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上述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经验,我国小城镇发展可以归纳为两种发展动因属性,一是内生发展型动力,二是外生发展型动力。生产力水平是对小城镇性质、发展方向、建设特征以及城镇职能、数量、规模等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外因促进或延缓作用就是对小城镇发展的外力作用。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_小城镇发展研究

4.1.2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

对小城镇发展动力的研究起源于现代西方经济。一些学者对小城镇发展和城市化动力问题,大都是从影响农业人口转移的角度来探讨的。

推拉模型。是由雷文斯坦、赫伯尔、博格主张的。雷文斯坦(E.G.Ravenstein)较早提出了这个学说,赫伯尔(R.Herberle)在1938年指出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为推力,另一部分为拉力,博格(D.J.Burge)将其进一步概括为人口迁移的推拉模型。他们的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发生是由于原住地的推力(农业人口过度增长、农业技术替代产生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和迁入地的拉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型。刘易斯(W.A.Lewis)在1954年发表了《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创立了刘易斯二元经济体系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他把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作为二元经济体系,肯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这个阶段,资本是稀缺的,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低廉,企业能取得大量资本积累,工业经济将高速发展。美籍华人费景汉(J.Fei)和美国人拉尼斯(G.Rains)于1961年补充完善了这一模型。他们都认为,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失业模型。这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Michacl.Todaro)于1969年提出的观点。该模型建立了劳动力流动与就业概率和工资差异的关系。托达罗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同时城市工业部门较高的就业机会也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诱因之一。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的模型中,实际上已把实际收入的差距作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动因。托达罗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城市失业问题,引入了就业概率的概念。由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不可能都找到工作,就业概率必然小于1,小于1的就业概率使预期收入下降,而预期收入才是最终对迁移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只要预期收入大于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损失,迁移就会发生。

根据上述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经验,我国小城镇发展可以归纳为两种发展动因属性,一是内生发展型动力,二是外生发展型动力。小城镇的各种发展模式,不同的“特色经济”,都相应的具有这种动因属性,除了依靠自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还要借助外力,实现推拉式的发展。

1)内生动力

小城镇发展的内因是指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对城镇的发展性质、方向和特征以及城镇的功能、规模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主要有区域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社区政府、社区的企业和社区的个人主体等。内因对小城镇的制约作用即是小城镇发展的内力作用,传统的“核心——边缘”理论、“极化和涓流”理论正是强调国家或区域内部各种因素对城镇的影响。

资源条件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地理位置包括交通位置、政治位置和经济位置。它们不仅自始至终影响着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也是小城镇区域性特征产生的基础。

生产力水平是对小城镇性质、发展方向、建设特征以及城镇职能、数量、规模等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小城镇发展的初始动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生产能为小城镇提供多少食物、原材料、劳动力,因而制约着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以及产业结构。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农村工业化又是小城镇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小区和市场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从而促进了小城镇职能的改变,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社区政府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起着核心决策的作用。政府的决策体现在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上,主要是指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相关政策,诸如土地政策、户籍政策、产业政策及区划、社会保险政策等。苏南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最快的地区之一,就在于其社区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相反,某些县(市)、镇领导对加快小城镇建设认识不足,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力度不够,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2)外生动力

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外因主要是指来源于区域以外,加速或延缓城镇发展进程并影响城镇的性质、方向、特征以及城镇规模、功能等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主要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等。外因促进或延缓作用就是对小城镇发展的外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外因的力量正在逐步增大,对小城镇发展进程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构成了一种重要的外部力量型的城市化类型(崔功豪、马润潮,1999)。境外投入是指源自区域之外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乃至企业的整体迁入,这是当前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外资的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