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能住进楼吗

真能住进楼吗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99年一上任,刘国利就在思索着如何改善张湾村村民的居住条件。正当刘国利如火如荼地抓经济、搞建设,农村城市化改造的天赐机遇,为张湾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开了闸门。在改造过的土地上建立住宅区,让张湾村民全部住进现代化、花园式小区。两委班子召开多次会议通过决议后,还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村民意见。张湾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虽说将信将疑,但因为刘国利一直是个干实事的人,言必信、行必果,而且那段
真能住进楼吗_走向卓越——张湾村的故事

第十二章 旧村改造

第一节 真能住进楼吗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域面积4332亩,有568户、138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100人。由于历史缘故,民居分布无序,本来就不算宽敞的大街小巷,还被那些让老百姓即腻味又离不开的猪圈、厕所、粪堆、柴禾垛之类所占据,村内环境可谓脏、乱、差。

郑各庄人具有发展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他们认识到:我们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下一代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影响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更不能以破坏自然资源、牺牲环境、危害群众健康安全为代价。他们请专家按照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绘制出《郑各庄21世纪生态庄园》的远景规划。规划中,根据本村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生活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方向等要素,将本村4332亩的辖区,划分出生活居住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科研教育区、旅游休闲区、商业服务区这五大功能区域,并计划用20年的时间,把郑各庄建成现代生态文明社区。1997年末,郑各庄共有民宅394所、常住人口1293人,民宅占地105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25.5%;平均每所宅地占用面积2.66亩,人均占用宅地541.4平方米。尽管资源浪费之大可谓惊人,但村民人均住房面积却仅有23平方米,资源配置极为不合理。为解决这一问题,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首先统一思想,决定按规划集中建村民住宅,随即向村民发出了旧村改造的倡议,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1998年3月,旧村改造正式启动,截至2006年,已有97.8%的村民搬迁上楼。村民住宅用地仅25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5.7%,为改造前的26.3%,共节约土地800亩。按现有的1380口人计算,人均占用土地面积120平方米,比旧村改造前减少占地421平方米。村民上楼后,人均土地占用量减少了,住房面积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通过旧村改造,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郑各庄人口没有张湾村多,改造前的人均住房面积比张湾村还要多出1.5平方米,用了十年时间从原来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发展成今天的“乡村里的都市”,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不我待,尤其是已经有了如此成功的例子,刘国利恨不得让村民马上搬出老旧的屋子,永远告别落后无望的生活,至少,他不想用十年那么久的时间。

从1999年一上任,刘国利就在思索着如何改善张湾村村民的居住条件。从物质和机遇都极度匮乏的年代走过来,刘国利将每一次机遇都视作稀缺年代的食粮。招商引资、搞村办企业、积累集体经济,这些仿佛都是一场宏大音乐会的序曲,也可以说是热身。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正当刘国利如火如荼地抓经济、搞建设,农村城市化改造的天赐机遇,为张湾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开了闸门。

200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批转了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本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意见》。这份文件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本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总体上看,本市郊区村镇规划建设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郊区城市化进程缓慢,与首都郊区的地位和功能不相称,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有较大差距。根据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本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步伐,推进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提出以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为原则,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搞好规划和布局,确定小城镇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式。目标是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一批经济发达、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镇,镇区常驻人口达到2万人左右,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郊区城镇体系。

随着小城镇规划建设政策的出台,刘国利感到,终于到了该大干一场的时候了。他特别兴奋,镇党委会议结束后,他一刻未歇赶回村里,迫不及待地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向班子成员传达精神。旧村改造是造福百姓的事,可对于具体怎么操作,副书记和村主任都觉得有一点茫然。刘国利先带着大伙仔细研究政策。

首先得解决土地问题。《意见》指出,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节约土地、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置换和存量调整机制,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通过旧镇区内涵挖潜改造、旧村改造、宜农荒地开发和废弃地复垦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耕地和宅基地是坚决不能占用的,张湾村当时有很多荒废的鱼塘、废地、荒地,因此,刘国利提出通过填鱼塘、改造废地、荒地、坟茔地的方法,可以创造出相当面积的好地用来搞建设。

在区县域内,经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新增加的耕地,由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门验收确认后,按新增耕地面积的60%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并允许跨年度使用。在2000和2001年下达的全市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中,市政府还安排一定数量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启动用地。小城镇建设用地,可由区县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提出分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用申请,经有相应批准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区县人民政府在批准范围内按项目批准供地方案。

可以说,多项政策都为刘国利脑中的宏伟计划提供了便利,他为这个计划激动不已。在改造过的土地上建立住宅区,让张湾村民全部住进现代化、花园式小区。动议一经提出,班子成员一致同意。原张湾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雪松说,张湾村的老百姓,包括他自己,住了那么多年低矮破旧的平房,对于住楼房是想都不敢想。拿破仑有句名言:“统治世界的是想象力。”对现实来说,任何一个惊人的成就不都是从一个灵感、一个闪念开始的吗?

