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这个书记我当了”

“这个书记我当了”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敬业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期许。然而,从身份来看,村官既是干部,又是村民。刘国利把小小的“村官”工作做到了极致,做到了精彩。刘国利是张湾村两千多口人的“父母官”,村民几乎有什么事都会来找他。
“这个书记我当了”_走向卓越——张湾村的故事

第十三章 书记其人

第一节 干,就要干好

战国《黄石公素书》中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意思是不管职务大小,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如果你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而且百折不挠,永不回头。

敬业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期许。说最起码,是因为任何一个人要从社会获得生存条件,就要为社会作贡献,干活才能吃饭。如果不干活就吃饭,那就是寄生虫。所以,即使觉悟不高的人,只要他本分,就明白要敬业。说最高,是因为事业是无限的,事业会越做越大,也越做越难。要想越做越好,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付出极大的劳动,必须全力投入到事业中去,有时还要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否则是不行的。所以,敬业既是衡量一个人的起码条件,又是衡量一个人的最高条件。

爱岗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人要从事一种事业,就要占据一定的岗位。岗位是开展事业的立足点。热爱事业的人,热爱自己的岗位是必然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做到的人却极少。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都有一个位置,也有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如果认真检讨起来,我们做到“守职而不废”了吗?很多人轻视自己的那份“职守”,结果却是与伟大擦肩而过。因为将一件小事专心做到极致,那就是伟业。创业,其实就是想做事,想做实事,但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一点一滴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是大事了。无论是潞河医院的锅炉工,还是建筑工地上的泥瓦匠,刘国利从没觉得自己做过的任何一份工作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低贱的。做锅炉工是为了生计,但他可以每天比别人多做两个小时,一年365天没有一天旷工,这样持续了五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勤勤恳恳、毫无怨言;从普通的建筑工人到独立创业的建筑承包商,刘国利在建筑行业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这时候的“守职”更多了份如鱼得水的自在。

做官难。因为官永远是少数,少数管理多数,许多矛盾集中在少数身上,难度大、责任大、风险大,还要让多数说好,怎么会不难?做好一个处在中国行政结构体系中最基层的“村官”就更难了。记得喜剧演员黄宏在一个话剧小品中饰演一名村长,他称自己的职位从上往下数是第四层:“主席、省长、乡长、我。”

有一份《村党支部书记心态录》这样说:

号令朝变夕改,基层无可适从,工作前不得后不得;

传统观念和“势利眼”,村支书上不得下不得;

世俗偏见和小农意识,村支书穷不得富不得;

同饮一井水共种一垄田,村支书硬不得软不得;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村支书亲不得疏不得;

千线对一孔个个是上司,村支书依不得拒不得;

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村支书跟不得廉不得。

从中不难看出村官有多么难当。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迫切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已涌现出不少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他们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和自主能力强,善于捕捉信息,能起到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因此,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有这种体会:“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的村干部”。

然而,从身份来看,村官既是干部,又是村民。机关干部,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和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而村干部却没有。做得再好,还是村干部,工资还是那么多。农忙时,他们也要耕作收割。由于这些原因,不少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很多下移到村的工作无法实施。这种特殊性也对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准、执行政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屡屡爆出很多农村“两委”干部制造的几十万、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贪污大案,令社会震惊;更多的是利用职权,收款不入账;有的私自出借公款,个人收取好处;有的乱支乱花,用公款大吃大喝、外出游山玩水;有的在土地征用、安置补偿、工程建设中暗箱操作,从中牟取私利等,引起广大村民的不满。新农村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村官腐败现象,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中央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在一些地方,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凸显出来,村官的腐败行为发生在群众身边,不仅直接伤害群众的感情,而且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成为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诚然,村管腐败包括村级管理制度缺失、村民监督参与意识淡漠等多种原因,但更多的、或者说更主要的原因是许多村官自身缺乏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法治观念淡薄,对法律的概念模糊不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往往为利所动,一旦当上村干部,就把村集体的财物当成自己的,想花就花,想拿就拿,肆无忌惮,中饱私囊。

与西方的“原罪论”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谁都不是天生就带着邪念,很多人经历过苦难,却在面对巨大利益诱惑时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刘国利同其他“村官”的不同可能首先在于,他在上任之前已经有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了,我们带着一点“自私”的眼光这样说:他不做这个“村官”,可以活得很舒服。但是,在刘国利心里认为,如果说一般老百姓可以“干活谋生”的话,那么公职人员就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他必须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并把为公众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一个人只把挣钱、只把活得舒服当作他追求的唯一目标,那就太悲哀了。北京中南海新华门迎面的影壁上,有毛泽东书写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就是公职意识的集中体现。

