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部沿海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1.4%,仅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位居八大区第二位。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有所下降,为23.4%,从2001年起,东部沿海地区开始超过南部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能力最大、外向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无论从进出口状况还是从利用外资状况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最高,对外依赖程度也最大。③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政策各自为阵,导致区域内加工企业的恶性竞争。
南部沿海地区_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

4.南部沿海地区

(1)基本情况

南部沿海地区由福建、广东和海南3个省组成,全区土地面积33.3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5%。2005年总人口约1.35亿,占全国人口的10.4%。2005年,该区实现GDP 29 830亿元,占全国的15.1%,居全国第三位;人均GDP 22 026元,位居全国八大区第二位。城市化水平较高,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该区的城市化水平为56.2%,仅次于东北地区,其中广东省达到60.7%,是全国省区里最高的。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1.4%,仅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位居八大区第二位。铁路交通能力不高,辖区内的福建过去属前线地区,铁路交通十分不便。海南省由于特殊的区位,铁路基本是空白。每万平方公里区域的铁路营业里程为122公里,居全国第五位。公路密度较高,每万平方公里区域有高等级公路5 016公里,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东部沿海地区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高,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4.1%,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有所下降,为23.4%,从2001年起,东部沿海地区开始超过南部地区。从居民购买力和生活条件看,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7 751元,仅次于东部沿海地区。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达12.9人,居全国倒数第二位。农民人均居住的钢砖木结构住房人均26.2平方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 662亿元,占11.1%,位居八大区第三位。从财政能力看,该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为15.5%,居全国第三位,比GDP比重高1.5个百分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 705元,位居八大区第二位。从技术开发能力看,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1人,人均筹集科技经费7.21万元。从产业能力看,采掘业、消费品制造业较弱,投资品能力居全国第三位。从商业联系能力看,受区位影响和长江三角洲的崛起,该区的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活跃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人员和货物周转量占全国总量的12.6%和9.4%,分列全国第四位和第七位。从经济活力看,近5年该区GDP增长达11.3%,低于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

(2)区域特点

①自然资源禀赋优越,边界区位条件独特。该区域地处中国南部,隔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是我国与日本、东南亚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要道。同时,背靠港澳台,具有天然的港口资源。天然的海运良港促成这一地区海运业和对外贸易业比较发达。珠江水系、闽江水系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农业较为发达。南海水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珠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也是我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在我国港澳台和海外拥有侨胞1 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侨胞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曾涤,2001)。

②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初步形成。位于南部沿海地区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能力最大、外向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珠江三角洲是指千百年来被珠江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及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书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3 857万人。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开放式外向型农村经济结构,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乡镇企业成为经济发展主体,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向集约化、多样化和现代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技术进步。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无论从进出口状况还是从利用外资状况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最高,对外依赖程度也最大。2005年,珠江三角洲进出口总额达4 110亿美元,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26.9%。

④粤港的经济互动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得益于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的“三来一补”启动了深圳工业化的进程,香港的资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雏形。在深圳实际利用外资中,港资占了近70%,进出口贸易中,对港澳进出口贸易占了80%,“三来一补”的企业中,属于港资兴办的占了90%,深圳的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无不渗透着“香港因素”的作用(邝国良,2000)。

⑤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东省总人口为8 64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3 104万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为2 152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82%,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低劳动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大量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时,也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人才)向该地区的集聚,这就大大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⑥制度环境良好。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使该区域区位优势尽显。经济特区建设,外资的大量涌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在前列,使得经济发展基本与国际接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规范的市场运作机制为该区域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长春,2002;杜干庭,2002)。

(3)存在问题

①区域差异大。福建、海南经济实力较弱,且与广东省经济联系不密切,三地经济尚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合作。

②由于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珠江三角洲企业发展已到了转型的关口,加工型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装配线水平。所以,珠江三角洲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尽快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加大技术开发投资。

③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政策各自为阵,导致区域内加工企业的恶性竞争。

④科教实力较弱。境内产业技术多以模仿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屈指可数,同时劳动力素质较低,从而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速率(张元智,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