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书记怕老婆
古代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按照古圣先贤的设计,女人只有“三从”的份儿:从父、从夫、从子。不过中国人又素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哲学观念,不知是不是因此,“怕老婆”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在古代,怕老婆有个很文雅的说法:惧内。《辞海》解释为“旧时妻有内子之称,因谓怕妻子为“‘惧内’”。男人怕老婆,时不分古今,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贵贱,都有着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奇闻逸事。
2009年4月,当我们在张湾村创作本书之际,有新闻媒体的热心朋友得知后,怀着对张湾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前来考察、协助采访。我们向刘书记报告了这一消息,书记也十分高兴,不到二十分钟,就携夫人出现在媒体朋友下榻的宾馆。彼时,宾馆房间内谈笑风生,话题由张湾荡漾开去,书记夫人也在一旁微笑聆听,不时对书稿创作和张湾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不想在聊天中,一位记者不经意的一句玩笑似乎“触犯”了书记的夫人,夫人脸色稍显不悦,虽仍保持平静、谦和状态,却已站起身来踱至窗前,漫不经心望向窗外,忽而转身对大家说:“你们聊着,我待会儿还有事儿,先走一步。”书记有些讶异:“怎么?还没吃饭呢!”“不吃了,还有急事儿。”夫人说着已走出门外,刘书记紧追上前,回头尴尬地冲记者笑笑,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最终还是决定匆匆与记者告别,随着夫人离开宾馆,留下几个记者朋友面面相觑。那天,我们与记者朋友以煎饼果子作为午饭。有感于书记如此在意妻子一丝一毫的感受,甚至可以为了妻子“得罪”朋友,奇怪的是,我们并没有因为书记的“怠慢”而有任何不快;相反,对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宠辱不惊,闲看庭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难怪,小五身边的人都说,他的爱就是他最大的出息。这就是刘书记,真性情的小五,毫不遮掩的真实的小五。
第一节 “怕老婆”的哲学
自古及今,怕老婆的男人,有多少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高人逸士?汉高祖刘邦,隋文帝杨坚,唐朝皇帝爷孙仨李世民、李治、李显及宰相房玄龄父子,抗倭名将戚继光……数不胜数。大文豪苏东坡为其亲戚——惧内的陈季常赋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可见陈季常怕老婆到何种地步。哲学家李宗吾说:“大凡一国之成立,必有一定重心,我国号称礼教之邦,首重的就是五伦。古之圣人,于五伦中,特别提出一个孝字,以为百行之本,故曰: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全国重心在一个孝字上,因而产出种种文明,我国雄视东亚数千年良非无因也。自从欧风东渐,一般学者大呼礼教是吃人的东西,首先打倒的就是孝字,全国失去重心,于是谋国就不忠了,朋友就不信了,战阵就无勇了,有了这种现象,国家焉得不衰落,外患焉得不欺凌?我辈如想复兴中国,首先要寻出重心,然后才有措手的地方。请问:应以何者为重心?难道恢复孝字吗?这却不能,我国有某学者,戊戌政变后,高唱君主立宪,后来袁世凯称帝,他首先出来反对,说道:‘君主这个东西,等于庙中之菩萨,如有人把他丢在厕坑内,我们断不能洗净供起,只好另塑一个。’他这个说法,很有道理,父子间的孝字不能恢复,所以我辈爱国志士,应当另寻一个字,以代替古之孝字,这个字仍当在五伦中去寻。五伦中君臣是革了命的,父子是平了权的,兄弟朋友之伦,更是早已抛弃了,犹幸五伦中尚有夫妇一伦,巍然独存。我们就应当把一切文化,建筑在这一伦上,全国有了重心,才可以说复兴的话。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积爱成孝,所以古时的文化建筑在孝字上。世间的丈夫,无不爱其妻也,积爱成怕,所以今后的文化,应当建筑在怕字上。古人云‘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故孝字可以为全国重心,同时可说‘天下岂有无妻之国哉’,故怕字也可以为全国重心,这其间有甚深的哲理。怕老婆者高人逸士也,英雄豪杰也、将相帝王也。爱亲爱国爱妻,原是一理。心中有了爱,表现出来,在亲为孝,在国为忠,在妻为怕,名词虽不同,实际则一也。非读书明理之士,不知道忠孝,同时非读书明理之士,不知道怕。旧礼教注重忠孝二字,新礼教注重怕字,我们如说某人怕老婆,无异誉之为忠臣孝子,是很光荣的。”
第二节 老婆主持的家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的社会地位相对平等。男人体贴老婆知冷知热本是理所当然,但添上“怕”字,却不是每位男士都能够做到的。“怕”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害怕,而应理解为关爱的另一种方式。“怕”是敬重,因为“怕”,不再与老婆争执不休;因为“怕”,满足老婆的一些要求,工作再忙,也抽点时间陪老婆谈谈心或者散散步;因为“怕”,家庭幸福;因为“怕”,社会和谐。这些都是“怕”的具体表现,却不失男子气概。
1.把老婆宠成“神”
女人疼男人,疼到极致,她把男人看成了儿子,满足“儿子”的心,甚至宽恕“儿子”的错误;男人爱女人,爱到极致,他把女人看成母亲,听“母亲”的话,讨“母亲”的欢心。这就是刘国利夫妇二人独特的相处之道。
