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后,南京经济建设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重化工业进一步向集约化发展,第三产业和经济开放度迅速提高,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显现,产业结构的变动较为活跃。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所包括的范围逐步拓宽,城乡之间的“二元”也随之突破了产业的界限,由过去第一产业的“农村”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演变为城区和郊县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这一时期,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也进行各种探索。
1985年7月,南京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提出了“面向城市,搞活农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依托城市,发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1986年明确提出了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思路。这一战略从城乡一体化的高度明确了郊县经济的发展方向,即根据城市市场的需要,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依托城市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辐射,加速农村经济的技术改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一战略的提出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对郊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2年2月,在认真总结郊县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南京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兴工强农”的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郊县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郊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同时,进一步强化前期开展的城乡经济联合,更好地发挥城市大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发展郊县经济中的促进作用。
2000年初,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大背景下,南京又适时提出了“城乡一体、科教兴农、外向带动、多元发展”的战略,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流动更加频繁,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2001年,提出“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思路,利用外部优势资源和条件发展现代农业。2002年,提出了“融入城市、兴业富民”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城市资源为农村所用的理念。实施城乡资源“全面对接”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整合和放大城乡资本、金融、科技、信息、产业、市场、旅游、生态、智力和劳动力等十大资源,促使各类生产要素从分割走向融合,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实现郊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郊县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郊县在未来发展中要成为做强南京经济实力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做大南京城市规模的组合板块区,成为做优南京城市功能的服务大平台,成为做美南京城市环境的绿色生态圈。这个政策意见对加快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5年,出台《关于加快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五个配套文件,提出将城乡作为一盘棋统筹考虑发展的思路,以实现城乡布局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相互配套、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保障体制基本接轨、社会事业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2006年,出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2007年南京总体全面达小康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南京达小康和区(县)达小康相结合,将全面建设小康工作重点由市级层面向区(县)、镇(街)基层延伸,以郊县全面小康建设为重点,支撑和推进南京全面小康建设进程。通过多年努力,南京市逐步完成了从“城乡二元分离”到“城乡一元整合”的体制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