济理论及其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1)块状经济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块状经济”这个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从费孝通先生开始首倡的。当时,更多地是从实践的层面或者社会学角度来讲。随着浙江经济实践的发展,“块状经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个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特征、取得成功的根源、遇到的问题等等进行了研究,而由于浙江经济蓬勃发展所带动的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也给块状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源泉。

经济学家对“块状经济”一般性的定义是:介于市场和层级之间的空间组织形式,有人也将其称为“集聚综合体”、“柔性生产体”、“企业群落”、“专业化产业区”、“特色产业区”、“区域生产综合体”、“地方性产业集群”。就一种集群经济而言,“块状经济”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从浙江的经验来看,“块状经济”中,户是基本的生产单元,一个村甚至一个镇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厂”与“户”、“村”、“镇”相互渗透。“块状经济”使集团化和联合生产获得了新的形式,也使文化与经济获得了新的一体化形式。

“块状经济”的历史十分悠久,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而且已是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现象。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更加明显。现在倍受人们关注的“块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的,它更多的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或是“城市边缘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珠三角的个别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北爱尔兰,中国的东莞、苏州、昆山等。

一般认为,块状经济有地域的集中性、要素的根植性、起源的自发性、企业的关联性、生产的专业性、产品的差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等主要特征。对“块状经济”的优势也有不少总结,研究者认为,“块状经济”完全适合于加工工业报酬递增模型,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集聚优势”,其主要优势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规模经济优势;市场拓展的规模经济优势,即群落集聚的企业越多,相应配套的专业市场的商品吐纳和信息汇聚的功能就越强,对外市场宣传、拓广相同成本花费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高;降低交易成本和退出成本优势;配套服务优势,即在机械设备和原料的集中供应与配套服务方面的优势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和配套能力的优势;增强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形成技术管理和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等等。

2)块状经济理论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1)发展块状经济有助于小城镇扬长避短、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

我国的小城镇普遍性地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信息,经济腹地小,交通、区位与设施水平往往与大城市难以比肩,因此很多人对小城镇工业化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块状经济在一些地区的成功崛起为小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契机。根据块状经济理论,块状经济单个企业规模小、充分利用民间资金、进入门槛低、交易成本和退出成本低的优势可解决小城镇普遍面临的资金困难。块状经济可通过企业集体的合力,通过市场淘汰和优化企业组织,充分利用血缘、学缘、乡缘所形成的经济网络来降低成本、获取效益,可利用地方特有的传统技术、技艺而不片面追求高科技,从传统产业中做出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小城镇技术和人才短缺、企业规模小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众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分享信息,分摊基础设施成本,通过学习和模仿促进技术传播和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城镇信息不足、设施落后、技术不足的问题,为小城镇迅速工业化、城市化创造条件和动力。

块状经济对小城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驱动,从国内外的一些成功案例可以得到佐证。

在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意大利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在中国浙江,除杭、嘉、湖、宁、绍的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少,大企业少,人均耕地少,资源更少。尤其温州,78%的山地,5%的河流海岛,只有17%的平原。但浙江以“轻、小、私、加”起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浙江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浙江现象”除产权清晰的微观主体外,最引人注目者当属“块状经济”,其中闻名全国甚至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就有:温州鹿城区的鞋、服装、眼镜、打火机,永嘉桥头纽扣,瓯海泵阀、阀门,柳市低压电器,苍南金乡标牌、包装,钱库印刷,湖前塑料纺织,宜山再生纺织,虹口电子元件,萧山轴承、冥币;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上虞崧厦制伞,嘉善木条,濮苑羊毛衫,分水制笔;绍兴柯桥的轻纺、化纤,永康小五金,海宁皮革、服装,余姚轻工模具,鄞县服装,奉化服饰、塑胶,慈溪鱼钩、长毛绒,嵊州领带;诸暨店口的铝塑复合管,大唐袜业,牌头蚊香,义乌小商品,东阳木雕,椒江精细化工,温岭摩托车配件,路桥日杂百货,玉环小农具,新昌胶囊,安吉转椅等等。浙江的“块状经济”被称为“蚂蚁经济”,大量分工细致的中小企业是“蚂蚁”,它们聚集在一个镇上,生产一种称雄全国乃至世界的“独门产品”。于是,一个专业镇就像是一家大企业,而镇里大量家庭作坊式企业就是各道工序车间,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 993亿元,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在519个区块中,总产值10亿~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50亿~100亿元的区块26个,100亿元以上的区块3个,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块状经济”由于其基础设施规模效益和第三产业的连带发展,大大促进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义乌市区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因为有近30万人在市区经商,近3 000名外国商人长年居住在这里。常熟在苏南的几个县级市中城市化进程大大走在了前面,也是因为“常熟招商城”的存在。义乌和常熟,都是“以商兴市,以商促工”,市场化、民营化、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2)小城镇发展块状经济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对于大城市政府的多头管理和高昂的地价等因素,小城镇相对较低的地价、相对薄弱的政府力量与相对少的来自各方的管制,更容易吸引小型企业的集聚,便于大量小企业之间充分的合作与竞争以降低成本、提高组织效率等来产生效益,利于企业在必要时进行灵活转型。小城镇所具有的“地方小传统”、“地方性知识”、非正式制度与规则、人脉网络也是块状经济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小城镇,尤其是那些大工业发展条件不好的小城镇,由于受到现代大工业的冲击较少,一些“地方小传统”、“地方性知识”得以保存,在适当的时机,如果开放得当,这些传统与知识就会变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成经济发展中宝贵的知识、技术和人文资源。何梦笔等人对根植于中国农村文化传统中的非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及制度变迁中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分享知识,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状态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许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在长期的社会制度里可以培植市场,产生长期交流的信任与规则,可能会在社会上稳定知识的利用与创造,进而人们在得不到市场补偿的情况下,依靠他们自己的社会网络而相互得益”。

“块状经济”是一种人脉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商圈。在这个商圈中,有一些“酵母”作为特定要素而起作用,“酵母”的基因决定着商圈内技术持有的方式、学习的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企业组织形式及产业氛围。这些“酵母”的渊源大多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中,而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贴近农村的小城镇对这些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的保存要完整得多。在温州,私人产权及其产权保护的概念历来比较牢固,民间金融源远流长,私人借贷十分频繁,而且有非常灵活的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过极大的作用。浙南一带的“盟兄弟”、“金兰会”等“抱团”组织十分流行,这种组织既强调互助互利,又强调个性独立和平等,成为日后“商圈”的雏形。至于血缘、学缘、乡缘所形成的经济网络则更是普遍。浙江民众一般都具备出门闯世界的意识和本领。乐清人依托同乡、亲戚关系的裂变来进行市场拓展,形成了十分发达而成熟的代理制。这种人文网络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理性的原始假定,而更接近于人类经济学中“差序格局”等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