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作为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者

政府作为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者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城市化在传统时期的大起大落和曲折发展,主要是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和政治力量的支配。政府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制度的垄断者,是实现制度创新的单一主体。改革开放以前,基于计划体制管理的需要和城乡的现实分割状态,中国对城市化的市场力量普遍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做法,损失了城市化应该有的速度和效益,使得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政府作为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者_ 中国城市化公共政策研究

2.2.1 政府作为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者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对城市化这个客观现象存在着强烈的干预意识,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政府的角度去“安排”城市化道路,诸如人口迁移与就业、城市的职能定位、城市的规模,甚至城市之间的联系等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而忽视了对城市化本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内在动力机制的探讨和尊重(覃成林,2001)。中国城市化在传统时期的大起大落和曲折发展,主要是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和政治力量的支配。政府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制度的垄断者,是实现制度创新的单一主体。在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下,高层领导的偏好对推动城市化过程中各项制度的替代、转移和交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军,2000)。改革开放以前,基于计划体制管理的需要和城乡的现实分割状态,中国对城市化的市场力量普遍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做法,损失了城市化应该有的速度和效益,使得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1998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而城市化指数只有30%左右,城市化水平显著低于同等人均收入的其他国家。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都将城市化战略放在区域发展的显著地位,片面追求城市化所带来的经济作用,忽视了对“城市病”的预防,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例如,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首先冲破了政策限制向城市迁移,形成了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民工潮”,城市部分人口也开始跨区域迁移,各种要素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迅速集聚,正当人们计算着各类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规模所带来的理论效益时,2004年广东等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给人们以警示。原因:一方面,城市化的潜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没有有效地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政府事先想要控制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控制住。这些说明了城市化中的市场力量是不可遏止的。城市化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的选择,而不应该事先从行政、计划和管理的角度,依据决策者对某种规模或类型城市的偏好来指定城市发展方向、规定城市化的道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正在自发地发挥着在城市化中应有的作用,其核心是用市场化的方式,遵循市场的一般规则,依靠各个城市化主体的自主决策、创新和协调,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利益出发,考虑到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推动城市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