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益追求的演变趋势

利益追求的演变趋势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益追求的层次性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利益的追求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趋势。马克思主义人类观把人类自身的发展,从而把每个人的发展看作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就会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这就促使人们去追求精神方面的修养。利益实现是人们利益追求的结果,又是新利益期望形成的起点。
利益追求的演变趋势_利益 精神 权力――三元协调驱动论

利益追求的层次性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利益的追求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趋势。

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劳动以及极其简单的消费活动几乎构成了人们的全部生活内容,对利益的追求没有也不可能发展到高级层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社会出现了,在出现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对立的奴隶社会,同时就产生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统治者中专门有一部分人进行精神生产,从事科学、文艺等活动,促使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去追求精神利益方面的某些满足成为可能。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推动社会生产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使其在不长时期内,创造出了远远超过人类以往时代总和的物质财富,和更为丰富的精神财富。精神文明,使得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利益追求的客体与方式也得以大大地拓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兴起,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1946—1970年,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6%。新技术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文明,使物质财富迅猛增加,还使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新技术革命还大大发展了生活文明,使人类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质的飞跃,也使人们的利益追求跃上更高的层次。

首先,发展和完善自我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优势利益追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需要是最能提示人类本能的需要,满足发展需要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相比之下,生存需要、享乐需要的满足不过是人类生存的手段。马克思主义人类观把人类自身的发展,从而把每个人的发展看作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里说得很清楚,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是历史的第一个,也是经常的前提。但是满足这些需要只是手段,而创造历史即发展自己才是目的。人的历史,应当是从满足生存需要,到满足享乐需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味地满足吃、穿、住、性行为,那不是人类的本性,而是动物的机能。当然,人类力求满足享乐需要并不等于是享乐主义,而是为了更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优势利益追求是人们在一定时期比较重要和强烈的利益追求,发展和完善自我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满足之后必然出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劳动者创造性的发挥,也可以说是劳动者自我实现需要被激励时所表现的特征。自我实现状态,是劳动能力发挥的最佳状态。

在当今时代,尽管社会差别依然存在,尽管社会的差别又决定着人们对利益追求的侧重有所不同,尽管不同民族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制度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利益追求呈现出差异和多样性,但对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追求却正逐步成为世界上人们的优势利益追求。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和享乐需要,而常常是把发展自己的潜能,以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当作了优势利益追求。当然对不同的人来讲,这样追求的表现是不全相同的。

其次,精神利益的实现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的重点。人类对精神利益的追求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伴而行的,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对诸如荣誉、地位、心理愉悦等精神利益的追求,只不过这种追求在人的整个利益追求中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罢了。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年代,由于人们连起码的生存需要难以满足,安全保障没有,因而那时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是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成员物质生活需要,社会又为其成员提供良好的受教育和参与的机会之后,对社会地位、荣誉等精神利益的追求才逐步成为人类活动的重点。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之讯速,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之丰富,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人的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不可比拟的。人们的基本需要,诸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比较容易得到满足。按照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当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时,对爱和归属的需要就出现了。马斯洛说过,现在这个人会开始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他会为达到这个目的而不遗余力,他会把这个看得高于世界上任何别的东西,他甚至会忘了当初他饥肠辘辘时曾把爱当作不切实际或不重要的东西而嗤之以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就会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

精神利益的实现所以会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的重点,除了人类自身发展的因素之外,还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密切相关。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如果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较高知识修养和处世能力,他是很难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这就促使人们去追求精神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一定社会组织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又总是把某种价值观念或精神境界作为评价社会成员行为好坏的标准,号召人们树立某种观念,抵制某种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使得精神利益的实现成为人类活动的重点四、利益的实现过程与新利益期望

无论什么社会,利益的实现都是一个过程,都是以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成果在一定性质的社会经济形式中满足一定主体的需要的过程。利益实现是人们利益追求的结果,又是新利益期望形成的起点。

从生活的经验或历史记载中,人们大都感觉到,关于自己的或他人的生活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程度,在不同或即使相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别,这种差别也反映出利益实现方式和程度的差别。为何会有如此差别呢?原因在于任何利益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利益不同,利益实现的条件不同,决定了利益实现方式和程度必然不同。

在阶级社会,存在着剥削阶级和劳动者阶级的两大对立的利益。剥削阶级利益的实现,是建立在剥削他人基础上的,而劳动者的利益则是建立在劳动和接受别人剥削前提下的。但不同剥削者的利益实现,不同劳动者的利益实现的条件又有巨大的差别。拿劳动者的利益实现来讲,在前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无论怎样挣扎,只能获得聊以糊口的生活资料,永远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虽然并未解放,但和以前相比,吃穿都可以好一点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同他们相比,处于主人翁的地位,其需要正一天比一天地得到充分满足。

不同社会人们利益的实现存在着巨大在差别,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社会人们的利益实现的条件存在着极大差别。这些差别既有客观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生产关系性质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强加于利益实现程度上的限制,又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程度,劳动者积极性的高低等的影响。无论是一个社会的剥削者,还是其劳动者,他们利益的实现都要受到上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的利益实现条件也会有差别。如同一个阶级社会,剥削者利益的实现,还会受其拥有生产资料的多寡、好坏等的限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在平等地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的同时,每个人利益实现主要决定于他为社会提供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即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以及所在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效益的好坏等所决定。为社会所作贡献大,所在企业管理和效益很佳,个人的利益实现得就好;反之,就差。

利益的实现是相对的,因为需要和满足是相对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一种利益实现了,又会形成新的利益需求,即新利益期望。现在的利益实现了,又会产生新的利益需求,低级的利益实现了,又会产生高级的利益需求。利益需要、利益追求、利益实现是一个在越来越高的起点上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例如,在人的温饱问题尚无解决的情况下,吃饱、穿暖过上温饱生产就成为人们的利益期望。但经过人们的奋斗,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就不会再满足于吃饱穿暖了,就会产生新的利益需求,如达到小康水平;小康生活实现后,又会以中等富裕为目标等。而且眼前利益实现越多,就越会成为强大力量,推动人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利益,新利益期望值就越高。

人们的利益期望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对个人价值和利益的期望。文化层次和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与状况不同的人,其利益期望会有很大差异。当然人们的利益期望可以通过社会文化教育和宣传舆论的充分引导,使其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