这是一场背水之战……

两委班子召开多次会议通过决议后,还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村民意见。村民关心的都是实打实的问题——变化得了吗?咱们有钱吗?有的村民甚至直接跟刘国利打赌说:“要是真的住进楼房了,我请你吃饭!”

张湾村民代表大会

村民虽说将信将疑,但因为刘国利一直是个干实事的人,言必信、行必果,而且那段时间刘国利和班子成员几乎每天早出晚归,一家一户地征求意见,最后,和当年选举时一样,村民再次向刘国利投出了信任的一票。

第二节 二次创业

有那么多先行者提供的经验教训可借鉴,后来者真是幸运。只要是一个真正的有心人,不管你朝着哪个方向出发,也不管你的目标有多么高远,你几乎总是能够发现前人留下的路标和警示,而且,越是容易迷路的地方,越容易找到向导;越是危险之地,事先的提醒越强烈,可以依靠的工具也越先进,真是想犯错误都难。

有了村民的认可和两委班子的支持,熟悉工程建筑的刘国利,率领班子成员,很快制定出改造张湾村的宏大方案——“三区”、“一园”、“一场”。“三区”主要是居民住宅区,拟建14栋多层住宅楼;“一园”指工业园区,发展第二产业;“一场”是指农贸市场,用于发展第三产业。

当刘国利下定决心做一件大事时才体会到:难,是真的难。但是,万丈悬崖攀上了第一步,刘国利已经把自己逼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是一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绝路。

困难是来自多方面的。首先,初始资金就是最大的问题。俗话说:穷了创业难,富了创业也难,而人穷时创业就更是难上加难!

当时,地处北京城乡结合部的西局村被北京市列入绿化隔离地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重点之一。西局村有土地面积160多公顷,农户1200多户。他们的“西局宏景绿洲工程”占地110多公顷,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旧村改造和环境绿化同步进行。改造后的西局村,环境状况将彻底改观,绿化面积将占全村土地面积的六成以上。但是,据测算,整个旧村改造约需资金十几亿元,仅靠政府贴息贷款和集体经济组织筹措难以满足需要。北京市明确规定,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可充分应用市场经济手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农民、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因此,2000年7月,西局村500多户村民自愿参与了集资活动,共集资2080万元,其中最多的一户集资达80万元,有效解决了旧村改造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集资款主要用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三年后,村里将出售部分新建的楼座和现房以偿还村民集资款,并按银行贷款利率支付村民利息,连本带息一次付清。

张湾村的村民大部分务农,没有什么经济实力。村委和党支部为了不给村民增添负担,决定不掏村民一分钱去办这件事。可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啊!村集体经济在刘国利的带动下,虽然略有起色,但那些钱放在这上头,就好像一杯水倒进了大海里,激不起任何波澜。刘国利自己拿出800万的积蓄,还是不够,又四处奔走借了一些,才凑足了头款。曾经有一次,刘国利以私人的名义去跟一个厂长借钱,酒桌上,厂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要是把这三杯酒喝了,我就借给你300万。刘国利因为身体不好,向来滴酒不沾,可那天,为了这300万,他一点儿没含糊,一仰脖全灌下去了。后来300万是借到了,刘国利却吐血进了医院……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手续的审批。地税局、土地局、规划局、劳动局……刘国利没少跑这些地方,没少麻烦人。他人缘好,有时暂时交不上钱,人家也同意先缓一缓。等到手续齐了,就去联系建筑队。刚开始钱还没有凑齐,找到的建筑队一听说没钱,都不愿意来。刘国利又是凭着自己早先在建筑行业创下的信誉,硬是找来了11个建筑队。那时候工地上架起十多个塔吊,十多个建筑队同时开工,所有的账都在刘国利一个人脑子里,有时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刘国利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往床上一躺不出5分钟就睡着了。他始终坚信,没有顽强的忍耐,没有高度的承受打击和挫折的能力,成功就不可能到来。同样,没有以身家性命相搏的精神,没有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勇气,也不配做一个党支部书记。

