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新举措

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新举措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新举措以建设东部城市绿化中心为目标,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坚持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环境权益为根本,以建设生态市为载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污染防治为重点,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目标。
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新举措_科学发展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四、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新举措

以建设东部城市绿化中心为目标,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坚持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环境权益为根本,以建设生态市为载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污染防治为重点,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目标。

1.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按照资源节约、结构紧凑、布局科学的原则优化城市发展格局,促进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多心、开敞、轴向”组团式生态化城市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一个疏散、三个集中”城市发展战略,继续推进“一城三区”建设,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奠定空间基础。以“三城九镇”(三城是指雄州、淳溪、永阳,九镇是指禄口、汤山、汤泉、桥林、横梁、八百桥、桠溪、铜井、白马)建设为重点,加快郊县“三集中”步伐,进一步完善城镇布局,推动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促进全市集约发展。围绕放大城市特色优势,全面保护和整治老城环境,突出“一山、一河、一城、一湖、一江”的城市特色塑造,建成明城墙环城风光带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历史片区,彰显山水城林交相辉映的自然特色,使老城南京现代气息更加浓厚,古都特色更加鲜明,文化底蕴更加凸显,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2.构建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高水平实施“绿色南京”战略,保护与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完善主城绿地系统、新区和城乡结合部绿地系统、防护林体系、生态防护林带和绿色隔离带建设,基本形成主城“三环、八片、七楔、十六射”[1]绿化框架体系和都市发展生态网络。完成十大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建设,构建以主城为中心向近郊、远郊乃至郊县辐射的、分布均匀的、特色显著的郊野公园网络体系。到2010年全市新增森林面积50万亩,新建设20个公园、风景区,新增公共绿地2 500万平方米,建设广场游园绿地50个,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13.5平方米。加强对开山采石废弃地的环境综合整治,采取复垦、填补采空区、覆土种植等多种措施,全面完成762万平方米的废弃露采矿山整治任务,恢复破损山体的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形成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系统,争创“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3.做强做大南京绿化产业

进一步拓展绿色南京战略的内涵,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化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丘陵岗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发展苗木花卉等经济林果,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提高城市绿化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把绿化当作一个大的产业来做,经过今后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包涵产、供、销,科、教、研,设计、施工、交易、物流、会展等在内的具有南京特色的绿化产业链和对外辐射功能的特色拳头产业。

4.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逐步建立以节约为基础的资源保障体系,以绿色消费为主的环境友好消费方式。树立以发展促节约、以节约保发展的理念,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基本形成适应南京城市发展特色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能源平衡机制和保障系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明显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科学引导市民生活习惯,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公平消费等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培育绿色消费群体,形成环境友好社会的基础,通过转变消费方式引导和促进环境友好产业和产品升级,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生活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5.逐步实现环境污染源头控制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把污染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第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进“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构建上下游紧密相连的生态产业链。第二,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现代制造业十大组团、现代服务业十大集聚区和现代农业五大板块,通过有效控制土地开发,使全市的生产力布局更加集中、集聚、集约,形成生态良好的产业布局格局。第三,发展绿色农业。发展以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为特色的都市型农业,形成特色、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结构。

6.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和防治力度

全面建成主城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加快新市区以及“三城九镇”、开发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使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以上。加强对8个长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工作,禁止一级保护区内的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水质有影响的活动。继续推进河流湖泊的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确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水污染排放总量削减10%。全面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综合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建设清洁公交体系,将“禁燃区”从主城扩大到仙林新市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开发区等地区,严格控制二次扬尘污染,解决特征污染物及恶臭污染,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噪声污染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到2010年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5%。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南京市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改造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到2010年,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以生活和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建成高效的生活垃圾管理、城市保洁、分类收集和处理处置系统,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30%。

7.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发生物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其使用技术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鼓励采用多种实用技术、多元化投资,开展畜禽粪便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创建活动,到2010年,20%的乡镇达到省级以上优美乡镇建设标准,20%的村达到生态村标准。编制和实施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全市郊县镇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五有、五无”要求,保障农村环卫的专项经费,提高农村环卫设施水平,稳定环卫保洁队伍,建立环卫管理长效机制和考核奖惩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不断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继续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度,实行环境目标责任制。积极探索开展重大经济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综合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从源头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制、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奖惩力度。以市、区(县)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为目标,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加快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整合各种环保信息资源,建成全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的信息共享和交换,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9.加强环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积极探索环保科技的自主创新,研究适应南京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和政策,开展循环经济、绿色GDP、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补偿机制、地方环境排放标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强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生态修复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加强环境科研机构建设,优化科研技术队伍结构,提高科技攻关能力。

10.健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机制

巩固和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模成果,推动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活动,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和任务落实到基层,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能动性,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完善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将环境教育活动制度化、法制化,培养公众的环境风险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建设环境友好社会的主流社会舆论、良好道德风气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有关环境保护指标。鼓励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工作,强化社会监督,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