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晓辉
谈起甘肃的林业,人们不能忘记一个传奇人物、一个能上能下的森林官,一位当之无愧的有功之臣禹贵民。
他从陕西汉水之滨来到陇原大地,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他的生命之树常绿。他扛着环保大旗,忠诚地守望地球村美丽的家园,他对绿色事业的那种执着,为护林而天不怕地不怕的那种果敢,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传奇般的绿色情缘令人恍悟绿色的意义:绿色,是生命的原色。他不愧是“绿色长城奖”的得主,他奋斗几十年的业绩已镌刻在陇原的青山上。青山作伴,青山作证。
本书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老干部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胸襟和精神,是一曲史诗般的绿色颂歌。本书让后人了解一段真实的历史,知道在不同年月,他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忠心耿耿、艰难抉择,又是如何苦苦跋涉,磨砺自己的意志。因为有时候一个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读罢《青山作伴》全书(启功题写书名,配有许多珍贵图片,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心灵震撼,思绪如潮。他从省委副书记一下子降为林业厅副厅长毫不在乎,照样干劲十足,心胸开阔、坦荡,非常人所能为之,令人敬佩不已。
摸清家底绘蓝图,打造林业先进县。当1970年春天的脚步蹒跚地走过胭脂三川,禹贵民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在春寒料峭中出台了。“要改变康乐的面貌,根本的措施就是种树、治山、治水、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禹贵民在3月9日全县春季造林动员大会上公布了造林计划,目标是:“三年绿化,五年解决烧柴,十年用材自给。”口号是:“书记动手,全民动员,大搞人工造林。”禹贵民雄心勃勃,调动千军万马打响了三个月植树突击战,上上下下总动员,从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以及机关学校,都办起了苗圃。此后连续三年每年完成5万亩造林计划。全县131个大队近百个生产队都办起了林场。到1973年,康乐的所有山上都栽满了树。人们赞叹:“昔有左公柳,今有贵民杨。”在指挥造林的过程中,“禹大帅”的雅号迅速传开了。1973年10月15日,《甘肃日报》刊登长篇报道《立下愚公移山志 誓叫荒山披绿装》,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学习康乐经验 加快造林步伐》。报道称:康乐县全县14万人口,劳动力不足5万,他们把植树造林作为根本改变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来抓,改土、兴修水利,四年来人工造林20万亩,加上原有林保存面积,人均有林1.5亩多。四旁植树300多万株。农田水利建设和林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1972年全县粮食亩产,比大丰收的1971年增长19%,总产突破一亿斤,告别了长期吃国家回销粮的历史。1975年,国家农林部奖给康乐一面“全国林业先进县”的锦旗。他带领康乐人栽种的树木永远扎根在康乐,从此康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绿染康乐山川,参观视察者纷至沓来。当初由禹贵民规划,种植的5000亩松树发展起来的槐山子林场,到1982年已变成郁郁葱葱的大森林,空气清新,鸟语婉转,林中弥漫着湿漉漉的针叶树香气。1983年7月22日,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到地处康乐县境内的太子山林业总场,在林木茂密的槐子山顶上,他坐在树荫下,指着满目苍翠的油松林对陪同的杨静仁、肖华、李子奇等领导同志说:“这地方绿化得多好,不是江南胜似江南。”1984年4月,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康乐县“造林绿化先进县”奖状。康乐籍教师魏宗孝留下这样一首《故园行》:
车行百里穿浓荫,山川村寨树森森。
借问造林谁人功,樵夫笑谓禹贵民。
原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蒲泽说,1970年至1973年3月他任康乐县县委副书记时,康乐之所以成为全省绿化先进县,老禹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73年至1974年12月老禹升任中共临夏州委副书记、书记后,对林业十分重视,全州的林业工作处全省前列,1975年至1977年升任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后,分管农村和大农业工作,对全省包含林业在内的农村工作比较熟悉,在他的关注下,进行了华家岭林带改造。首次提出在兰州南北两山绿化造林中,推行承包制的办法。
官大可以大干,官小可以实干。1982年4月,禹贵民被任命为省林业局副局长;1983年4月林业局变更为省林业厅后,又改任省林业厅副厅长。他调查研究公布森林五大变化,提出发展林业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的新思路。指出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完善林业承包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在林业新闻发布会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善学、善思,善于从宏观上把握驾驭全局。在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白龙江森工企业出现“两危”(资源危机、经济危机)局面,他提出进军河西,在河西高台转产开发,搞种植业,建葡萄基地;在兰州南北两山承包绿化,建生态基地。后来,国家实施了天保工程,白龙江林管局在河西、兰州搞开发的单位和职工都得到了实惠,实践证明他是正确的,看得很远。他对林业的热爱不仅仅表现在对工作的敬业上,而且已经融入个人的生活情感之中,表现出真心实心的爱林护林,事事处处以林业发展为己任,一以贯之。
从本书中可以看到:他将经济林作为脱贫战略措施,陇东陇南林果业悄然兴起;推广礼县经验数十里山川林果成片,出台十条政策种果树不受面积限制;牵头壮大甘肃花卉协会,组织首届兰州牡丹花会。(《林管果业花卉业》)他力主改革祁连山林区煞费苦心,成就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乘飞机鸟瞰祁连山独创空中现场办公会,亮黄牌提醒领导者保住河西生命线;深度论述沙产业现状及其广阔的开发前景,为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提供鲜活的事实支撑。(《河西走廊“三条龙”》)他忧虑半壁河山生态环境恶化,考察宁蒙陕甘行程三千公里;离任后依然牵挂河西森林,写报告建议省上“救救母亲”。(《绿色情结难割舍》)他踩点建园保护和研究濒危野生动物,赛加羚羊人工驯养繁育为国内第一;组织诗人编注林木诗选,倡导传播森林民族文化;支持渭源县营建南部万亩青年林,省委书记绿化点和青年林连成片。(《独具特色别有春》)他细考察提出四个十万亩,秦安县叶堡乡一次绿化;组织现场观摩推进全民搞绿化,各级领导办绿化点为全国创举;关注子午岭林线退缩,协同地区帮扶渡难关。(《黄土高原新模式》)他复立中正山碑纪,还历史原来面貌;营造支甘纪念林,新立耀邦题词碑;建党七十周年时,再立绿色丰碑日。(《徐家山立纪念碑》)
绚丽夕阳山外山。兰州新区中川机场附近的一座黄土山上,有片生机盎然的绿洲。每当飞机在机场上空起降盘旋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的绿色公园。在这个公园内不但生长着挺拔的新疆杨、四季常青的松柏、抗旱耐碱的洋槐、红柳、柠条,春天翠绿的柳树,夏天怒放的牡丹、月季,秋天傲霜的菊花;还饲养着红腹锦鸡和马鹿。这就是禹贵民退休以后自己创办的中川林场。禹贵民从省政协常委的岗位上离任后,坦然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问他为什么在退休以后办林场,禹贵民是这样说的:“我一辈子爱树,爱绿色。在甘肃工作了40多年,走到哪里,都爱种树,尤其在林业厅工作时,抓了十年的植树造林,我和树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想来想去,还是办一个林场,能发挥我的特长。办林场深层次动因是想在有生之年树立一个较高标准的私营示范林场,把这里打造成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绿洲,昭示后来人根据自己的条件,投身于绿化陇原大业。”
2004年8月25日,来中川林场考察的中国扶贫开发委员会党组书记李德志说:“这是高级干部退下怎样过晚年的范例。人生的价值不是做官,不是向社会索取,而是给人民留下什么。”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系省人大办公厅老干部处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