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新型开发模式及其应用
在南京新一轮发展中,要逐步形成具有创新驱动特征的政策体系和落实机制,利用吉山软件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将有利于形成南京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合力。
1.加强对“甲方总体”论证
在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政府应从广泛参与城市建设的投资、经营向为广大人民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上来。所以,南京在城市建设上,也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解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土地科学集约利用和保证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资金等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更充分和更有效地引入市场机制,并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甲方总体”模式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其倡导的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形式,将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由南京市发改委牵头,会同市建委、科技局、法制办等部门及有关企业组成课题组,进一步对“甲方总体”模式进行研究和论证,明确模式的特点、运作方式、适用范围,并根据南京实际提出将这种模式运用到适合南京某些区域的可行性实施方案,以推进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的转型。
2.积极调整拆迁安置办法
在实施“一个疏散、三个集中”战略,推进“一城三区”、各类开发区建设进程中,拆迁安置仍然是开发建设的重点任务,但是由于这些失地农民的文化、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如果在拆迁安置中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不仅影响到所开发地区良好经营环境的营造,也会影响全市的和谐发展。如何探索出一条对失地农民安置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仍是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要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就应集中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创业问题,这就可以借鉴吉山就地安置的办法,实现产业发展、新区建设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一是在规划工业生产区和新区建设时,配套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如家政服务、保洁、绿化、物业管理等,尽可能地多使用被征地农民,让失地农民参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二是在开发区和新区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适量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和服务行业。三是加大政府对生态、环保、劳动服务项目资金投入,把部分适合失地农民从事的工种和岗位留给失地农民,以增加其就业机会。四是建立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制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把安置一定比例的失地农民作为招商引资协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努力构建“人本”空间
倡导“新城市主义”和“5+2”生活方式,改造新城和开发区功能结构,通过完善功能,减少出行频率和出行半径,增加休闲和娱乐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南京新区、园区的交通、就业和生活不便等问题。一是在高新区等开发园区的建设中统筹考虑城市功能,如居住、商业和一般性的餐饮娱乐功能,使从业者在一个区域内就能解决生活、工作问题,实现园区居住与就业功能的平衡,避免频繁往来所引发的交通拥挤和时间消耗问题。二是继续推进南京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各组团的基本结构,坚持以产业为动力的新区建设与发展基本思路,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支持河西新城、仙林等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优化新区功能结构,实现新区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区与造城”并重
从吉山软件社区的经验看,开发区不但要建成产业集聚区,还要建成现代化的新城区,既为外来人口构建美好的新家园,也为区内农民向现代化过渡创造必要的条件,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释放和发挥开发区“强磁场效应”,把吸引力聚合成新的生产力,促进开发区持续发展。一是高起点制订规划。按照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共同进步。二是高水平组织实施。以开发区“建区”与“造城”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按照完善、配套、提高的方针,狠抓规划的分步实施,逐步把规划落实到位。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区内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实施园区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三是高标准强化管理。在加快“建区”与“造城”建设步伐的同时,坚持高标准管理,并寓建设于管理之中。进一步稳定和健全开发区建设服务机构,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建区”与“造城”比翼齐飞,相得益彰。
5.强化新区开发内生发展
面对政策弱化区域政策优势开始衰减、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必须改变开发区依靠投入等方式为主的外生增长模式。一是要借鉴吉山软件社区内生开发理念,通过区域开发模式创新,促进全市开发区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从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内生驱动转变;从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从城乡分离发展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投入和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价值创造的新型经济方式转变。二是从企业、产业和机制三个层面着手,优化新区内生开发机制。在企业层面,进一步鼓励创业,强化多模式孵化功能;在产业层面,利用多种手段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在机制层面,努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塑造以中介为桥梁的“企业—中介—政府”互相协同的产业发展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