“守职”,并不代表没有梦想、甘于平庸。刘国利把小小的“村官”工作做到了极致,做到了精彩。一个人一辈子就是为了一个失败和成功,所以失败和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是点点滴滴积累而来,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刘国利在十年村官工作中,最终找到了自我激励的不穷源泉——人一旦上了一个位置就不愿意下来了,下来了就会觉得损失了形象。所以,要维持这个形象就要不断地去付出代价,不断地去投入,不断地去保持它的竞争力。

刘国利是张湾村两千多口人的“父母官”,村民几乎有什么事都会来找他。而农民办事是没有星期六、星期天的,所以刘国利的工作也没有休息日,他的班子成员也一样。直到现在,如果你在周末去到他们的大队部,还能听到刘国利的办公室里时常有班子成员在高声讨论,时而传出爽朗的笑声,那也许是一心一意为张湾村谋发展的“公仆”们又在共商大计了。

“干,就要干好,否则就不干。”刘国利如是说。

第二节 “民生”大智慧

穿越历史的隧道,回顾过去这十年,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刘国利眼光总是超前,并且能在关键时刻到来时把握时机,做出战略抉择。

决策者的判断力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战略是“做正确的事”。动作可以慢,但一定要看准了再跟上去。做任何事,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正确的战略会降低很多风险,不会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判断力来自对现状的精确分析和对决策可能会造成的任何后果的预测能力。世事幽暗,当事者迷。迷在何处?不能揆情度理。《说文》云:揆,度也。也就是审度、度量、估量的意思。所以凡成大事者,必须谋定而后动,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要预测事情的走向,预先做好预案,即使有突发事件,也不至于乱了阵脚。中国人历来对料事如神的人给予极大的崇敬,三国时的诸葛亮就不必说了。其实“料事如神”说穿了也没有那么神秘,只要将人看透了,自然可以料事先机。同样,理解了大自然的规律、理解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可以走向辉煌。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一年通过研究天象得知,第二年橄榄将获大丰收。于是他事先花钱买断了当地的榨油机,当橄榄如期丰收时,他以高价出租榨油机,获得了巨额财富。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所谓准备,就是对将要从事的工作揆情度理。

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曾经说过“不吃透上头,工作没准头;不吃透下头,工作没势头”。可以说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基层领导人,都具备这种品质。刘国利先吃透了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的精神实质,才能坚持原则,有处理问题、制定措施的基本立场。他也则吃透了工作实际,吃透本地的具体情况,从而能够实现政策运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在当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刘国利正是认清了这一形势,才把张湾村的发展方向定位为“走城市化进程道路”,同时他了解张湾村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善于总结经验,所以,在通州区下发旧村改造的政策时,他能够果断做出决定,主持了后来张湾村“扭转乾坤”的大变革。

旧村改造,是刘国利政治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正是旧村改造,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奠定了他在张湾村民心中的地位。直到现在,还经常有人说,他把张湾村的城市化进程整整提前了十年。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要从新城建设、中心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三个层面推进郊区城镇化建设。刘国利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旧村改造的有关规划。规划中体现了生态优先、节约用地的原则,突出重点,明确建设时序;坚持农民自愿,规划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充分调动了农民主体的积极性,使农民自愿成为旧村改造的主体。正如刘国利自己所说:“过去是没有好政策,现在有了好政策,你不会用,那就是你的毛病了。”

在刘国利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四个大字:民富至尊。“富”字的书写没有上面的一点,刘国利是这样解释的:“我要我的农民富不封顶,要无止境的富。”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美好的愿望,但这四个字也确确实实是刘国利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要实现的目标。

