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整
1.内部形态演变特征
——商业用地的集聚与扩散。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①中心商务区逐渐形成。从南京城区两千多年形成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城市核心区(商务中心)逐步由南向北移动,在明清时期,南京城的主要商业中心在三山街、夫子庙一带,到民国初期以至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南京的商业中心由夫子庙转向新街口一带,目前,新街口地区已成为全市最繁华的商务中心。②大型专业性市场广布于郊区。一些大型市场纷纷在城市的外围地区抢滩布点,这些市场主要为仓储式超市或一些专业性市场。它们的共同点是占地较大,货运量也大,单件商品的利润并不高。其服务对象也往往并不限于本市,而作为区域性市场存在。目前南京外围已经形成一条环状的市场群带:宁溧路麦德隆市场群、赛虹桥建材市场群、江东门装饰材料市场群、热河路果品市场群、建宁路小商品市场群、桥北路装饰市场群等。③多中心商业网络结构正在形成。最近10多年中,南京主城区的金融商务区有逐步向鼓楼、山西路一带扩散的趋势,并且已经在山西路、湖南路形成相当规模的商业副中心,并在中央门地区形成了第三商圈。
——居住分异逐步显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的居住分异现象越来越明显。相关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按居住空间在区位、地价、环境质量、综合配套设施以及职业构成、家庭构成、知识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综合考虑,可划分出六类居住空间:①以城东郊帝豪、苜蓿园月牙湖一侧、富贵山别墅区及城内颐和路“公馆区”构成的高档别墅区为精英居住区。其居民主要是三资企业、大型国企或跨国企业的地方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家以及政府高干等。②内城区CBD毗邻区的高档多、高层公寓区为高收入阶层居住区,这类居住区约24.2%位于离市中心新街口1公里的范围内,87.9%在3公里范围内,此外在月牙湖及太平门等地也有少量分布,其居民多是高收入的城市富有阶层,职业范围广泛。③城郊中高档多层住宅区为中上收入阶层居住区,以苜蓿园大街的梅花山庄、御道街的金鑫园为代表。其居民构成主要是中高收入的城市富裕阶层,私营中小企业主占了主流,三资企业的白领员工比重也不少。④以樱驼村、龙江小区为代表的城郊中档多层住宅区,属于中低收入工薪阶层居住区,居民多为政府机关办事员、教师以及效益尚可的国企、地方企业员工。⑤较偏的郊区廉价多层住宅区,其居民主要是城市低收入者或贫困阶层。⑥临时住宅聚集区,多数位于铁路沿线,或环境较差的工厂附近。
——主城区功能不断调整。空间扩展是城市功能扩展的体现。南京主城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是作为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物资流通中心,具有混合型的城市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量上的增加,城市中各种性质的用地量普遍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主城区作为生产管理和商品贸易中心的功能逐渐增强,这个时期内新征土地主要用于工业和房地产开发。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的生产服务性功能进一步增强,成为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和金融、信息、科技中心。在城市空间扩展上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由城市混合科技中心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商业、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娱乐中心转变;在用地结构上,则表现为第三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总量和比例的快速上升。
2.外部形态演变特征
——用地持续快速扩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的发展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城市边缘不断向外围扩展。秦淮河以西、雨花台以南、中山门外、迈皋桥等地随着城市道路的延伸,都有大量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同时,行政区划的调整、开发区的建设也共同促使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
——强烈的外延式扩张。1990年以来,南京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用地表现为外延扩张、分散性强的特点。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城东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大都位于城市的边缘和郊区,建设相对分散,导致城市的紧凑度降低。同时,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框架虽然被拉开了,但这是建立在低效的土地利用基础之上的,南京主城区内容积率小于0.5的土地面积占了主城区的78.54%,总面积达188.36平方公里。另外,南京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分散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老城在不断的开发压力下与周围各片区除了城墙和护城河之外基本上连成了一片;而另一方面,城市外围一些发展较好的组团(如江宁)开始沿着交通干线向主城靠拢,如果任其发展,则由城市边缘地带扩散形成的增长轴之间的楔形空间将不断被填充,最终将导致城市在更大范围内的新一轮蔓延。
3.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垂直增长带来城市的多维空间特性。城墙以内地区的空间扩展主要以内涵扩展为主,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建成区垂直方向上的增厚。①中心高层建筑迅速发展。近十年内,市中心的用地正逐步被高附加值的产业及相关用地所置换。这些变化必将使得城市用地的产出效益增加,建筑向立体化发展。②城市交通立体化。为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南京交通日益呈现出立体化趋势。“井”字型的快速内环已初步成形,由城西干道、纬七路、城东干道、纬三路四条快速道路组成,通过赛虹桥、双桥门、新庄、古平岗四个大型立交架起,在城区边缘搭起快速环行的高架道路;城市中心区内人车实行分流,在商业集中的新街口、鼓楼等地区均设有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③地下空间利用充分。作为南京市中心最“黄金”的地段——1.2平方公里的新街口商圈地下商铺林立,新百、中央、商茂、东方分别拥有6 000平方米、1 800平方米、8 000平方米、3 000平方米不等的地下商场,用于经营美食、百货、日用品、服装等各种商品。地铁站的建设,使得南京的地下空间得到进一步开发。以新街口地铁站为例,其地下一层为商业层,面积8 000多平方米,有3个入口分别与新百合建;有4个出入口分别和正洪街地下商业街、商贸广场、中央商场以及招商局国际金融中心的商贸广场合建。通过出入口和地下通道的连接,将地铁站一层的商业层和各大商场的地下商层贯穿一气,从而形成一个近3万平方米的超大地下商业系统。
——公共开敞空间增多。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南京市越来越重视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增加公共开敞空间。①城墙风光带。南京明城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南京城墙的特色是依山傍水而建,城墙与山水已浑然一体,通过对城墙、城门、城河及其依附的山水风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使南京主城中真正形成一道有一定宽度的、连续不断的“绿色项链”,在展示老城墙昔日风采的同时,改善了老城的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②秦淮河风光带。近年来,南京对外秦淮河进行综合整治,对运粮河—三汊河段进行绿化建设,形成了秦淮河风光带。③城市绿地。近年来,在主城内重点建设了四大块绿地,它们是位于主城西北部的幕燕风景区、东部的钟山风景区、南部的雨花台风景区和西部的夹江滨江风光带。
【注释】
[1]相关资料源自人民网,2004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南京历史沿革简介和2001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资料源自2001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3]南京市政协课题组.南京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化//政协南京市委员会先进文化与城市现代化论坛——凸显南京文化特色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2002年9月
[4]邵建光.城市文化特色与南京城市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政协南京市委员会先进文化与城市现代化论坛——凸显南京文化特色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2002年9月
[5]文字资料主要参见: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魅力与保护延续.城市规划,2004,28(12);图片资料主要来自西祠胡同网《从历代地图看南京城区的变迁(组图)》,2006-7-20
[6]相关内容主要参见中国南京网,顾朝林、林炳耀等《大南京新江北发展设想》。
[7]主要内容参见2006年10月由南京市规划局编制的《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实施对策的调研报告(讨论稿)》和南京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张嵩年2006年11月在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我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的汇报》发言稿。
[8]主要内容参见新浪BLOG,南京城市规划;中国网,明南京城;搜房网,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