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拉动模式
2000年以前,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尚未形成气候的情况下,江苏的经济发展主要以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为两条主线展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是江苏的另一大特色。江苏是中国开发区兴办时间早、发展快、规模大的省份之一。1984年,国务院批准南通和连云港两市作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的同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此拉开了江苏开发区建设的帷幕。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江苏开发区迅速发展,截至2003年底,全省共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702个,其中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20个,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75个,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16个,省级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32个,省辖市政府批准设立的143个,省辖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县级政府设立的416个。全省702个各类开发区(园区)实际规划面积3505.39 km2。2004年,按照国家四部委《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要求,全省共确定保留、拟保留的开发区(园区)个数为158个,面积1150 km2。
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度行政手段支持的前提下,开发区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城市化的过程(王宏伟,袁中金,侯爱敏,2004)。首先,开发区地域上的农村人口失去农业用地,从户籍上转化为城镇人口,而随着开发区经济的发展这部分人口的生活方式迅速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其次,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的是高起点的城市建设标准,划入开发区的土地在硬质空间上已不可逆地转变为城市化地区。第三,开发区经济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传统的第一产业比重很低,具有标准的城市经济的特征。开发区的蓬勃发展,在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建立起了以开发区为主导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张弘,2001),在区域整体城镇格局之中以若干经济增长点的形式强力促动周围地域城市化发展。各开发区的兴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但缓解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问题,还吸收了大量区外、省外的自发性迁移人口,这部分人不但改变了职业而且离开了农村,是“离土”又“离乡”的转变,构成了当今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方面,在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锐减的同时,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以开发区为先导的用地面积迅速扩大,使大量农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富有特色的新型城市景观。开发区与所在城市的整体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开发区为核心的城市化对周围农村区域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乡镇企业的兴衰变迁和开放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与乡镇的资源争夺,一开始支撑乡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人才,其中很大部分来自城市,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论是外资,还是内资的投资开始向城市集中,抢占城市平台,集聚在乡镇企业的资源又开始向城市回流,占据城市竞争优势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开发区的启动并非区域内部自发动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在相关政策引导下,主要依托外部资金等要素投入而驱动。开发区驱动的城市化并非自然形成的,其区位选择、产业形式及管理形式等都渗透着开发者的主观意志(王宏伟,李晓江,1997)。“开发区热”以及后来部分地方政府提出的“以地生财、以地兴镇”等用地制度安排,都昭示了地方政府通过农村土地非农化,大量获取城镇建设用地资本增值收益,用于地方政府资本积累的实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