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体性事件的突显说明了什么

群体性事件的突显说明了什么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体事件,在西方和其他国家称“社会运动”。群体事件的复合性是中国复杂社会转型的客观反映。“非直接利益者”的卷入各种内外因素驱动着当代中国的群体事件或者社会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运动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最显著的是表现在群体事件中“非直接利益者”的卷入。
群体性事件的突显说明了什么_保卫社会

中国有关部门前不久公开表示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为突出的问题,指出了群体性事件的四个主要特点:第一,重大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涉及面越来越广;第二,经济问题政治化;第三,暴力对抗程度明显增强;第四,境外政治力量涉足中国国内群体性事件。

这个描述比较客观,反映了中国目前群体性事件的大趋势。群体事件,在西方和其他国家称“社会运动”。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是个典型的“运动社会”,各种自上而下的社会运动如“反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连续不断。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运动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社会运动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和发生的。或许是因为人们不再喜欢“社会运动”,就用“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来替代。但不管用什么样的词汇,社会运动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重大政治问题。

两种社会运动同时存在

社会运动并非中国社会所特有,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都经历过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今天中国的社会运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传统社会运动和后现代社会运动相互交叉,范围广。在发达国家,作为工业化产物的大规模农民运动和工人阶级运动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所经历的社会运动被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运动或者“新社会运动”,如环保运动和消费者权益运动。但在中国,传统和后现代两种社会运动同时存在,社会运动往往是复合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为各种传统社会运动提供了很多机会。在这个层面,社会运动的参与者的主要目标是物质利益、“温饱”和基本生存环境。同时,中国也存在着后工业化社会的运动,参与者的主要目标是各种各样的政治社会权益和更好的生活品质。

与改革开放前和初期的社会运动相比较,今天的社会运动也表现出两个鲜明的不同点。其一是社会运动越来越具有政治性。政治性的含义很广。一些群体事件因为参与者追求经济利益所引发,但最终演变成为对政治利益的追求;另外一些事件表现为参与者对政治利益的直接追求;也有一些事件则表现为参与者通过政治方法或者事件的政治化来达到经济利益。群体事件的复合性是中国复杂社会转型的客观反映。各社会阶层如工人、农民、流动人口、城市居民、中产阶级和新兴企业家阶层,追求的利益不同,这些不同的利益追求直接表现在各种群体事件中。

超越于政府的控制之外

第二个主要不同点就是当代的群体事件越来越超越于政府的控制之外。这里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内部动力。今天的群体事件大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尽管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也就是说政府努力控制改革的步伐,但这并不是说政府总是可以预见改革的各种结果的,也不是说政府有能力控制由改革引发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虽然说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由政府的改革政策引发的,但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不是政府所能控制的了,方方面面的发展早已经从原先的政府驱动转变成为各种利益驱动。换句话说,政府和很多方面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不相关。这也是政府这些年来努力调控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成效不大的根本因素。可以理解,因各种互相冲突的利益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往往超越于政府控制之外。

其次是外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指的是中国和外部世界的高度相互依赖性。因为开放政策和全球化,中国社会日渐开放,和外在世界的互相依赖性日渐提高。这种相互依赖性使得外在世界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中国内部的利益分配,也影响中国内部的变革。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有关部门非常担忧西方世界在中国搞“颜色革命”的原因。不管西方世界是否在中国搞“颜色革命”,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在世界的高度依赖,外部世界对内部发展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

“非直接利益者”的卷入

各种内外因素驱动着当代中国的群体事件或者社会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运动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最显著的是表现在群体事件中“非直接利益者”的卷入。一般说来,社会成员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即运动的“参与者”、运动的“反对者”和“旁观者”(也就是“非直接利益者”)。运动的参与者当然是为了争取他们各自的利益;更多的社会成员是运动的旁观者,他们没有任何利益动机来参与运动。任何运动都包含着风险,在中国尤其如此。旁观者为什么愿意承担风险成为直接参与者?旁观者参与运动或许是因为同情参与者,或许是为了运动中所包含的道德意义,或许是为了某种理想。不管是哪种情形,“非直接利益者”成为直接的参与者,表明运动的性质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社会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并不可怕。在发达国家,社会运动一直是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进步的推动力。从早期的原始资本主义到福利社会,从权威到民主,从专制到民权,都和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密切相关。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社会运动处理不好,消化不了,就会造成社会乱象,不但不能成为进步的动力,反而导致社会的倒退。

在中国也如此。在目前的生态下,如果不能有效消化各种群体事件,它们很容易演变成为大规模的运动甚至恶性革命。中国领导层对此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讨论人均国民产值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如何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写进了执政党的文件。但也应当看到,由于各种内外因素,越来越多的群体事件或者社会运动实际上已经超越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也就是说,各种控制机制的发展可能能够在短时期内遏制这样的事件发生,但并不是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社会政治改革,通过新制度的建设来容纳和消化社会运动。在这方面,中国是可以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