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家的“妈妈”

大家的“妈妈”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卖血养家没有出嫁前,刘妈妈住在北京最著名的回民聚居区——牛街。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是刘妈妈。可是,“文化大革命”前期,老四出生不久,由于父亲的“成分”原因,全家不得不迁回刘父老家张湾村。张湾村熟悉刘国利家人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管刘妈妈叫“大奶奶”。刘妈妈以自己仁德、恩惠的慈悲心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
大家的“妈妈”_走向卓越——张湾村的故事

第七章 母爱无疆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善良、勤劳和乐观的女人,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的圣堂与成长动力的源泉。母亲的地位也许是低微的,但这丝毫不影响作为母亲这个角色的重要分量。母亲是孩子一生奋斗的力量。母亲的慈爱温暖着孩子,那样的温暖是阳光抚摸下的爱意;母亲用善良给孩子以感化,那样的感化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万物。母亲的微笑和亲吻是抚慰孩子心灵最好的良药;母亲的拥抱和鼓励是激励孩子前进最恒久的动力;母亲的取舍和好恶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最原始、最深刻的标尺。母亲的一切言行都赋予了孩子一定的精神与灵性,在无形中定格了孩子一定的品质与价值。

第一节 卖血养家

没有出嫁前,刘妈妈住在北京最著名的回民聚居区——牛街。虽说生活在城里,可刘妈妈小时候也是苦命人,7岁就没了爹妈,虽然家中还有五个兄弟一个妹妹,但刘妈妈没怎么享受过父母的疼爱。她16岁嫁给刘国利的父亲,生下五男一女。刘国利的父亲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再加上生活的艰辛,他性格沉稳,言语不多,从来不对家人发号施令。父亲长年在外挣钱养家糊口,家中照顾老人、拉扯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刘国利母亲的身上。刘妈妈姓黑,“黑”是非常典型的回族大姓,刘妈妈身上也拥有回族女性的一切可贵品质:勤劳、好强、坚韧、善良。

刘国利小的时候,因为家中艰难,父亲一个人的工资不够花,母亲每天一门心思就只想一件事情:给孩子们找吃找穿。除了捡粪,刘妈妈在忙完家务之余,夜晚还在灯下给别人做棉衣,整夜整夜地熬着,眼睛布满血丝,十个手指头磨出血泡,挑破了,接着磨,一直到双手布满了老茧。为了多弄点钱买粮食吃,刘妈妈还曾经多次卖血,卖一次血能得来几十元钱,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讲,几十元够吃一个月的饱饭了。刘妈妈每次卖血都背着孩子们,不让他们知道,可细心的孩子还是知道了——养活他们的不只是妈妈的乳汁,还有妈妈身体里实实在在的血啊!就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几十元钱,撑起了十口之家。

每个月,刘妈妈必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拽着小四、小五,抱着尚在襁褓的小女儿去北京娘家哥哥那里要面票、粮票。五个哥哥家挨个走一遍,有剩下的面票、油票,不穿的旧衣服、旧鞋子,只要是哥哥不要的,刘妈妈全都要过来。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虽说哥哥们没什么说的,可在那个年代,已经做了别人家的媳妇,还要回头靠娘家救助,想来也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回想起这段旧事,无论是刘妈妈自己还是刘家兄妹六个,都对舅舅们满怀感激之情,刘国利说:没有我舅舅,我们家到不了今天。

日子在无边无际的苦水里泡着,刘妈妈却从来不说苦,不觉得委屈。她告诉孩子们:“不管遇见多大的难事儿,都要记得微笑,真主永远不会亏待我们,要把受苦看成是真主的赐福,因为总有一天这一切会过去,坚持下来的人最终会获得幸福。”

第二节 母亲使我永不自卑

与身强力壮的几个哥哥不同,刘国利从小体弱多病,成年后的刘国利身高1.78米,可以说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家庭,能够活下来、还活得很好,是一种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是刘妈妈。家里偶尔有点富余的食物,刘妈妈会悄悄留给刘国利吃;什么重活、累活,从来不让刘国利干,妈妈告诉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刘国利也十分争气,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除了体弱,在学校里还有一件事时常困扰着年幼的刘国利。上初中前刘国利吐字发音不是很清楚,用北方人的话说就是有点“大舌头”,时至今日,刘国利的“发小”还记得他小时候的绰号叫“舌头”。每当小五因此而受到取笑和讥讽,回到家和妈妈四目相对的时候,妈妈就会告诉他:“不管别人怎么样,你都要自信,你自信地往别人面前一站的时候,别人就会很快喜欢上你。”母亲的话让他深受触动,他觉得妈妈太伟大了,他的个性因此而坚忍,性情因此而阳光。为了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关键时刻,母亲为小五擎起了一片蓝天。刘妈妈每天辛苦劳作,并时刻鞭策鼓励他,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也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孩子是脆弱的,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更重要的还要有一份耐心。成功地帮助自己遇到挫折的孩子,是每个母亲的美好愿望。刘国利的母亲也正是这样,用自己强有力的行动和爱,使略有缺陷的小五最终得到了真主的眷顾。日后每当刘国利遇到不顺心的时候,都会想起儿时母亲对自己的鼓励——没有什么可失望的,一个小的挫折不能压倒一个大的勇气。刘国利从坚强的母亲那里知道了人是可以掌握命运的。

