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说“刘五”我知道

要说“刘五”我知道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湾村建村时间较长,人员居住分散。当时已是年收入百万元的刘国利,一度对张湾村失去了信心。搬出张湾村后的刘国利,内心却没有因此感到一刻安宁。所以,有了钱的刘国利,最先关注的自然是张湾村的教育事业。张湾村小学还是平房的时候,每年两三万的维修经费都是刘国利来出。1998年3月,35岁的刘国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要说“刘五”我知道_走向卓越——张湾村的故事

第十一章 心系乡亲

搞建筑的那十几年,刘国利很少长时间待在村子里,基本上都在全国各地跑业务。江苏、浙江、福建……他去过许多城市,更去过许多建设发展相当不错的农村。人家是一年一个台阶,回头再看自己的老村子,越来越觉得不对劲。

歌里面唱到“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这可以说是1999年以前张湾村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张湾村,从南到北街道高低不平,据老人说,高处与矮处能差3米多。张湾村建村时间较长,人员居住分散。农村盖房子根本没有规划,时间久了,街道不像街道,房屋不像房屋,影响美观不说,最主要的是严重阻碍了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张湾村现任村主任助理马学武,25岁,家住在旁边的一个村子,但他小时候经常要穿过张湾村去上学。他说,以前小学校旁边全是房子,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都是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刮风刮土也没有人规整。其实,并不是没有人规整,妇联主任隋久伶回忆起1986~1996年间,大队干部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得负责定期清扫村里的马路、掏公厕。除草、挖沟、打农药,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可是,村里基础设施没有建设好,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整个精神风貌没有树立起来,这就等于是盖楼没有打好地基,再怎么垒砖、搭墙,也是不踏实的。

当时已是年收入百万元的刘国利,一度对张湾村失去了信心。他甚至在外面买了房,搬出村子,不愿意再回来。

第一节 让女儿心疼的慈善家

有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当一个人的资产超过一千万的时候,更多地就意味着责任。拥有金钱,并不一定代表富贵。拥有一颗爱心,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能够向需要援助的人及时伸出友爱之手,才算“真富贵”。

搬出张湾村后的刘国利,内心却没有因此感到一刻安宁。他回想起童年时期家里有两斤白面,奶奶就让一家顶梁柱(爸爸)吃,十口人都饿着肚子,那时的奶奶是儿子至上。他又回想起80年代的二哥,率先发家致富后又带领其他几个兄弟走出贫困。那时的二哥没什么文化,说的都是最质朴、却也最掷地有声的话语:“要是我一个人富了,哥儿几个还有捡破烂的,还有要饭的,我能安心么?”二哥让全家人都富裕了,而今天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人,最初也许会因为钱而创业,但钱不是最终目标,也不是幸福的源泉。快乐只能来自自我满足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以及对社会活动的参与。

挣了钱,想着总得为家乡做点什么吧?做什么呢?金钱观的顿悟,使他完成了从商人到“慈善家”,从企业家到社会活动家的精彩转身。在“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的追问中,刘国利逐渐意识到:“金钱的富足使人生已有了足够安全感,我再也不需要追求钱了,如果这时候能为社会做点事情,那我的人生就完美了。”

由于念书期间赶上“文化大革命”,初中毕业就出去参加工作,刘国利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十分有限,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他在建筑公司的时候,每年都要参加进修,别人记10条笔记,他能记6条就很不容易了。所以,有了钱的刘国利,最先关注的自然是张湾村的教育事业。

张湾村小学还是平房的时候,每年两三万的维修经费都是刘国利来出。1997年,村里打算重新修建张湾村小学,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仍是刘国利出资30万,建起一座现代化教学楼。当时,通州区还没有哪个村有这样的学校,张湾村小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当我们驱车从张湾村小学门前经过,看见可爱的孩子们在操场上运动、玩耍,建成已十余年的校舍还仿佛新的一样。但是,刘国利自己却觉得学校硬件已经落伍了,他正筹划着盖新的校舍,2010年孩子们就可以搬进现代化的教室了。

