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一个道德国度面临道德解体危机

为什么一个道德国度面临道德解体危机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因极其简单,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社会变得如此复杂而必须诉诸人类理性了。中华文明长达数千年不中断,中国历来视自己为一个道德的国度,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这么看待中国的。现在为什么会演变成一个缺乏道德的社会呢?新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中国传统道德现在受迅速崛起的商业文明的影响,其解体的速度令人吃惊。在此也应当指出政治在保护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为什么一个道德国度面临道德解体危机_保卫社会

近来中国的媒体在讨论一个在世人看来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即“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对数千年之前的孟子而言,“幼童要掉到井里,要不要拉一把”,这是一个不用提的问题,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动作,出自人类的恻隐之心或者本能,根本不用做任何理性的思考。因此,幼童落井要拉一把,老人摔倒也要扶一把,都是不需要人类理性来思考的,恻隐之心和本能的驱动足矣!科学家们发现,类似的恻隐之心和本能,甚至存在于动物群体中。很多动物群体对环境都已经发展出群体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本能,互助互救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讨论这样一个本来根本不用讨论,或者不是问题的问题?原因极其简单,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社会变得如此复杂而必须诉诸人类理性了。这些年来,很多案件的发生如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案”,不管其背后的故事如何,都似乎和人类的本能反应相对立。媒体上充斥着很多匪夷所思的标题,例如“19岁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法院判赔7万多元”、“老人摔破头围观群众无人扶,家属表示理解”、“孩子路见倒地老人上前帮助,被家长嘲讽训斥”、“解放军士兵扶昏倒老人被迫赔3000,部队找证人讨回公道”,等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中国老人倒地就没有人扶了。我们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扶倒地老人的。但不管怎么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只能表明社会的道德出了大问题。“恻隐之心”是人类道德最本能的体现,连这个都被怀疑、被摧毁了,这个社会还没有问题吗?因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

这确是一个需要人们理性思考的问题。中华文明长达数千年不中断,中国历来视自己为一个道德的国度,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这么看待中国的。现在为什么会演变成一个缺乏道德的社会呢?一个社会道德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社会道德的衰落也如此。我们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商业文明负面影响缺免疫力

首先,在商业文明面前,中国传统道德的衰落有其必然性。中国数千年来一直是农业文明,从来就没有经过商业文明的洗礼。儒家道德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精神结晶,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就是“士、农、工、商”的等级社会秩序,从商者被排在最后,最不重要。其他方面的制度设计,也是为这个等级秩序服务的。在历史上,尽管不同朝代对商业具有不同的态度,一些朝代敌视和排斥商业,而另一些则比较能够容纳和重视商业,但商人在儒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从来就没有变化过。商业社会对道德的负面影响甚至冲击是必然的,但历来统治者使用的是排斥商业的做法。这种政策在遏制商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文明没有能力容纳和接受商业文明。商业文明一旦来临,传统文明对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任何免疫力。

如果和西方作一比较会看得更清楚。近代以来西方的社会政治秩序,可以说是商业文明的产物。在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商业阶层在传统帝国解体之后的废墟上崛起。与此同时,封建价值观很快衰落。商业文明要求对事物具有一种世俗的态度,于是宗教改革成为必要。宗教改革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使得宗教能够容纳商业精神。但改革之后的宗教,也为商业社会塑造了一种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因此,西方宗教改革和转型与商业文明的兴起分不开。

基督教转型得最为成功,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论述的就是这一点。改革后的宗教,在接受商业行为的同时,也约束着信仰者的商业行为。尽管商业行为、盈利和挣钱都被合理化,但挣钱本身只是工具,而非目的。商业行为和挣钱的最终目的,还是救赎人本身的灵魂。而伊斯兰教的转型,就不像基督教那样顺利。在很大程度上,伊斯兰教直到现在不仅没能有效转型以容纳商业社会,反而更趋向传统化,与商业社会和世俗行为陷入深刻的矛盾。

新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

中国传统道德现在受迅速崛起的商业文明的影响,其解体的速度令人吃惊。这里不得不提到当代商业文明之前的长达世纪之久的政治冲击。从清末以来,中国被产生于欧洲的近代国家所打败。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知识精英,都把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结于传统道德或者文化。因此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儒家传统道德受到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冲击。

近代以来长期的革命和战争也使得道德的确立成为不可能,因为革命和战争就是要推翻旧秩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才觉得需要确立新道德。不过,当时的做法是以意识形态替代了道德,依靠神圣化了的世俗意识形态,对干部官员和普通老百姓的行为构成制约。持续的政治运动摧毁了传统道德,而强化的意识形态一旦消失,社会便面临失范的危险。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

