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形态的差异决定了神灵信仰类型的差异

产业形态的差异决定了神灵信仰类型的差异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杭嘉湖地区商业的发达,给士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民间形成了重商风气。
产业形态的差异决定了神灵信仰类型的差异_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

2.产业形态的差异决定了神灵信仰类型的差异

杭嘉湖宁绍平原水路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自明中期后,其地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批手工业、商业城镇(103),明代临海人王士性谈及杭嘉湖地区的民风时说,“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104)杭嘉湖地区商业的发达,给士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民间形成了重商风气。而在中国,人们崇信神灵多半都是带有功利性的,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一些被认为能保佑经商成功的神灵获得了充分发展。宋代以来,五通神在江浙被视作司理财富的神灵,传说若能恭敬伺奉五通神,得到佑助,便可以暴富,“二浙、江东曰:‘五通’……或能使人乍富,故小人(好迎)致奉事,以祈无妄之福。”(105)明清时期,杭嘉湖等地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其他诸府,民间百姓对财富的欲望表现得更为强烈、露骨,故而杭嘉湖等府民间争相供奉五通神。清初叶梦珠谈到江南三角洲的五通神信仰时说:

庙制壮丽者,等于府第,湫溢者不过盈尺,高不过箭。或塑像,或画图,或托巫言,或凭病者,或迷妇女,或现真形,皆能著灵异,祭祷迎赛,殆无虚日。(106)

金总管原本是保护航运的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湖州等地也被视为财神而加以崇拜。相对而言,明清时期的金衢严温台处等府商品经济远不如江南三角洲发达,从商之风不浓,“浙东俗敦朴,人性啬椎鲁,尚古淳风,重节概,鲜富商大贾”(107),一夜之间暴富的传说在该地民间生活中影响并不深,自然也就没有五通神多少地位了。

另外,随着明中期以来江南三角洲大批丝绸工商业城镇的出现,生丝的市场需求量大增,“蚕桑之利,厚于稼穑”(108),故其周围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些原来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平原农村,开始把更多的田地改为桑田,种桑养蚕日渐成了杭嘉湖当地农民维持生计的最重要产业之一。蚕桑丰收与否,将意味着年收入的多少。而蚕的饲养条件要求非常高,成败的偶发性因素颇多。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养蚕成功与否实非普通小农民个人能力所能控制的。在此背景下,当地人们对蚕神的精神依赖日益增强,形成了各种养蚕禁忌习俗,蚕神终于成为这一区域最重要的地方神之一。湖州人董恂《酬神》诗云:

育蚕有秋生计足,蚕家有愿向神祝。……愿神覆庇自年年,丝满筐笼茧满箔。大儿祈祷拜不休,小儿索果争吼哭。迎神已罢还送神,酹酒撤肴事忙碌。晚来团坐聚堂前,得意高谈散神福。(109)

文中所说的神便指马头娘(蚕花娘娘)。明清时期浙江南部山区及盆地,并没有像江南三角洲一样的丝绸业城镇出现,因而其地农村没有出现大规模种桑养蚕的情况,故蚕神崇拜现象很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