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地区差异结构特点
中国的低收入地区基本远离沿海、沿江等优越的地理位置,其中大部分位于中国的陆地边境,由于在陆地上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陆地边境贸易的规模十分有限,而且由于距离遥远低收入地区也很难从沿海高收入地区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所以低收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的发展水平。
沿海、沿江和陆地边境三个区位特征基本凸显了中国地区差异在地理位置上的结构特点。在我国高收入地区内,10个省、市、自治区除内蒙古之外基本地处沿海。在我国8个中等收入地区内,沿长江的有湖北和重庆,沿黄河的有陕西和山西。在我国13个低收入地区内新疆、云南、西藏、广西、甘肃是陆地边境地区,四川、贵州、青海也是远离沿海而十分接近我国陆地边境。因此,中国地区差异在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到高收入地区基本上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繁荣的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基本地处长江和黄河流域,但是由于长江、黄河越向西走越处于“经济末梢”,因此,中等收入地区与沿海高收入地区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国的低收入地区基本远离沿海、沿江等优越的地理位置,其中大部分位于中国的陆地边境,由于在陆地上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陆地边境贸易的规模十分有限,而且由于距离遥远低收入地区也很难从沿海高收入地区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所以低收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的发展水平。
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综合反映了中国地区差异在经济发展上的结构特点。在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2011年我国沿海高收入地区总人口4.98亿,其中城镇人口3.15亿,沿海高收入地区的城镇化率为63.22%;我国沿江中等收入地区总人口3.05亿,其中城镇人口1.54亿,沿江中等收入地区城镇化率为50.53%;我国陆境低收入地区总人口5.38亿,其中城镇人口2.24亿,陆境低收入地区城镇化率为41.71%。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1.71%,城镇化差异是中国地区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工业化发展水平方面,2011年我国沿海高收入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9万亿元人民币,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5.89%,第二产业49.52%,其中工业为44.16%,第三产业为44.60%;我国沿江中等收入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2万亿元人民币,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11.00%,第二产业53.37%,其中工业为46.68%,第三产业为35.64%;我国陆境低收入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4万亿元人民币,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14.24%,第二产业50.72%,其中工业为43.44%,第三产业为35.0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地区差异在产业结构方面的特点,高收入地区农业的经济比重急速缩小,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大,逐步进入后工业发展时期;中等收入地区第二产业和工业不断增加,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低收入地区农业比重还很高,工业化还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及其区域不均衡性反映了中国地区差异的结构性特点。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21 883元人民币,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支出15 209元;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纯收入7 096元,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支出4 767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系数3.08,城乡现金消费能力差异系数为3.19。其中高收入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地区农民纯收入的4.56倍,高收入地区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是低收入地区农民现金消费支出的4.79倍。如果按省、市、自治区作为单元来比较,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最高是上海市,为36 231元,是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6倍,2011年上海市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为25 102元,是该市农村居民现金消费支出的2.27倍。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低的省份是青海省,为14 989元人民币,是该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3倍。2011年青海省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为11 189元人民币,是该省农村居民现金消费支出的3.55倍。2011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1.50倍。
表1-3 2011年中国高、中、低三大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情况(单位:人均/元)
资料来源:《201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