柴秀香在家中极有威严,说一不二。据说,刘国利的唇须就是因为秀香才留的。刘家兄弟长相都很耐看,特别是二哥和四哥,虽然年龄不小了,还是能看出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唯独刘国利,时常有朋友开玩笑说他怎么“一脸沧桑”,朋友推测他是因为村里的事操劳而显老,后来才发现,其实跟他的胡子也有一定关系。很早以前,秀香觉得刘国利少相,怕出去办事别人信不过他,留了唇须倒还能显得稳重些,所以就命令刘国利“不许刮掉小胡子”,直到现在,即使没有胡须,眼角的皱纹也能彰显出刘国利的成熟了,可这个习惯还是延续了下来。
秀香喜欢首饰,以前家里没钱,没有条件买这些“奢侈品”,后来日子好过了,刘国利出门总是会想着给秀香买礼物,衣服、首饰,没有一次空手回家。有一次,家里兄弟几个都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组团去新加坡玩,导游总会带游客们去购物。秀香看中了一枚戒指,特别喜欢,但是价格昂贵,她跟人家砍价,砍来砍去还是舍不得,拿起放下两三次,最终还是决定不买了。没想到,刘国利看见了,特意返回去买下这枚戒指,第二天拿给秀香时,妯娌们都羡慕得不行,说秀香找了个好老公,怎么同是兄弟,她们的老公就做不到呢?
刘国利深爱自己的妻子。工作上的一些安排他会和妻子说,征求她的意见和建议,但真正的难处、烦心事,他从来不愿暴露给妻子,他不愿意让她跟着自己受累、烦恼。他心疼她,宠着她。这也难怪,两人都过了不惑之年,秀香的皮肤依然光滑白皙,没有一点皱纹,刘国利的眼角却已显得有些沧桑。不过,这些都不妨碍他们二十多年仍旧像初恋一样,合影时刘国利都会轻轻揽住爱人的肩。
刘国利比妻子小两岁,在他心中,老婆像妈妈照顾儿子一样呵护疼爱自己,他更要以一万倍的爱接受妻子的全部——喜欢享受她的优点,包容迁就她的缺点,要一辈子使劲爱她、使劲疼她、使劲宠她、使劲惯她,把她当作神供一辈子。不仅把老婆当作“神”,刘国利还成功地让老婆把他也当成神。妻子喊刘国利“小五(孩子)”,刘国利叫妻子“宝宝”已经25年。妻子眼里心里都是刘国利,而刘国利把妻子已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力。他总是非常坦诚甚至自豪地告诉每个人:“要是没有我老婆,就没有今天的我。所以我特别怕我老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向外人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爱不难,难的是像刘国利这样,毫不掩饰妻子对自己的影响,毫不介意别人可能会认为他“惧内”、“怕老婆”的背后,是对老婆的深深爱意,是一个男人的博大胸襟和责任感。
2.举案齐眉 桃李互报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很复杂。在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明显和最常见的,是体现在婆媳关系上。“婆媳亲,全家和”,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中其他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孙关系。这是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最微妙、最难处的一种关系,也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传统难题。对于兼具儿子和丈夫双重身份的男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然而,在刘国利家中,难题并不存在。
刘国利的“怕老婆”收获了妻子代他倾尽孝道。柴秀香道出25年婆媳情感想:“如果你真心爱丈夫,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他的妈妈,爱他所爱。与婆婆相处25年,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婆婆年龄大了,纵有不是,毕竟是她养育了自己的丈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造就了你生命中的另一半。一般说儿子孝顺母亲,儿媳也多半会孝敬婆婆。但是男人的孝顺多半是放在心里头的,这就需要媳妇代替儿子倾力尽孝道。我常常教导女儿,你可以忽视我,但不可以忽视你的公婆。人和人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年龄上的差异、时代的鸿沟让人的想法更有所不同,你觉得天经地义的事,别人却不以为然;你觉得匪夷所思的事,别人却觉得顺理成章。要尊重公婆,为共建家庭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其实,在秀香与刘母之间也存在一种“怕”的哲学。在过去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婆媳关系曾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必须俯首听命于婆母,没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现代家庭中媳妇有独立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婆媳关系早已不再是旧封建社会中的那种不平等关系,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体贴。当年刘国利对于是否与秀香进一步交往犹豫不决时,刘母当即拍板,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是刘母成就了这一段美满的婚姻,所以秀香一直心怀感激与敬畏之情。