早在2006年,刘国利就曾在村代表大会上向50多位代表提出一个问题,他说:“现在老百姓都住进新楼了,我问你们,房子住进去后,百姓接下来想的是什么?你们回去想一想,你们是老百姓一个一个选出来的代表,就要替老百姓想事儿。”刘国利说,张湾村的村代表是每15户一个人这样选出来的。有时候他自己无法到村民中间去挨个听他们说什么,但村代表是最接近群众的,和老百姓聊天就能聊出好多问题来。他总是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总是尽量让自己想在老百姓前面,把事情都替老百姓想到了,做到了,这才是一个“站得住脚跟”的领导。“老百姓明天还没米下锅呢,你都不管,那还成?顾一个小家容易,可要让一大家子人都有吃有喝,就不易了。”住进新房后老百姓在思虑着什么?生活好了,老百姓更需要什么?这些问题时时萦绕在刘国利的脑海。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的悲悯情怀,是刘国利心系民生的大智慧。他和他的领导班子提出的“八大贴民心工程”,从粮食补贴、独生子女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个方面惠及百姓。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民可报销医疗费用的20%~30%,在张湾村,对村民看病就医的费用,在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实行“二次补贴”,村里另外报销50%,报销比例平均提高到70%。张湾村的医疗保险制度甚至比城市居民还要超前,还要实惠。

刘国利的超前意识,来自他对政策的敏感性和他准确的判断力,同时也源于他时刻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时刻记着为老百姓谋福利,才会每天去琢磨着怎么实现,自然也就能想清楚很多事情了。

第三节 “这个书记我当了”

一个领导者的伟大,就是在信念和目标上永远是坚定不移的,绝不会变来变去,大搞机会主义,在他那里可能调整和变化的只有手段、策略、工具和方法。

刘国利1998年入党,入党半年就被评为优秀党员。1999年,镇上的领导听说刘国利是个“能人”,又是张湾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于是想让他担任张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利起初很犹豫,担心自己能力不够,不足以胜任。镇党委副书记王立生听说后找到刘国利,有意想来个激将法。他见了刘国利,先来了个明知故问:“你是党员?”刘国利一听王书记语气中带着一点责问的意味,有点急了,回答说:“我怎么不是?我当然是党员。”王书记又说:“你是党员你不拿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现在镇党委信任你,想让你带着你们村的老百姓像你一样致富发家,怎么,你是不是觉得村支书的工作不好做,害怕了?”刘国利觉得也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干不好,担责任不说,自己良心上就过不去;说不是,他当然不是胆小怕事之人。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的刘国利,上来一股子倔劲,一咬牙说:“这个书记我当了!”后来母亲和妻子都担心他干不好,他都安慰她们说,我先干着试试。其实,在他答应担任书记的那一刻,心里就已经有破釜沉舟的气度了,他最常说的话就是:“干,就干好了,要么不干。”

立志是容易的,但坚持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所谓“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橛橛者,有所恃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勤勉奋发、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使志向变成现实。刘国利凭着一股“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倔犟,成就了自己的一段非凡人生。

刘国利是一个有激情的人。做事业,追求理想,无怨无悔地付出,都是因为心中燃烧着激情,激情就是热爱。因为激情,因为热爱,这种高贵的情感使刘国利一直能够很投入地去做事、做人,永不知疲倦。

第四节 推功揽过

一个人越是要走远路、走新路,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机率就越高。那么,可不可以为了避免犯错误,就不再去尝试着走新路、不去努力走远路呢?当然可以,事实上,有些人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不但不敢走新路、走远路,甚至连出发都害怕,结果就是一辈子守在父辈留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转,到最后你说他“白活了”可能有些过分,但说他活得畏缩、活得平庸、活得可怜,肯定不算冤枉他。

人类的精彩和进步,一定是那些被梦想呼唤着勇于出发、敢于试错、激情万丈探索新路、艰苦卓绝跋涉远路的人们创造出来的。若问刘国利从政十年遇到过的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时期、什么原因,可能并不是刚上任时身份转换的难度,也不是缺少资金时的窘迫,更不是挨家挨户去征询民意时的劳累、辛苦,而是有一段时期的一举一动总是成为媒体的众矢之的。树大招风,媒体总是不会放弃任何一次可以掀起“大风潮”的机会。

刘国利的“旧村改造”,常常被质疑是否违反了政策、规章、制度,有一段时间他和他的班子备受争议。古人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团队出了问题,往往涉及其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一个团队中出了问题,领导就把责任推给下属,或者别人出了问题就认为和自己无关,这样的团队无疑是缺乏竞争力的。领导者应该做的,就是勇于承担责任,并将这种“揽过”的精神渗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推功揽过是中国的传统智慧,人性的弱点要求人们要有“推功揽过”的意识,领导者尤其如此。正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哈斯教授所说:“要在一个组织内做好,一定要做到三件事:推功、揽过和成人之美。”有媒体质疑,甚至有上级部门来查,刘国利当时跟他的班子成员就一句话:“就算真有事,也是找我,我一个人担着,跟你们没关系。”