除了关注学校建设,刘国利还投入几十万元给村里修路,自家办的企业也是优先解决本村村民的就业问题。1999年上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刘国利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慈善家”,无论对村集体还是对个人,只要是他能解决的困难,他总是倾囊相助。问他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就这么无偿投入进去,有没有心痛或是觉得不值?刘国利简短而痛快地回答:没有,没有想到什么回报,就想付出。

刘国利这个“慈善家”还有点特别,别人做慈善,只拿钱就可以了,他除了拿钱,还无条件地出力。刘国利自家已经没有地了,可每年到了麦秋(每年“三夏”收麦子的时候)、大秋(即秋收)时节,家里肯定找不见他,有时候女儿好几天都见不着爸爸——他早换上一身迷彩服起早贪黑下地帮村民收麦子、收玉米了,当时他还不算是村干部,可有什么累活脏活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比好些村干部做得都好。收麦子一般在六七月份,天正热,刘国利汗流浃背,迷彩服一脱下来身上都染成了绿色。有一次,柴秀香骑摩托车带着女儿去婆婆家,正好路过一片大地,刘国利正弓着身子奋力割麦子,浑身上下脏得不行,还被蚊子叮得满身是包。他看见母女俩也没多言语,依旧是“嘿嘿”一笑,擦把汗又去接着干了。这一幕让女儿铭记多年,现在想起来还心疼不已。

第二节 要说“刘五”我知道

刘国利慷慨无私,同时也是一个善于思考、有忧患意识的人。在他还只是个成功的建筑承包商,政治头脑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国家大政方针、农村发展方向这些问题还不是特别清楚熟悉时,他就已经隐约感觉到,农村要发展、农民要真正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仅靠一两个精英的慈善行为,简直是杯水车薪。我国向有“救急不救穷”之说,假如有一天,刘国利的钱花完了,那时候张湾村怎么办呢?

1998年3月,35岁的刘国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时他只是张湾村村委会的一个普通代表,村里人延续人民公社时期的说法,还叫“社员”。根据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张家湾镇党委和政府把推进农村城市化作为整体的部署,以加强基层村级班子队伍建设为切入点,积极选派各类“能人”回村任职。刘国利就是作为这样一个村里生、村里长的“能人”,被镇领导找上门来。

刚开始的时候,刘国利有些顾虑,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且由于多年在外闯荡,偶尔回村,在家时间也不长,群众基础可能不是十分深厚。作为他的亲人,刘国利的妈妈、妹妹和妻子考虑更多的则是他的身体。农村基层工作完全不同于他早已轻车熟路的建筑领域,事务琐碎、繁多,方方面面要照顾到,而妈妈眼中的五儿子年龄还“太小”,怕村民不服他,怕他应付不了;妹妹打心底里不愿意让五哥承受那么重的压力;妻子担心丈夫直来直去,没那么多“心眼儿”,摆不平乡里乡亲的各种矛盾。但是,这种种的担心和疑虑,最后被来自三方的力量彻底打消了。

首先,镇党委领导找到刘国利谈话,鼓励他在村民需要的时刻勇于接受挑战。其次,二哥和四哥也做了不少“思想工作”,四哥还特意关照五弟妹,让她“以后帮着出出主意,参谋参谋”。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刘国利想,农村有农村的特定条件,真正有好文凭的人不多,但不意味着没有好文凭就不是个好人才。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地区,有了好文凭也许并没有用武之地。特殊的环境下,文凭不顶用。就像飞机引擎再好,用它来拉拖拉机就不合适。能力和学历无关,学历再高不会活学活用,到最后只能水土不服;草根出身,但能够运用自如,也不失为一条好汉。况且,他不是一直都为张湾村的状况担忧吗?现在也许就是一个让他可以真正为百姓做点实事的机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动因,刘国利第一次参加村民代表大会选举,2000多口人,他得了1500多票。选举时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候选人名单公布出来,有的村民不知道“刘国利”是谁,正纳闷呢,不知道谁说了句:“就是刘五呀!”村民这才恍然大悟:“啊!要说刘五我就知道了!”

