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 农村面貌相对改观不大
相对于中心城市建设,江苏绝大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在农村区域供水、农村道路等的建设改造上,投资主要依靠乡镇自筹。江苏村镇电力、通讯、运输、环保、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欠缺现象较为普遍。2003年全省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仅138亿元,投入在村庄的基础设施只有36.7亿元,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苏南、苏中的一些小城镇污染严重,苏北不少小城镇仍没有改变脏乱差的旧面貌。对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江苏村镇规划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健全,难以满足现有工商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难以有效吸引工商企业投资及就业人口的迁入。江苏虽然是乡镇企业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村村建厂、处处冒烟”的现象仍较为突出,近年来乡镇工业园区的分散布局,产业布局与小城镇的空间发展结合不紧,部分地区产生了“二产不聚,三产不兴”的局面,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村庄布局散乱,规划编制滞后。2003年底,全省行政村17254个,自然村庄有188565个,平均每个村庄仅有215人(约70户),布局散乱,集中度弱,呈现出“散、小、乱”的特点,导致基础配套困难,投入增加,农村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提高,并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根据常熟市的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居民点10588处,其中10户以下的占18.7%,11~20户的占18.6%,21~50户的41.6%,户均占地约1亩。村庄规划滞后的情况严重,江苏村庄规划大多是1997—1998年“两区”划定后编制的,之后基本没有及时修编调整。由于规划的缺乏和滞后,加上规划管理和引导措施不力,有些地方农民建房“建了拆,拆了建”,造成社会财富的大量浪费。此外,农民建房设计水平低,外观不协调,功能不合理,整体景观较差(陈浩东等,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