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美体验中的“雾霾”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不少地区频繁出现,尤其是在华北地区的北京、石家庄、郑州等大城市,雾霾天气在冬季几乎成为常态。今天的雾霾,实为昨天的污染累积而成;今天对雾霾的治理,是为明天“雨过天晴云破处”而努力。
如今,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出现了“雾霾”。与空气中的雾霾形成原因类似,“审美雾霾”也是由种种“污染”积累而成:日常生活用具的劣质、过剩、泛滥、一次性,生活方式上的奢靡风气,以及现在人们普遍浮躁的心态,等等。
这一“审美雾霾”给人们的生活品质带来了很大影响,如现在的人们简单怠慢地看待器物的习惯,对自身文化归属的迷茫,以及对传统文化特色的审美价值观语境中一些最基本、最普遍、最理想的要素产生了动摇与缺失。过去的人们,十分珍惜手工器物,小心翼翼地与之相处,时间久了自然就会移情其中从而更加难以割舍。当然,这与当时手工器物数量较少和人们对自然有所敬畏等原因有关。但是,笔者认为手工器物所具有的品质和格调,也是人们产生这种情怀的原因之一。人们在欣赏和使用手工器物的过程中,对手工器物的审美意识也会渐渐明晰和强烈起来。作为生活的伴侣,手工器物不仅能够唤起人们的亲切感与眷恋之情,还能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
(二)在使用中体验美感
当下,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观赏的角度来进行审美体验。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等观赏性艺术作品和视觉性器物,成为人们主要的审美对象,即从观赏中产生美感,而忽略了在使用器物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体验愉悦,也就是说产生美感。这种观赏性审美的结果是审美与现实生活的隔离。人们仅限于从观赏的角度来进行审美,而不再结合日常生活,在使用和体验器物的过程中来体验、品味美,这就是现代人所忽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途径。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审美体验,没有比使用器物更好的了。如果平时我们在使用器物的过程中过于简单和怠慢,那么我们就会缺失一种体验之美。也就是说,如果审美与日常生活相脱离,则人类的审美意识就会削弱。为了使美在这个世间得以丰富和完善,加深人们心灵上对美的向往和审美多样化,我们可以凸显手工艺以增加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审美的机会,在使用手工艺制品中体验美感,这样,人们就会更加珍视手工艺而不是只从观赏的角度去欣赏美。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境也会随之安静和沉淀,也只有这种经历和心态才能体验到审美中的另一种愉悦。保持这种心境还会令人少些浮躁,多些平常心。因此,我认为接触和使用手工艺制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产生美感的契机。
(三)手艺与国家安全
传统手工艺资源严重流失会危及民族文化。从国家层面看,本土保护和发展不足,会造成手工艺资源流失,不仅使手工艺本身包含的民俗、审美等文化凝聚力被消解和替代,甚至可能使本土的文化载体沦为其他价值观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导致传统文化载体“空心化”,危及国家文化安全。有学者认为此论调是危言耸听,认为多元文化同时性地发生,竞技魅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才是常理。我们且以几年前曾风靡一时的美国大片《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这些大片均以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为题材,经好莱坞再创作,不仅赚取了票房,而且经过其创意和传播,原本的经典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已经被置换,且植入了美国文化价值观。西方强势文化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心理、价值观植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样式之中,发挥其教化、审美、消费等功能,在表层的娱乐传媒之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渗透和侵蚀,并进一步导致我国民族文化的自我边缘化。现在有多少中国的孩子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又缺失中国传统的孝道。据数据显示,大部分40岁以下人员不愿意从事民间技艺这个行业,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不足1%,高级工艺师仍在从事传统工艺的不足20%。真正从核心层面上,从创新发展的意义上,从民族精神高度发展传统手工艺,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教育、研发、创意等众多人员共同参与,并切实壮大手工艺从业者队伍,因此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并且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