伟大的创意并不一定在开始的时候就被人看好,但如果相信自己的创意,就要投入十二分的热情去实现它。有了正确的决策,还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和恒久的耐力,即使遭遇挫折也不气馁,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事业上的挫折是前进的良药,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深刻地透析事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几经起伏,依然屹立不倒。乔布斯创造了“苹果”,掀起了个人电脑的风潮,改变了一个时代,但却在最顶峰的时候被封杀,从高峰落到谷底。但是12年后,他又卷土重来,重新开始第二个“史蒂夫·乔布斯”时代。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到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成就一番伟业的途径在于热爱自己的事业和永不退缩的精神。

刘国利做事向来以雷厉风行著称,而且他也很善于激发身边人的能量。当时两委班子通过旧村改造的决议后,刘国利曾说过一句话:“这件事,干得了要干,干不了,也要干!”开工后资金短缺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刘国利,但他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难题,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体,最后渡过了难关。

时间是对一个人、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最好的考验。旧村改造、开发旅游资源、村办企业走向集团化……刘国利和他的张湾村一路走来,每一次重大变革要么是针对某种不合理现象采取措施,要么是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张湾村行至今天这一步,并非一帆风顺。它的成绩固然可喜,但它遇到的“瓶颈”也同时折射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一手抓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一手抓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效率。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需要在农业、工业甚至服务业中进行优化配置,以确保土地利用的高效率。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我国农村政策的基石。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制度安排造成的农村土地逐次细化,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当前,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才能激活土地生命力。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重逐年加大,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巨大空间;农民人均收入的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比例逐年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为土地的流转带来了可能;农业的开发程度不断提高,农机化进程加快,农业科技快速传播应用,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能人快速崛起,“三资”对农业的介入,为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是,由于土地流转还处于探索阶段,受思想观念以及流转环境的影响,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大多数农村家庭仍以家庭经营为主要收入,劳动力转移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促进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还不够,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但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以及内部制度建设滞后、农民的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的存在,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明确、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信息中介服务滞后,影响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更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如何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也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农民在土地流转的各方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在制度设计和管理上有漏洞和欠缺,对农民权益的损害就难以弥补。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有不少是采取口头协议进行流转;有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没经过农户同意,将土地流转给第三方经营;部分村组干部不尊重农民意愿,自己直接充当土地流转主体。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现行的土地使用权以及流转的法律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求。例如,农用地用途限制、农民宅基地的使用和流转限制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新型综合农业开发、服务业态的发展不相适应。新型的农业业态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呼吁农用地、宅基地的制度创新。

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所谓的成功人士就是顺应了这种规律,而不是他创造了某种规律。成功人士就像是登山者,事物的规律就像是上山的台阶。摸准了台阶,事半功倍;找不着台阶,只能从悬崖处攀登,结果事倍功半,或者一无所成。有了台阶并不是万事大吉,还要将自己的因素考虑进去,量力而行,量“度”而行。什么是“度”?就是恰到好处!本来想烧水泡茶,结果烧过了劲,水早就变成了蒸汽,茶自然是喝不上了。登山者应该明白,哪里该逆势而上,哪里该顺势而为,哪里该回心转意……

纵观历史上的成功人物就会发现,成功永远没有偶然,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漫长的准备。机会永远不找无准备之人。诸葛亮隐居隆中时,虽身在山野,却心系着天下,天下大事,早已了然于胸,这才有了“隆中对”。如果他只是尽心山水,玩花饲草,肯定没有后来的烽火三国。有充分心灵准备的人,一旦风云际会,就能够乘势而上。

但有了准备并不能保证一个人一定成功,诸葛亮如果不是赶上当时的社会时局,他也就是“没身而已”。可见机遇、局势对于有志者的重要性。孟子曾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机,不如待时。”我们都还记得,当初刘国利做建筑行业发家后,也曾对张湾村破败、落后的生存状态担忧过、失望过。但因为自己当时还年轻,许多问题他也并没有考虑清楚,并且也没有一个机会让他施展能力。有志向但没有机会的人该怎么办呢?潜居抱道,以等待时机。“潜居”并不是无所事事地混日子,而是要加紧自我修养,使自己具备达天道、有德行、明仁爱、守正以、通礼仪这些品德,有朝一日才能见机而作。所以他在1998年就在北京青年企业管理学院进修了企业管理专业,同时,在当建筑公司经理时就努力钻研业务,并将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现在,刘国利与他的张湾村正处在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十字路口。没有哪个时代比我们现在更需要企业家精神。“创新”、“勇气”、“不怕失败”、“责任”,这些人类社会的关键品格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把握机遇、担负责任的精神源泉与信仰基础。我们没有时间抱怨和等待,只有更加积极地去适应,去调整与创造。有了初步的成功之后,应该探寻更有意义的人生,担负更重的企业责任,释放更强大的奋斗的动力。