刘国利在张湾村付出的点点滴滴,村民都记在了心里,不管是老辈人还是年轻人,他们都信得过“刘五”,相信这个新书记会带领他们奔向幸福生活。至此,刘国利才彻底放下了全部思想包袱,他对妻子说:“我得去干,干出点事来!”

一个领导者的伟大之处,在于总是善于吸引和凝聚最广大的支持者,成为每个人的发动机,并不断化敌为友,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健康的力量达成目标。

第三节 填补民心中的“漏洞”

1999年6月,满怀激情与抱负,刘国利上任了。

虽然对大队的经济状况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刘国利第一次看到村集体账户时还是傻了眼——连1万元都不到,还有25万元的欠款。正值收割小麦之际,他马上先将自己的10万元资金划到集体的账户上。

然而,除了经济上的尴尬局面,刘国利还需要破解更深层次的矛盾。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教授曾指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家庭的经济独立和人身自由有两千多年历史,自足、独立、自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乡村中国”的“基因”,与工业时代严密的组织化生产格格不入。另外,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的溃败,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衰败甚至倒退。在繁荣的城市面前,农村人的精神和自尊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在精神和文化上更加衰落,文化垮了,就更加一无所有,就使农村人更难组织起来,更难应付时代的挑战。

张湾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但是,经历了清政府的腐败、“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加上前面提到的“乡村中国”的特性,越是古老的村庄,它的问题也就显得愈加深重。就拿交电费这件小事来说,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缴电费是要挨家挨户去收的,老妇联主任隋久伶就曾做过这事儿。有的村民说什么都不交,非说电表走得不对,不应该收那么多钱。有一家不交电费,别家看见了也跟着不交,更有甚者,一听说收电费,还往书记家院子里扔砖头。结果一来二去收电费就成了老大难。后来有一任书记提出,谁不缴电费就给谁家拉电闸,这才有了一定的震慑力,村民都按时缴费。

但是“震慑”从来就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村民之所以不缴电费,其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他们的不满。总之,刘国利上任之初,村里的许多制度有待完善,许多关系有待理顺,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刘国利不仅要填补账面上的经济漏洞,更重要的是理清思路,重建信心,做出选择,去填补农民心中的“漏洞”。

短暂的惊愕过后,刘国利马上调整好心态,他骨子里那股百折不挠的韧劲再一次被激发出来。不仅如此,他还具备天生的领导者才能,善于用最质朴却极具“煽动性”的话语鼓舞士气。他对两委班子成员说:“干,就往好里干,没有待遇,就让你往后享福。眼前没有待遇,什么福利都没有,只能跟我打天下!”

背水一战的刘国利,上任当年就以他亲商、爱商的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来企业进村,让他们留得住、有发展,并将张湾村农业迅速导入环保和高效发展的轨道。那段日子,刘国利吃不好,睡不好,一门心思招商引资。不过,这也算是发挥了他的经商专长,充分调动了他做老板期间建立起的社会资源。

从商人到农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利迅速并且顺利地渡过了身份转换的阵痛期,伴随着他个人的变化,张湾村各个方面也逐渐焕发出崭新的气息。首先是村集体经济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还清了大队的债务,村集体账户慢慢有了积累,有了富余的钱款继续发展企业、做公益事业;其次,领导班子不再人浮于事,成员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这个大的目标下,班子里的每个成员也找到、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做起事来也有了精气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张湾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整体改观,再也没有类似不缴电费的事件发生,村民觉得日子有了盼头,不再像过去那样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无论男女老少都开始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以张湾村的荣辱为己任,这是刘国利上任之后村子最大的转变。

人生不可重来,不可跳过。为此,人们每当遇到困难或者厄运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帮助自己从容应对。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一定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危急关头扭转乾坤的人,一定是能够在历史最需要的时候不辱使命,排除万难对结果负责、对人们最想要的那个未来负责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