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 小城镇的区域类型差异
为了在更小的空间尺度上,进一步研究江苏小城镇发展的区域差异,这里采集了2003年1231个小城镇的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以13个地级市作为基本区域单元,计算各地级市小城镇在城镇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平均水平。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江苏13个地级市的小城镇在经济发展指标上分异较大,其空间差异特征与全省区域经济的分布特征十分相似。小城镇人均GDP基本上呈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苏中(南通、扬州、泰州)、苏北(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阶梯状”分布。但在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排序等指标上,各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分化。苏南地区的南京、镇江逊于苏锡常三市,与苏中三市基本持平;苏北地区的徐州和盐城领先于苏北其余各市(表3-6)。
表3-6 江苏13个地级市小城镇规模与经济发展平均水平比较(2003年)
续表3-6
资料来源:江苏省乡镇社会经济统计卡,2003
表3-6选取了建成区面积、镇区人口、GDP、人均GDP、财政收入、产业结构排序(按三大产业序列类别赋值)、农民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9项指标作为变量,采用K-means法对13个地级市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状况进行归类处理,得到以下结果(表3-7):
表3-7 江苏小城镇发展类型分区
资料来源:马晓冬等,2003
从选取的指标看,苏州均“名列前茅”,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遥遥领先”。无锡的小城镇发展处于全省前列,各项发展水平接近于苏州。常州的小城镇发展规模偏小,其经济发展水平略逊于苏州和无锡,但明显高于其他各市。南京和镇江虽地处苏南地区,但其小城镇的各项发展水平与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泰州同属一类,只在小城镇引进外资和人均GDP水平上稍有优势。徐州和盐城的小城镇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小城镇GDP和投资规模指标上逼近苏中地区,建成区人口甚至超过了苏中三市,但是人均GDP水平和财政收入还是明显偏低。连云港、淮安、宿迁的小城镇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但镇区规模小,而且经济发展的总量与均量水平都明显落后于其他各市。
苏锡常地区的小城镇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已经历了“密集化增长——均衡化演化——等级化发展”三个阶段(张小林,1999),小城镇工业发达,人均GDP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大产业结构以“二三一”型为主,开发区建设与外资引进成为目前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发展已进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成熟发展阶段。区域内城镇密集,经济功能普遍较强,城市化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城镇的各自扩张,使得镇区之间距离不断缩小,在地域空间上不断接近,甚至连为一体,小城镇群体化特征显著。
宁、镇、扬、通、泰地区小城镇整体处在工业化推动的发展阶段,人均GDP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城镇人均GDP超出全省平均水平;小城镇特色经济鲜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工业型城镇较多,三大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型。本区域是全省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城市化水平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工业城镇和港口城镇等成为一定范围内经济增长的极化点和辐射源,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的中枢。小城镇空间层次趋向多层次,分布呈现系列化,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但由于县域内自然资源、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的相似性,导致同一县域内小城镇的性质具有相同结构,产生了空间上竞争多于协作的局面。
徐、盐地区小城镇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大产业结构呈“二一三”型,乡镇工业开始成为城镇发展的助动力。但乡镇工业以开掘、开采自然资源为主,对农产品或矿产品进行初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制造业在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小,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小城镇空间分布密度在全省范围内较低,镇域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区位、资源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周围乡镇在规模和职能上与其相差显著。但该地区小城镇整体上是孤立式发展的,城镇间还未能形成积极的经济联系。
连、淮、宿地区小城镇发展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人均GDP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小城镇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三大产业结构呈“一二三”型;城镇产业多为农副产品加工型,小城镇带有明显的“半城半乡”的痕迹。小城镇空间分布密度较高,集镇较多,城市化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城镇规模等级不显著,城镇职能差异较小,乡镇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封闭,经济影响很少超出镇域范围,小城镇之间行政联系强于经济联系,整体处在低水平离散发展状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城镇功能薄弱,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受到抑制。该地区缺乏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也是制约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