第五节 为百姓掏空自己的腰包

人们往往可以在自己不是很富有的时候,倾其所有去对一个集体奉献。但是,在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中,当一个领导人获得名声和收益的时候,他应该如何客观评估自己的力量?当他所处的集体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他该如何与外部有效沟通?如何回馈社会,建构正面、负责的公民形象?如何去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

张湾村现在富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处理村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这样的问题,刘国利可不是待村子发展起来以后才想到的。

早在1999年上任之前,刘国利的四哥就曾对他说过一句话:“打算吃,你可以把大队吃光了。”刘国利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还记忆犹新。四哥所说的“吃”,其实也就是指一切不符合村集体利益的腐败行为。如果说当时大队负债累累,没有任何“便宜”可占,那么在村里有钱之后,刘国利仍然能够洁身自好,这就非常不易了。他不仅绝没有“腐败”行为,也不肯占集体丝毫小“便宜”。

有一次,妻子把汽车加油的发票拿到刘国利面前说:“你看能不能给报了?”公家给额外报销一点车马费,这在很多单位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何况现在张湾村“家大业大”,刘国利又是作过那么大贡献的人,按说报销个油钱,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刘国利一听这话,当即沉下脸来,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在钱的问题上,刘国利从来不含糊。利益当前,坚定自己的操守,不做见利忘义的小人,具备这样品质的人,就是人中之杰。刚开始盖楼房的时候,许多建筑商以给刘国利丰厚的“回扣”为条件希望得到机会,刘国利从来不收。他的理由很简单:“人家还苦呢,还得挣钱养家呢。”

他不拿集体一分钱,却毫不吝惜为集体、为张湾村的百姓掏空自己的腰包。刘国利十分注意了解下情,关心职工群众生活,为大家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生活环境。每当职工群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他都当作自己的事情,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村民群众,谁家有大事小情,他都想在前头,送去温暖,对待退休、退养的老同志关怀无微不至,并能亲自带领班子及有关人员上门嘘寒问暖。在十年的时间里,刘国利为全村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和实事,还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拥护和社会公众的好评,成为一名支持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刘国利代表党支部村委会为本村老人过生日

2003年抗“非典”时期,他一次性向通州区民政局捐款2000元;

2006年,他一次性为全区的贫困母亲捐款2000元;

他关心老干部的疾苦,先后为本村的凤志安、代凤明等人看病一次性补助2000元;

他十分牵挂贫困户的生活,听说村民姚永兰生活有困难,一次性救助500元;

他带头为本村患白血病的王文才一家捐款,免费赠送一套78平米的两居室楼房,免收一切物业费用,并为其儿子上大学每年补助3000元;

他关心兄弟村队的事业发展,得知本镇后青山村没有办公地点,竞一次性出资12万元为贫困大队建起了一座漂亮、整洁的大队部,使其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

为支持区医疗救助事业,他为通州区红十字会捐款3000元;

2008年5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重大地震后,他与村两委成员协商,第一时间在小区内组织了“为四川省地震灾区捐款献爱心”的活动,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人民踊跃地捐款。那天他自己带头捐款1万元,此外,还缴纳了5000元的特殊党费。张湾村共募集到善款28万余元。

刘国利带头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

类似的事迹举不胜举。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刘国利个人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就达五六十万元。

出身贫寒的刘国利,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建筑承包商,还是作为张湾村的父母官,在他的心中无时无刻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只要百姓相求,他总是有求必应,哪怕是贴钱贴力也在所不辞,笑颜相对。上任之初,一个村民家里遇到困难,找到刘国利,一进办公室就哭诉“年都过不去了”,刘国利当下掏出500元钱,安慰村民说“怎么着也得先把这个年过去”。像这样的钱,刘国利一年不知道要掏多少。他的无私之举常常引来无数人的纳闷:“他这样做到底图的啥?是图名?是图利?”每当此时,刘国利总是淡然地说:“我是农民出身,我知道百姓的苦,我理解百姓的难,有难不帮,于心何忍?”

