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中国还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而经历了100多年激烈的社会变革,到了1949年,中国却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过一段短暂而发展迅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是从1966年起,却开始了长达10年的“文革”浩劫。虽然这是场愚蠢透顶、大错特错的闹剧,终不可长久,然而这场闹剧所造成的破坏却是无法弥补的。在这场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是空前的。其中的“破四旧”成为文物古迹的一次浩劫,至今被破坏和受损的古迹和文物仍无法确切统计出总数。全国范围内文化遗产的破坏更数不胜数,古代书籍、历代石碑、各种字画、石雕木雕、名胜石窟、历代古建筑等有的甚至就此彻底消逝,一去不复返。那些被毁坏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载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而形成的,是一个民族文明之所在。这是一次对传统文化记忆的严重抹灭。这场文化灾难也是人类文明的灾难,对中国民众文明素养的消极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在这场荒诞运动的进行下,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没有受保护的文化遗产,没有受保护的私人财产和私生活领域,没有受保护的人身自由——更荒诞的是,有些老人留了一辈子的胡子也竟然被当成“四旧”加以铲除。龙翔号自然也无法逃脱这场劫难,据曹海荣口述,“文革”期间红卫兵闯入龙翔号将其家中藏书(程寿琪的妻子郑氏是清代教育官员家庭出身,随嫁有大量书籍)和成套连环画(龙翔号里有大量成套连环画供客人等花烛时阅览以打发时间)焚烧殆尽,由于书籍过多,整整烧了三天。与此同时,龙翔号中的雕塑、字画等所有被称为“四旧”的东西,都被毁烧一空。曹海荣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沉香做的佛像,被焚烧时散发出阵阵香气,久久不散。庆幸的是,曹海荣家中至今仍保存着一整套《三侠五义》连环画,视之为传家宝,一般不轻易示人。
“文革”浩劫之后,国家开始推行改革开放。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引导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人们又开始“一切向钱看”。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确实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奇迹,在外汇储备和GDP增长上更是交出了一张完美的成绩单。然而“经济奇迹”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国内爆发严重环境污染,矿山因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草原因过度放牧导致荒芜或沙漠化,生产规模超过资源承受能力,产品产出供大于求,投资规模超过资金支持能力,居民消费超过现实支付能力,等等。郎咸平教授在演讲时引用了一个例子:中国生产一个玩具芭比娃娃,在美国卖一个要9.99美元,相当于10美元一个,可是在中国出口的时候,它的出口价只有1美元,剩下的9美元被美国人赚了。那么凭什么美国人可以赚这些钱?第一,在中国投入的资本和技术都是美国来的。第二,设计、运输、贸易的订单、仓库的储存、批发以及零售,所有这些后面的环节,中国统统没有加入。而正是后面的这些环节创造出了9美元的价值。然而,中国在得到这1美元的同时,也得到了环境污染、弱劳保和低福利待遇,而美国在得到那9美元的同时,得到了就业市场、商品的流动,美国老百姓还享受到了低价格产品的实惠。
现在,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种生产模式只是世界生产链的一个最初级的环节,也处在最为不利的位置。我们为了GDP的增长已经透支了很多,最为明显的就是空气、水、食品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已经恶化到了极限。这种生产模式必须转变,深化改革、二次改革的呼声愈发强烈。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将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南怀瑾曾多次意味深长地说,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才是民族强大的根本。新中国成立初期,梁思成偕夫人林徽因强烈抗议拆除北京城墙时哭诉:今天你们拆除的是真文物,不出100年你们就要模仿真文物修建假文物!两位大师的预言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就应验了。20世纪末,各地开始兴修仿古建筑,大量寺庙、道观重建或修缮,就连一些破旧不堪的教堂当地政府也开始进行修缮。这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确实让人感到执行层面对文化开始关注和积极起来。然而,民众的文化自觉需要时间。综观其他国家民众对文化的反思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中国的文化反思虽始于五四运动,但终究受到内战、抗战、“文革”等社会动荡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物质极大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文化思想却相对滞后。对比世界各个国家不断强化挖掘自身文化以提升国家软实力,我国民众对自身文化反思和文化自觉应该启动了。
客观上讲,中国民众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上的反思。21世纪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表明社会各阶层开始关注和保护现有的民族文化,龙凤花烛作为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社会关注。2009年央视的《探索发现》栏目曾进行过较为详细的采访和记录,并在央视10套《手艺》这个节目中有过近30分钟的专题报道。龙凤花烛的关注度逐渐升高,好像突然唤醒了嘉兴本地人对龙凤花烛的记忆。笔者曾经碰到一对新人在程国华的帮助下,亲手为自己制作龙凤花烛;也有婚庆公司试图推广龙凤花烛在婚庆业务中的使用。文化自觉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全觉醒的,而全民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更需要时间上的沉淀。(图2-3-1,图2-3-2)
图2-3-1 贵州思南纸制龙凤花烛
图2-3-2 龙翔号制作的寿烛
【注释】
[1]张兴龙:《江南都市文化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