而婆婆对这个儿媳妇又是怎样看的呢?秀香独立、好强的性格,家里外头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的本事,与婆婆的作风颇为相似,所以婆媳之间除了长辈与晚辈应有的礼数,就两个单纯的女人来说,还有一种“惺惺相惜”的味道,婆婆在秀香身上仿佛能看到年轻时的自己。俗话说“老小孩”,人越老越像小孩,婆婆年龄大了,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心灵上,都要依赖儿子,更依赖儿媳。赡养老人尽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了解,刘母的房子、生活、看病等一切费用都由媳妇秀香出,看护也是媳妇秀香亲力亲为。刘国利的妈妈说:“多好的媳妇啊!都说儿好不如媳妇好啊!”而柴秀香说:“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如果说有那么一点好,也是因为婆婆养育了一个好儿子——给了我一个好丈夫。如果对婆婆有一点优待,也都是她的儿子给她挣来的“。
3.孩子不能没有家
失去了家庭里的爱,孩子们也就失去了家庭教育,受不到家庭教育的孩子,心灵、心理会不健全,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命运乃至生命。做人的基本能力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够得到。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品德能力养成的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必须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母爱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爱就是前提,是铺天盖地、大包大容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突出两点:一是绝对的负责,二是无微不至的关爱。
刘国利的三个哥哥分别再婚、再婚、再婚,其中一个哥哥已经结了三次婚。几个晚辈因为父母离异,失去了家庭的温暖。柴秀香像她丈夫一样勇敢承担起一个大家长的责任,想得最多的是要给孩子们筑一个“家”,以无条件的责任和关爱来暖化孩子们的心。她把几个孩子全部安排就业,经常把他们请到家里,聚在一起,吃饭聊天。经常带他们旅游。谁有什么需要,尽管找她。她就像妈妈一样,不计较成本,毫无保留地对孩子们尽着家庭教育的责任。她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家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家庭给人的温暖、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不仅仅止于孩童时代,它的影响将一直伴随到人的终生。试想一下,我们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掉多少缺点,得到多少鼓励,学到多少东西,家庭成员的合作又克服了多少生活及事业上的难题。这么想来,我们真的不能没有家。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谁不想有个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脸上流着泪水,只能自己轻轻擦……”
家是温馨的港湾,因为家有疼着爱着的人,因为家有亲情、爱情,因为家有阳光温暖,孩子才能有本色纯真,才会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却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因为家中有爱,孩子们的全部天才基因才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发展,可能成为人才,甚至伟人。
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一个人少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少了家庭的温暖,他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不是一个幸福的人。佛教讲究结缘,在人生众多的因缘际会中,情缘是最基本的,因情缘而进一步结成家庭,就有了血缘,进而使民族、社会得到了延续。一个人没有爱过人或被人爱,就少了一大缘,乃一悲哀也;有爱而无家,或有家而无爱,又少了第二大缘,又一悲哀也。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它将无缘发展。乱世舍小家,是为救国家;盛世则要和小家顾大家。现在出现的老人空巢家庭,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社会变革中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家”字牌悲剧。但又有谁愿做无家之人?
恩格斯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独身、单亲、离异、留守、空巢、无子女都不能算是一个完善的家庭。就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他离不开一个完整的、充满爱的家;否则,将会因为一个个社会最小的单元——家庭的不和谐而使整个社会不和谐。
情缘血缘总相续,小家大家皆欢喜——乃天下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