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战略导向

发展战略导向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快空港、铁路和城市交通建设,进一步提升南京的交通枢纽地位。省会经济迅速发展是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南京向国际化城市迈进的一个重要前提。
发展战略导向_科学发展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三、发展战略导向

针对当前制约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结合省会城市独特的优势,发展省会经济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服务导向

省会城市集聚了省域大部分的政治、经济、人才、信息资源。省会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其集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的结合。要充分发挥作为省会城市的服务功能。一是综合服务。即为省级机关和驻宁部队服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市民服务。省会要面向省级机关、面向驻宁部队、面向外来人员、面向广大市民,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改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南京成为适宜居住和适宜创业的人居城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现代化管理,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使省会建设与经济大省的地位和需要相适应,更好地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辐射服务。增强南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省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南京应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推进省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激发对周边区域的扩散效应。周边地区要主动承接省会城市在信息、交通、贸易等领域的辐射,加快产业对接,积极承接省会城市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的转移,主动接受城域优势企业的产品扩散,逐步形成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最终推动省会城市与辐射区域空间与经济的一体化。三是枢纽服务。省会城市是区域范围内社会关系和经济联系的枢纽,从内部看,它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机体和集聚点;从外部看,是城乡和区域经济网络的中枢。加快空港、铁路和城市交通建设,进一步提升南京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发展现代通信业,搞好网络设施建设,开拓信息服务领域,推进省会经济的信息化进程。南京东联西进,承北接南,要通过陆、海、空进一步增强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地区、苏北经济圈、珠三角地区等城市群的联系,不断拓展经济腹地。四是创新服务。省会城市应发挥好创新资源和创新体系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服务创新等,努力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观念的发源地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孵化器、发动机。五是协调服务。区域协调的核心是协调区域多元利益主体的权利与利益分配关系,在以省会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南京应成为协调的主导方面。省会城市要主动与区域建立产业分工,将初、中级制造业向周边区域转移,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2.生态导向

省会经济代表着相对先进的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能力。生产力不仅是开发、利用自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而且是保护、修复自然,协调向自然索取与馈赠平衡的实践能力。因此,生产力就不应只是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应当包括保护自然的能力。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生产力是一种大规模吞噬资源,同时又大规模排放废物的外延式增长的能力。现在,这种方式已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在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问题”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而省会经济正是这种内涵式增长的开发方式,它追求的是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持久性,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发展省会经济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省会经济的依托或目的是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待城市系统,其实质是建立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物质代谢关系、信息反馈关系,以及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强调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和持续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持续、环境优美四者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南京作为省会,建设一个经济高效,社会功能稳定,物流、人才流、信息流畅通,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它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助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而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全面地运行与协调发展,为省会居民提供最佳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省会经济迅速发展是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南京向国际化城市迈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样重要的是,它为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人文导向

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发展的认识是不同的。工业化革命以来,工业化成为发展的根本途径。20世纪初法兰克福经济学派提出“工业文明观”,主张将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工业化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衡量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这种发展观具有明显的物质主义倾向,表现为将发展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又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最终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产品的积累。传统发展观的形成,在理论上继承了早期工业化的思想,在实践上则源于二战后物质贫乏、百业待兴的需要。但是,这种以早期工业化发展为摹本、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验也充分证明,尽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高,经济可以实现较高的增长率,但是人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福祉。不仅如此,工业化还导致人与环境的矛盾、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贫困和精神危机等。发展省会经济就是要突破经济领域的局限,拓展到社会其他领域。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除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外,还增加了人口、就业、环保、教育、分配制度、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内容。省会经济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的经济,包括经济增长、科技水平提高、文化观念转变、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能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人与环境、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问题,而这些也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省会经济应能够体现人与物的统一。省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不仅是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还包括人的修养的全面提高、精神世界的极大进步。省会经济应能够体现人与自然界的统一。省会经济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要求人们在发展过程中,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们与其生存环境的统一与协调。省会经济还应能够体现经济发展与省会地位的统一。省会经济要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南京市情;要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蕴含深刻的人文底蕴;要既有对自身省会地位的肯定,又有作为省会城市对全省乃至全国负责的态度。

4.开放导向

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之一。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日益紧密联系和进一步融合,成为全球化发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与地域中心,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开放型的城市。更确切地说,城市往往成为国家(区域)开放的先锋与枢纽。城市开放有这样几个基本内容,一是城市基本职能开放。城市职能是城市活动内容及区域地位的反映,因此城市职能开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就现在而言,其核心是经济职能开放,表现为城市经济发展从内部分工走向地区分工、国际分工,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这种循环涉及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城市职能开放必然要求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开放、生产过程开放(如国际合作生产)及流通过程开放(或称市场开放)。二是城市运行机制开放。通俗地说就是按国际惯例办事,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等各项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调控机制、运作方式等与国际社会的通行惯例相协调、兼容或对接,这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接轨的基础。三是城市运行环境开放。城市运行环境包括城市各项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社会服务、物质设施及城市规划布局(可称硬环境),也包括城市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及行为规范(可称软环境)。运行环境开放的基本标志是合乎国际性职能发展的需要,因此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运行环境现代化,而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高度的国际开放性。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力,具备推动开放的潜质,最终可以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以此为抓手,强化南京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主动地位,推动南京都市圈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整体水平的提高。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市场机制起着主导作用的过程,其间必然给各国、各地竞争策略带来更激烈的挑战,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市场机制本身所具有的风险。通过加强区域政府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获取更大的国际分工利益,又能更好地规避全球化的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