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色风貌塑造面临的问题
从老城建设角度来看,老城风貌在日新月异的同时,老城的整体格局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塑造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问题之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使老城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老城一直是南京经济发展的中心,由于过去对历史名城的价值认识不足,高强度的开发,使得老城功能不断集中。根据2005年经济普查,老城面积仅占主城的20%不到,却集中了主城60%左右的人口,62%的就业岗位,80%左右的高层建筑,有整个主城近一半的公共设施和商业服务用地。建筑容量越来越大,在不长的时间内,兴建了巨大体量的各种建筑,使旧城容量过分饱和。2004年老城4 0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总量中,12米以上的建筑即占到1/5以上,主城内高层建筑80%以上集中在老城,24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有1 000多幢,其中50米以上的有400多幢。这样的发展强度对老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交通压力,导致老城原有的肌理和尺度发生改变,老城的整体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
问题之二:老城区两种职能叠加,相互排斥,矛盾加剧
现代中心城市所需要的是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娱乐丰富、吃住方便,而历史文化名城所要求的是要保持历史格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两种需求不同的城市功能叠加在同一空间,当突出一种功能时,另一种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而南京为使老城区能够承载这些现代城市的功能,老城区的道路不断地拓宽,原建筑不断地被拆除,新的现代建筑不断增多,传统的历史风貌在逐渐消失。但老城区内的交通阻塞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人口也在不断集聚,为解决老城内道路拥堵,老城道路又不断改造,并已经影响到被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风貌。如此下去,不但使历史文化名城得不到有效保护,城市现代化建设也必然受到一定制约,保护与建设的矛盾与日俱增。
问题之三:老城与新区发展未能协调好,老城与新区发展矛盾并存
早在1980年南京总体规划就提出了“圈层式城镇群体”空间发展模式,1991年南京总体规划又提出“市域—都市圈—主城”的空间发展模式,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南京城市发展大空间上的拓展并没有像总体规划的那样步伐大,南京城市建设基本上一直没有突破明城墙的范围,其重心仍然集中在鼓楼以南和中山北路沿线地区。这与老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物质基础设施不无关系,也符合城市发展总是依附于原有的城市基础的一般规律。近年来,以“保护老城风貌,疏散老城的功能,建设现代化新区”为目标,以“一城三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河西新城,仙林、东山和江北三个新区,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了老城过多的人口,调整了与老城不协调的工厂和设施,对老城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主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展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同时由于外围地区及新区缺乏独立的综合服务功能,外溢的部分主要还是依赖老城内的设施,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没有减弱老城压力,客观上还强化了老城的城市中心职能,增加了老城发展的压力。而在迁出工业的同时,却又忽视了对城市中心功能的调整,老城居住人口、现代商业、办公和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古老的城市难以承受现代功能的重压,千百年的传统风貌正在被“现代文明”所吞噬。
问题之四:规划控制和建筑设计过于平淡,古都的历史感不够浓厚
一是老城规划控制力不够。一些建筑一再突破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底线,导致建筑容积率和密度过大,破坏了环境的合理容量,甚至个别高层建筑在景观特色的敏感地区建设,造成对老城的建设性破坏。二是建筑风格不统一。建筑的形态、风格和色彩缺少城市设计层面的引导和控制,整体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城原有的肌理和尺度,减弱了山体在老城中的主导作用及自然与老城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整体格局的保护不够。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历史遗址、传统街区不够丰富,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中仅仅是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得到保护,而体现南京古都特色和历史个性的近代优秀建筑、名人故居、山川形胜、河湖水系、街巷格局等未得到整体有效的保护,使得古都的历史感不够浓厚。
问题之五:历史文化资源经营各自为政,影响了老城整体格局的塑造
影响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因素是资源条块分割,开发单位太分散,影响了开发的投入和档次。很多历史文化资源文物、旅游、文化、园林、建设、宗教各管一段,缺少统一的规划建设,影响了老城整体风貌的保护与整体格局的塑造。原因在于:一是缺乏整体开发和管理的思想,导致历史文化资源没能有机地整合起来;二是开发利用的主体不明,客观上存在所有者与获利者不一致,投入者与受益者不一致的情况,形成“你建我用”、“你投入,我产出”的状况,整体开发的积极性不足。
问题之六:住宅过于集中,居住环境改善的难度较大
老城住宅拥挤、房屋破旧成为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经过多年住宅的开发建设,尽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问题面广量大,老城中的住宅解困工作仍然十分艰巨。2004年,老城户籍统计人口计134万(常住人口150万),明城墙内老城平均人口密度为3.3万人/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只有31平方米,远低于国家标准;人均道路用地只有4.5平方米,停车问题十分突出,加大了老城的交通压力。同时,老城成片未改造的地区主要面临着传统民居保护问题,如门东、门西地区,这些地区建筑和人口密集,在改造时既要再现传统民居的特色和风貌,同时在目前的开发体制下,还要保证开发能取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加大了改造的难度。
问题之七:行政区划不够合理,影响了老城的功能定位
行政区划和城区政府职能定位是影响南京老城保护的重要原因。2003年以前,老城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和下关六城区部分区域,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建邺从城区退出。由于老城的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所以一直以来城区政府就把老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虽然从1980年以来,城区的周边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但仍主要以居住为主,由于老城产出效益较高,各城区政府经济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老城范围内,因此发展空间的制约使得老城开发强度在不断提高,老城保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同时,由于老城各项服务配套相对较为齐全,很多企业和公司不愿意搬到老城以外地区去,想尽一切办法向空中发展,这也增加了老城的开发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