第三节 大家的“妈妈”

一直到刘国利出生之前,刘家都住在北京市朝阳门外大街。母亲作为预备干部原本有机会进入街道办事处。可是,“文化大革命”前期,老四出生不久,由于父亲的“成分”原因,全家不得不迁回刘父老家张湾村。那时能够拥有一份工作的妇女不多,母亲却只好辞去工作安心回家做一个家庭主妇。

因为刘母工作过,有文化、有见识,村里就动员她去幼儿园帮忙带孩子。后来大队又培养她到县医院做接生员,这一干就是38年。张湾村现在四五十岁的人,当年都是由刘妈妈负责接生的,所以他们对刘妈妈都相当敬重,走在路上遇见了,都会亲热地打招呼。

人说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刘妈妈在漫长的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苦日子中,从不说长道短,不会在别人落难时幸灾乐祸。相反,她总是想着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好吃的可以自己不吃,留给别人。

有句俗话:母凭子贵。刘家兄弟姊妹个个有出息,刘妈妈在乡里乡亲面前完全有资格骄傲、自豪,可是她却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同。“平常心”这个词,我们知道很久了,可是,又有几个人懂得平常心的真正含义呢?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荣辱不惊呢?我们常常把心思放在别人的评价上,放在别人的言行上,又如何能言行自在、悲喜从容呢?

有位对佛学研究颇深的作家说,佛教的经典与禅师的体悟,常常把心的状态称为“心水”。水是包容的,无论它被何种状态的容器盛放,它都会与容器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它永远不损伤自己的本质又永远可以回归到无碍的状态。所以,水可以包容一切又能被一切包容,而能包容的心不正如柔软的水吗?

张湾村熟悉刘国利家人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管刘妈妈叫“大奶奶”。刘妈妈以自己仁德、恩惠的慈悲心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

第四节 我就怕我妈

刘妈妈从不娇惯孩子。当然,你也可以说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用什么来娇惯孩子?可是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又是唯一的女孩,刘国利的妹妹理应受到额外的关照和宠爱。笔者自己的小姨,同样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就在当时每人每个月的口粮都还不够吃的情况下,小姨却可以独享每天一饭盒白米饭的特殊待遇。刘国利的妹妹显然没有类似的“特权”,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福也享得了,苦也受得了。你让我吃大鱼大肉也行,让我吃窝头咸菜也行。”对她的五个哥哥,母亲则更是管教严格。大哥、二哥、三哥生性顽皮,不爱念书,母亲没少打过他们。直到现在,高大威猛的二哥五十多岁了,不熟悉的人都对他怀着三分怕,他不高兴了一瞪眼睛就没人敢说话。这么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最怕的人却还是母亲。其实,所谓“怕”,就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崇敬。

相传,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齐白石6岁时,一个新上任的地方官一路上鸣锣开道威风凛凛,许多大人都带孩子去看热闹。母亲问齐白石:“你也去看吧?”齐白石望着母亲那严峻的眼光,知道母亲的脾气,回答说:“我不去!”母亲听了抚摸着他说:“穷人见官就背时,我们作田夫子靠手靠土。白石铺没有出过一个好官,看他做什么?”

人穷志不穷,家境虽然贫穷,但刘妈妈从小就教育六个孩子要有骨气,不要贪慕富贵。刘妈妈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绝对不允许子女做犯法的事,不许他们拉帮结伙、坑蒙拐骗。她说:“这个东西再好,不是你的,你就不能拿。”刘妈妈不善言辞,在教育孩子时虽然没有灌输什么大道理,她总是说她“没怎么培养过孩子”,但是她朴素的“人穷志不穷”的观念,却是对“做人要有尊严”的最好注释。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一个人,即便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可以没有家,可以没有亲人,没有依靠,但他不能没有自尊,没有自我。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正是母亲的这种信念使刘国利相信:一个人成功大厦的构筑,除了自信的水泥、自强的红砖之外,更离不开那种名叫自尊的钢筋!

岁月似乎并没有在刘妈妈脸上留下多少痕迹,她头发乌黑浓密,根本不像是一位74岁的老人。当我们去拜访她老人家时,她手脚麻利地端茶倒水,眉目慈祥、笑声爽朗,回答每个问题之前总要认真想一下。往昔无数的艰辛细节,我们已无从知晓,只能从刘妈妈病痛的肩膀、苍老的手掌心,想象生活赐予这位普通农村妇女的沉重与苦难。她以自己的行为和品格,影响着刘家兄妹六个,使他们在成年之后都继承了她独立、坚强的性格,并闯出了属于各自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