2000年11月10日,张湾村旧村改造的第一期工程建楼房开工典礼奠基。奠基的日子和时辰,还是刘国利多年的好友曹志义选的。新的小区取名“太玉园”。“太”即是辽代统和年间承天皇太后萧燕燕主持开凿的运粮河——萧太后河;“玉”则是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玉带河(通惠河)。

2001年3月,太玉园一期工程就在村民的怀疑和惊愕中开工了。为让老百姓能住上安全、舒适的“放心”房,施工期间,刘国利和班子成员几乎每天都盯在工地上。他们还经常给施工单位开会,严把质量关。盖楼期间给工人的工钱,就是今天一万、明天两万,最多一次五万,这么零零星星开出来的。

2002年3月,一期8栋居民楼和35栋别墅拔地而起。5月,首批180户村民家庭以各种各样的搬家方式,住进了从前想都不曾想到过的新居。当年,刘国利又启动了二期建筑工程,总面积9万多平方米的18栋居民楼于2003年8月竣工,又有502户村民住上新楼。2004年10月,最后12栋楼竣工后,张湾村800多户村民全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

早在决定盖楼之时,有的村民因为从没住过楼房,也不知道楼房的好处,就不愿意搬出祖祖辈辈的老房子,有人还因此写过匿名上访信。楼房盖好之后,刘国利出了个“奇招”:前三天搬家的奖励1000元。等第一批村民将信将疑地搬进新居之后,过了一两个月,村民渐渐尝到甜头了——不用去室外的厕所,不用烧煤,天然气入户……这种现代化都市生活,村民当然喜欢,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都开始盼望着早日住进楼房,搬家就不费劲了。可这分房也是件头疼的事。每次分房子之前,刘国利都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按说分房是公平的,住房面积有换算的规定,一层全部留给岁数较大的和身体有残疾的人,其他楼层由大家伙抓乒乓球决定入住几栋几层。我们知道,出售没有电梯的商品房时最好卖的通常是三、四层,不愿意住高层,这是人之常情,有的抓到六层的村民都哭了。一来二去,有的村民开始上门找刘国利,送礼,就为住个好楼层。你也来找,他也来找,左邻右舍觉得和刘国利关系不错,底气就足些。面对这种情况,刘国利明确表示不要送礼给他,并且苦口婆心做村民思想工作,最后村民们看到没有通融的可能,并意识到了公平的重要性,也理解了书记的良苦用心,这才解决了可能发生的纠纷。

2005年4月,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等九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北京市远郊区旧村改造试点指导意见》,并在全市10个远郊区县选定了13个村作为旧村改造试点村。而此时的刘国利,大约已经坐在当年放话打赌的村民家里吃饭了。

第三节 乡村里的都市

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的长远发展、品位和档次的提升,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做到一定时期内不落后,以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刘国利深知,村民搬迁上楼并不等于就是城市化,试想,一座建在沙漠里的别墅,它的价值有多少呢?为方便居民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一个现代化的小区还需要很多相应的配套设施。

2004年底,张湾村的道路全部改善为水泥、沥青路。村里建起公交车站,938支6开进了小区里,直达大北窑,每天往返数十次。说起这个公交车站,也是刘国利争取来的,公交公司只管出车,建站的场地、资金都是村里自己出的。还开辟了购物班车,每天数次免费接送群众进城购物。

小区内还安装了19个电子监控设备,部分住户安装了门磁报警器。在小区北面的商业街上,有一座200平方米的崭新房子。这是村里投资70多万元兴建的社区医院。医院里有B超、心电图等设备,可做血、尿常规化验等。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简单病症都能解决。小区东面,有一座投资300多万元,面积达3000平方米,能容纳400多名学生的现代化小学。小区里银行、超市、邮局、饭店应有尽有。家家户户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天然气,有的村民家里还安装了宽带网。

2006年,为了扩大社区规模,张湾村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在张采路东侧启动了43栋住宅楼的建设,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同时,建起了3600平方米的锅炉房和900平方米的供水房各一座,完成了17800平方米沿街两用楼的主体工程,还投资624万元,在核心区内建起一座3600平方米的村委会综合办公楼,实现了办公设施的现代化。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又投资80多万元在居民区内建起了一个占地1380多平方米的“奥运健身广场”,安装60多套健身器材,四周配备了娱乐休闲长廊,还投资6万多元在道路两侧建起1000米长的文化宣传墙。

