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城镇将进一步分化和重组

小城镇将进一步分化和重组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北地区的小城镇处在聚集型空间结构发展阶段,培育区域发展极是城市化的中心,中心镇将是这一地区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发展重点,可以预见一批具有区位、产业优势的小城镇将优先发展成为中心镇。
小城镇将进一步分化和重组_小城镇发展研究

5.4.2 小城镇将进一步分化和重组

纵观各国城市化进程,特别是传统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可以大致看到一个带有规律性的轨迹:从二元结构演变为三元结构,再演变成二元结构。即传统农业社会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各种资源要素在向城市流动的同时也在城乡之间集聚,促成了大批小城镇的出现,于是构成了城、镇、乡的三元结构,但随着小城镇的分化和重组,城、镇、乡结构将演变为城、镇的二元结构。1980年代,江苏乡镇工业化引发了小城镇规模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与历史基础成为这一变动的“领头羊”,小城镇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变动呈现出苏南向苏中、苏北地区依次递减的规律(张小林,200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990年代以来,由经济实力带来的城镇等级分化更加明显,江苏小城镇开始发生分化与重组,小城镇发展形成了“二次集聚”的客观趋势,并逐步向二元结构演变。

首先是一批具有要素集聚优势的小城镇将逐步得到提升,发展成为中心镇,甚至是小城市。1990年代中后期,江苏小城镇发展步伐开始放缓,已经表明了早期粗放式发展的途径难以为继,客观上要求转入规模化、集约化的新路。近几年来,通过重点发展和乡镇撤并,很多经济强镇脱颖而出,成为辐射并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增长极。如吴江市的松陵镇、常熟市的虞山镇、江阴市的澄江镇、宜兴市的宜城镇等在2000年就已经发展成为中等城市。苏北地区的小城镇处在聚集型空间结构发展阶段,培育区域发展极是城市化的中心,中心镇将是这一地区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发展重点,可以预见一批具有区位、产业优势的小城镇将优先发展成为中心镇。苏北地区,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提出“一个中心城区、二个重点中心镇和十个一般镇”的城镇空间布局,把官湖镇、碾庄镇分别作为县域北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加以培育。而在苏南地区,一大批经济强镇,如华士镇、周庄镇、塘桥镇等利用城市产业转移、旅游开发、政策扶持等优越条件,已经形成了中小企业群体化发展的工商业基地,且正朝着小城市以至中等城市的规模和档次发展。

其次是众多紧贴大、中城市的小城镇,将经过重组、兼并及归并的方式得到整合,进而被纳入城区范围或改造成为卫星城镇。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改造步伐的加快,从2002年开始,苏南和部分苏中地区的城市规划开始了大规模调整。南京市城市规划面积占到南京市地域总面积的71%以上,首次超过了农村地域;无锡市周边13个小城镇并入了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了小城镇。“片区发展”已成为苏南地区县域城镇空间布局的主导理念,昆山市将整个市域空间规划为“一个中心城区、七个片区”,江阴市提出“一心、两轴、两片、多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规划。苏中地区的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尽管没有像苏南地区那样明确提出片区发展的理念,但是已具有这方面的发展倾向,城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围绕中心镇发展的简单地域组合,特别是中心城市产业布局具有向沿江地区拓展延伸的明显趋势,必将使得沿江地区的小城镇出现成片的集聚发展。东陇海产业带的建设发展,也将在苏北地区带来与沿江地区相似的小城镇集聚发展倾向。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发展条件差的乡镇,由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失去了新的增长点,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随之劳动力、资金及工业开始向外迁移,经济功能逐渐趋于衰落,甚至有不少乡镇出现了“空壳化”。1990年代后期,苏北地区城镇变动的主体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乡镇的减少、建制镇的增加,同时期的苏北地区乡镇减少了428个、建制镇增加了263个(张小林,2004)。集聚和集约发展是未来城镇发展的根本导向,未来还将有一些被撤并或者被经济发展所淘汰的小城镇走向衰落,最终复归为乡,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农村社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