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畲族妇女的服装,你知道多少?

畲族妇女的服装,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子送给亲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畲族妇女服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上衣多刺绣。从此,畲家女子也都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并一代代沿袭至今。已婚妇女则身着大凤凰装,一般头髻高起,戴上一顶凤冠。老年妇女的头髻低小,凤衣和腰带的颜色淡而少,称为老凤凰装。岭南一些蚕丝产区亦有生产,多是手工操作。
衣饰民俗_岭南衣食礼仪古俗

一、衣饰民俗

凤凰装

凤凰装是畲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各地畲族的服饰虽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着自织的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望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如古田畲族“竹笠草履……妇女以蓝布裹发,或戴冠……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常荷锄跣足而行……”。处州府畲族“冬夏以花布裹头,中为行冠,缀以石珠,妇女皆然,未嫁则否”。景宁畲族“无寒暑,皆衣麻,男单袷不完,勿衣勿裳,妇短裙蔽膝,勿裤勿袜”。遂昌畲族妇女“腰着独幅裙”。

畲族妇女服装式样较多,多穿自织的青蓝色麻布,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些地区的畲族妇女不分季节一律穿短裤、裹绑腿和打赤脚,劳动时腰间多系一条围身裙。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一般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或筒式发髻盘,发间环束红色绒线。平时劳动时,妇女常把彩色毛巾置于脑际,以护发髻,再盘于脑后。结婚时,新娘头戴凤冠,插有银簪。凤冠是以红布包裹并以银饰外贴竹筒,以此代替彩色毛巾。

彩带是畲族妇女的传统手工业品,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女子送给亲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织彩带是畲族姑娘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在妈妈身边学织布。彩带织得粗细与否,是衡量一个女子心灵手巧的标准。

畲族妇女服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总体来说,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就是“凤凰装”。

潮州的凤凰山区,是中国畲族的发源地。传说因畲族始祖盘瓠王平藩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了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以凤凰的祥瑞来祝福她的生活。三公主生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像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做嫁衣。从此,畲家女子也都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并一代代沿袭至今。

凤凰装主要由“凤头”、“凤身”、“凤尾”等组成。畲族妇女将用红头绳扎的长辫盘在头上,象征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色等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末端绣有花纹和丝穗的腰带扎在腰后随风飘扬,象征凤尾;佩挂全身叮当作响的银饰,则象征凤鸣。

凤凰装在发型头饰及服装上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可分为小凤凰装、大凤凰装、老凤凰装等。小凤凰装是未成年或未婚女子的服饰,她们头上的凤髻圆而小,凤衣和束带上的花纹不甚宽。已婚妇女则身着大凤凰装,一般头髻高起,戴上一顶凤冠。凤冠是由精制的细竹管外包红布帕做成的,并下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冠上一块圆银牌,并下垂三块小银牌于额前,成为“龙髻”,仿如三公主戴的凤冠;凤衣的花纹宽而多,五彩鲜艳。老年妇女的头髻低小,凤衣和腰带的颜色淡而少,称为老凤凰装。

现在,畲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一样的崇高地位,所以新娘在娘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须下跪的。

妈姐装

妈姐装是清末民初盛行于珠江三角洲的一种服饰。“妈姐”,女佣之俗称,一般以青年寡妇居多,也有为生计所迫的有夫之妇,以及已出嫁而“不落夫家”的妇女和“自梳女”等。其服装多以粤中所产之香云纱制成,短宽襟衣,无领,右衽,布扣,前襟有缘饰,黑衣(也有白衣)黑裤,大裤裆,裤脚稍宽,裤头配以银链裤缰。她们一般在胸前别一梅花形银牌,耳戴一对精巧玲珑的耳环,手戴龙凤银手镯,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中有描写:“每当黄昏,或夜阑人静,则常见有时装革履者,浑身黑服,头发光鲜,或三五成群,或独行踽踽,于西濠长堤十八甫一带,出没其间。”这种装扮相沿既久,甚至有大家闺秀亦仿效其装束,一时成为时尚,世人谓之妈姐装。

黑胶绸

黑胶绸是一种服装布料,又名“薯莨绸”、“莨绸”,其中有精美花纹者称“莨纱”。因质地柔软爽滑,穿起来微有响声,故称“响云纱”,谐音“香云纱”。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广东西樵山已有黑胶绸生产并出口;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尤为盛行,以佛山、顺德等地为最。岭南一些蚕丝产区亦有生产,多是手工操作。佛山的公记隆丝织厂是中国第一间工厂化生产黑胶绸的企业。

黑胶绸的生产工序是:用岭南特有的一种植物——薯莨的液汁对桑蚕丝织成的胚绸进行反复多次的浸染,再用富含铁质的黑色塘泥涂抹其表面,放在特定的草地上反复曝晒,是为“晒莨”。晒干后抖落塘泥,再清洗干净。此时绸面成黑色,油润乌亮,绸底呈棕红色或土黄色,黑胶绸之名由此而来。

黑胶绸质地轻薄,凉爽透气,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且不粘肌肤,成为旧时富贵人家夏天穿着的理想衣料,也颇受老年人和沿海地区渔民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各类化纤产品的不断涌现,黑胶绸由于加工工艺复杂,手工操作成本高,不易大量生产,已比较少见。

韩公帕

过去潮汕地区一带的农民外出时都喜欢扎一条水腰带。这种水腰带长约2米、宽约40厘米,多用小花格土布做成。它既可以当作束腰带,又可用于洗脸擦身,还可当头巾、围巾、汗巾,或用来捆扎包裹物品,可谓一物多用。不仅潮汕地区,邻近的梅县、丰顺、惠阳、陆丰等县的农民也都喜欢用水腰带。只要看到扎着一条水腰带的人,十有八九是这一带的农民。广州人把这种水腰带称为“潮州布”。

据说这种潮州布与唐代大文豪韩愈有关。《潮州志》有载:古代“潮州妇女出行,则以丝巾或皂布丈余,盖头蒙面,双垂至膝,时而两手翕张,其有以视人状,甚可”。又曰:“此韩愈遗制,故名‘韩公帕’。”可见潮州布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起初是妇女的一种装饰,用以遮羞。至辛亥革命前,许多潮汕妇女依然保持这一习惯。“五四”运动后,青年女子一反封建遗俗,对衣着服饰加以改革,时髦的西装裙、短袖衫争奇斗艳,盖头蒙面的韩公帕因不再适合潮流,已不能引起妇女们的兴趣,一些男人则把它改造成方格图案的腰带或披肩,劳动时用它束腰擦汗,晚上用它洗澡冲凉,赶集时把它搭在肩上,使之成为一种朴素、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