旧村改造让村民全搬进楼里,用老百姓的一句俗话就是:冬天上厕所不会西北风吹屁股,夏天上厕所不至于一起来一屁股包(被蚊虫叮咬)。截至2009年7月,整个太玉园小区已经拥有84栋住宅楼、35栋别墅楼、17栋欧式建筑和43栋商住楼,加上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村民的人均建筑面积,已由平房21.5平方米增加到36平方米,使用面积由平房18平方米增加到33平方米。不仅村民实现了住宅楼房化,还接纳了上千户城市居民来村入住,现在走进张湾村,高耸的楼房林立,花草绿树成荫,道路笔直平坦,灯火照亮夜空,现在的张湾村农民已真切的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有多大的雄心壮志,最终才能实现多大的事业。此时的刘国利意气风发,胜利者总是应该得意洋洋的,刘国利也确实配得上这份得意。

第四节 超越梦想

一个领导者总是能够指出一个大家都想去、而绝大部分人一开始都认为没有办法到达的美好未来。

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成熟程度有一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思维的跨度。所谓思维的跨度,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向事物的两极伸展的程度。这就像一座桥梁,我们说它是一座大桥,大在哪里?主要是因为它的跨度大。桥身的长短也是为了跨度,桥身长,跨度才能大。一个人的本事,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往往就看他的跨越能力。“本分”和“不安分”,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两极。有的人非常本分,老老实实地工作,从不越雷池一步,绝没有“想入非非”的时候。这样的人是好人,但说他的本事很大,恐怕没人同意,因为这样的人很少有创造性。有的人思想非常活跃,在工作中表现得很不安分,总想有什么新花样发明出来,但是他们却常常守不住本分这一极,常常犯规,也很容易把事情搞坏、搞乱。如果一个人能够不犯规,又能够有所创造,这才是真本事、大本事,他在这两极之间的跨度就是他有多大本事的程度。有思维跨度的人明白,既要遵守制度,又要善于依托这些制度去创造,去开拓,制度也还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春,全国人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国家大政方针,并进行了具体的财政规划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订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

政策与现实如何对接,如何在保障农民合法权利不被侵害的前提下有效实现旧村改造,这是刘国利和两委班子面临的首要问题。旧村改造政策的设计与制定,不是一拍脑壳想出来的。刘国利和班子成员从旧村改造地块基本情况的现状分析入手,基于张湾村荒地、废地较多的实际,刘国利创造性地提出填鱼塘、改造荒地废地盖房的办法,在不占用农民一分耕地、不让农民掏一分钱的情况下,实现了张湾村的改造。

创业需要胆略。在创业的征途中,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资本并不重要,敢想敢做是创业的前提,拥有超人的胆略才能在创业路上乘风破浪。成功的人生都有一个特质,就是不安分。我们的父辈很多成功者,都是原来放弃了“铁饭碗”。这绝对不是什么懂得放弃的精神,而是因为他们不安分,不满足于眼前安稳的现状。虽然他们其中也有牺牲者,但他们的生命都在拼搏,都很有价值。

但是,超人的胆略来自于人生每一步经验的积累,只有把拥有的经验适时地发挥出来,才能走出一条完美的事业之路。多年的经商积累使刘国利具有准确的商业预见,并敢于针对预见勇敢地有所行动。刘国利的骨子里有一股随时准备迎接挑战的勇气,有一股“企业家精神”——激情、梦想、勤奋、拼搏和探索。刘国利敢于想象、实践、探索,也包含冒险,理性地去对待冒险。企业的发展总是有风险,企业的开拓过程就是一个理性的冒险过程。刘国利虽然不是企业家,但他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勇气加智慧的结果。当我们学习他的精神的时候,也许更多的是学习他的应变、大胆的创新和仔细的观察。

从锅炉工到建筑商,再到一个村的父母官,刘国利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机智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一个人能够做一项事业,或者说愿意从一个角色变成另外一个角色,首先是要有一种好奇心的愿望。所谓好奇心,就是很愿意跨越原来的认识、知识和能力。当他付诸实践的时候,要经历的是一个不断挑战困难和学习的过程,因为跨越到的,肯定是原先一无所知的领域。如果把挑战困难当成一种成就感的话,对于一个勇者来说,突破过去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就会更可能。参加工作之前仅有初中学历的刘国利,1998年在北京青年企业管理学院进修企业管理专业;后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科学与工程专业经理研究生班,并于2001年1月获得研究生学位;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中国房协总裁班。

张湾村带头人刘国利

一个人在面对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和自己迅速转换的角色时,需要怎样诚惶诚恐的观察和竭尽全力的学习才能不被“优胜劣汰”,甚至能够避免为时代裹挟前行?如是刘国利的生存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