但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确立一个新的道德体系?在西方的道德重建过程中,除了宗教改革的作用,政治也扮演了很大的角色。随着世俗化的深入,政治在道德重建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政治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法治建设,二是自律社会的形成。

今天,人们可以从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意》(或者《论法的精神》)中认识到,当时西方社会把法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何种地步。世俗化意味着人们日渐脱离宗教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律变得日益重要。从前是宗教扬善抑恶,现在法律取代了宗教的角色。而法律是通过政治过程形成的,用来规范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并不仅仅是那些写在纸上的条规,而是一种如孟德斯鸠所说的深入人心的“精神”。

如果法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过程,那么自下而上的自律社会的形成,对道德的形成和成长同样重要。实际上,道德无非是社会成员相互自觉形成的行为规范,同样也通过社会的压力机制而发生作用。要形成社会自律,社会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个不受政治干预的空间。西方社会一直强调社会力量,从早期的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即“市民社会”)到现代的非政府组织,都是社会力量的载体。

受保护的社会才能产生道德自律

西方道德力量的强大并不在于政府的推动,而在于社会力量的强大。实际上,在西方,一直是社会力量在推动政治和政府的道德化,而不是相反。在此也应当指出政治在保护社会过程中的作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或者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制度,是保护社会的制度保障。而这些制度的确立,都是通过政治过程完成的。这些社会制度的意义在于,社会成员只有在获取了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后,道德概念才会得到强化,即所谓的“衣食足而知荣辱”。

西方近现代道德的发展,对中国应当有参照意义。作为世俗文明,中国历史上宗教只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各种类型的宗教团体)中发生作用,而在社会总体道德建设过程中,从来就没有占据主要地位。改革开放前的政治破坏了传统道德,改革开放后的政治又没有发挥道德重建的作用。

首先是十八大之前的十年内没有花大力气进行法治建设。尽管也一直在强调法制和法治,但法制和法治的现状很难使人相信其有助于道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说,中国的法制不但没有“扬善抑恶”,反而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扬恶抑善”的作用。本文开头所讲的“扶起摔倒的老人受到法律惩罚”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新自由主义进入中国的社会领域是很显然的,例如医疗、教育和房地产等,但人们往往忽视的是新自由主义对法律领域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立法的主导原则就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生产力,而社会正义和公平则被忽视。在很大程度上,法律领域可以说是金钱主导一切,变相的GDP主义也在法律界盛行。例如中国的大部分律师,都想从事经济法或者与此有关的法律活动,不想甚至回避刑法和民事,除了政治原因之外,金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钱为本必然导致法律界的全面腐败。实际上,前些年中国的司法腐败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一个应当以保障社会正义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如此腐败,社会正义必然荡然无存。

不容否认,在现实中法律面临政治和金钱的双重压力,导致法律要么成为政治的工具,要么成为金钱的工具。中国社会只有法律的条规,而没有“法意”,法的精神。西方意义上的“法律秩序”(law and order)在中国并不存在。当法律成为权力或者金钱利益的工具时,谁来保证“善”的行为?又有谁来惩罚“恶”的行为呢?

社会空间的缺失也使得道德无处生存。在数千年的儒家文明里,王权的专制更多是理论上的,实际是“统而不治”。中国社会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在社会底层,乡规民约调节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各个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为规则。在当今社会,自治空间的丧失,不仅使传统道德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而且新的社会道德体系也没能产生。

长时期的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已经使中国社会高度政治化。政权确立之后,又没有开展“去政治化”的过程;相反,政治因素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社会进行控制和管理。社会“被控制”和“被管理”的状况,表明社会本身缺少空间,导致社会群体很难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制度,从而也很难形成社会成员的自觉和自律。换句话说,任何自下而上的道德找不到社会空间。如果法律要保障的是合乎人类道德观念的秩序,那么社会道德要调节的是社会群体之间,或者社会个人之间的互动和行为模式。既然社会道德难以形成,那么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就容易表现为赤裸裸的物质利益或者权力行为。

道德是任何一个文明的内核,其他各方面制度,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还是社会制度,都是这个道德内核的外延。现在我们面临传统道德解体而新道德无法建立的危机,这也是中国文明的危机。如果商业文明不可避免,那么就要重建一个能够容纳商业文明,但又能遏制商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新道德体系。世界历史表明,道德的重建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类主观努力的结果。如果新道德体系不能确立,那么无论多么强大的经济力量,都不能促使中华文明复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