回民的红白喜事的风俗习惯讲究搭棚,刘国利人缘好,村里老百姓都愿意请他参加。刘国利不仅要准备一份贺礼,而且不管谁家搭棚的架子、苫布、水泥,以及工人工钱等的费用,都是从书记家里出。一个工人一天工钱就是一百元,一去好几个工人,这钱全是刘书记家往里搭的。刘国利还教育晚辈说:“有些事儿你搭可以,你为老百姓谋福利可以,你想占便宜不可以”。为什么老百姓有事愿意找书记?因为都知道他爱人“大大咧咧”从来不计较这个。刘国利的侄子们一开始怎么都想不通,后来想通了,也习惯了。五伯是他们心目中的“舵手”,他只要交待什么事儿,孩子们就尽量去办得更好,不管是公是私。

有一次,为镇政府挪树,那一两百里的树本不应该由书记家来管,可是他考虑到大队的人员都是妇女或上岁数的人,就把这个任务下派给家里人了。家里又出车,又出工具,又出人力,把树挪了。这事完全可以让大队雇人来做,他这颗苦心哪!用他的话说:“我有这钱,有哪个收入水平特别低的,或者残疾人,我还可以给他多买一袋米,多买一袋面。”他总是这样想,所以,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也就相当高,在家族成员心中的地位也特别高,不管是事业上、做人上还是生活上,都影响着整个家族。

有这么个故事。古时候齐宣王曾经说:“我有一个毛病,我非常爱财。”孟子说:“周朝的先主公刘,就是好货人,诗经记载:他教导人民努力耕作,增加生产,将粮食堆满仓内。制造干粮,放在囊里,以便人民携带。又整军经武,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训练,等这些都差不多了,才带了弓箭,装备干戈等武器,复兴他祖先的旧业。留守的人有充裕的谷仓,出发的人有包裹好的干粮,如此准备妥当才出发。王如果能效法先人积极进取,藏富于民,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钱不能说明一切问题,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刘国利重视教育。因为他觉得,盖房子只能营造广厦千万间,而办教育却能造就后代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脊梁。他热心于帮助上学有困难的孩子,这在张湾村是出了名的。每年“六一”儿童节,他都会为镇幼儿园送去2000元慰问金。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国利听说南火垡村陆辛庄学校六年级学生陆强得了白血病,他就亲自跑到陆强同学的家里送去2000元钱,事后还多次到家中看望。2006年,他开始通过“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为漷县、永乐店、梨园等镇的10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学期捐款600元、400元,合计每年近万元。受到资助的孩子们自发地给他们的刘叔叔写下了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信件,其中一个叫徐蕾的小姑娘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刘国利叔叔,您好!

您的身体还好吧?您捐助的600元钱我收到了,我虽然没有见您的面,可在我心里就知道您是一位好心的人。

叔叔您知道吗?当我接到这钱时,我们全家人都流下眼泪,尤其我的奶奶,连声说:好人,好人……

在此,我们全家说一声:谢谢!谢谢您这位好心人!

我叫徐蕾,今年13岁,我们全家共6口人。爸爸年收入几百元,妈妈务农,妹妹上小学二年级,爷爷奶奶也干不了活,还用别人伺候着,全家就靠着爸爸这几百元钱生活和还债。

叔叔您知道吗?我在医院就想:病好了以后,我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报答关心和爱护我的人。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谢谢刘叔叔,谢谢您!

您的孩子:徐蕾

鞠躬

令人不禁潸然泪下的是,小姑娘徐蕾称呼自己为刘国利的“孩子”,在她的心里,也许这位从不曾谋面的刘叔叔,就像一位父亲无私地关爱着她,为她幼小的心灵撑起一片晴朗、充满希望的天空。还有一个孩子的母亲说:“您是一位好心人,是我和孩子的恩人,孩子只有学习进步,将来有所作为,才不辜负您对他的期望。”

刘国利从来不愿身边的人提起这些事,有人问起,他总是说:“小事,小事。”没错,几千元钱对于曾经年收入百万的刘国利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是400元、600元却可以让一个求学若渴的孩子不致辍学,可以让他们继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翻开书本,描绘他们美丽的人生。懵懂的孩子已经知晓了这其中的意义,但等他们长大后,一定会体验得更加深刻。

白居易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我们的书记刘国利没有看过任何一本所谓成功学的书,他的经验都是在自己的行动中慢慢摸索出来的。书本确实可以总结出最好的规律,但说得好永远不如做得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