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城市—需求者博弈模型方法[4]
P.K.Kresl &amp,B.Singh(1995,1999)以及P.K.Kersl &amp,P.Pproulx (2000)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竞争力。他们将城市竞争力理解为城市与厂商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城市尽可能地提高竞争力以吸引厂商来此进行生产并提供就业。由于没有一个唯一的变量能够完整表示城市竞争力,他们采用了一个由3个变量组成的复合变量。这3个变量分别是制造业增加值的变动、零售额的变动以及专业和商业服务的变动。每一个变量的权重为其产值在三者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然后加权平均为一个复合变量。P.K.Kresl等人解释了为什么选择上述3个变量的原因。他们认为,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要么意味着制造业的增长,要么意味着当地厂商转移到更高的增加值活动中;零售额的增长要么意味着城市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要么意味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服务业的增长意味着城市正在形成更大的经济体。根据这一复合变量,P.K.kresl &amp,B.Singh10年的数据,对24个美国城市进行了排名:P.K.Kresl &amp,P.Proulx运用15年的数据,对40个美国城市和7个加拿大城市进行了排名。在他们的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被分为8个一级变量,5个二级变量,其中,二级变量是对一级变量的解释。这8个一级解释变量包括收入增长、教育程度、研究中心、劳动力类别、文化机构、区位、经济结构和人口增长。然后,他们根据这13个解释变量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城市进行了排名,并指明了每一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城市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城市的发展战略。
Gabriel &Rosenthal(2000)也采用了城市与需求者的博弈来显示城市竞争力。他们用生活质量竞争力和商务环境竞争力来表示城市竞争力,将城市的需求者分为厂商、工作者和退休者,城市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提高竞争力来吸引需求者。这样,城市的需求者通过相互竞争来决定其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他们假定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居住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模型结果表明,能吸引厂商的城市不一定能吸引居住者,反之亦然。
城市—需求者博弈模型开辟了研究城市竞争力的新视角,依靠需求者的“用脚表决”(Voting-with-Feet)机制来判断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尽管城市—需求者博弈模型是很好的判断城市竞争力的模型,但由于其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很难对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做出解释,从而很难找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