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根本关系,当今社会一切矛盾的缘起都因利益关系的失衡而形成。社会之所以不稳定,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触发因素的多种多样,但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则是利益关系失衡所致。
第一,经济利益的失衡是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基础性因素。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利益。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正如恩格斯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尽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新型物质利益关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它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利益的分配和占有,权力向利益的转化等方面操作不当,便会出现利益关系的失衡,当这种失衡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就目前而言,经济利益的失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是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利益不公平。一方面,原材料工业和基础产业,产品价格偏低,投资利润低,而加工工业产品价格偏高,投资利润高,导致了等量资本、等量劳动不能获得等量利润,以致使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近年来,出现的一次又一次经济过热现象,使本来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愈加不平衡。另一方面,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分配不公,还表现在生产性部门和经营性部门之间等量劳动、资本投入与所获收入的差距过大方面。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和国家有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特别是由于价格双轨制的存在,经商可以不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只需增加流通环节便可获得高利润,致使经营和服务性行业的劳动收入大大超过生产部门,导致了经久不衰的全民经商热,造成了生产性投资减少,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其二是地区之间利益的失衡。发展市场经济,需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和社会均等原则,但由于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地理位置、人口素质、经济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等不同,机会实际并不均等,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更使国内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平衡状态加剧,内地与沿海之间,先进地区与边远落后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反差要求政府强有力地调节地区间、群体间的利益。否则就会埋下社会不稳定的种子。其三是城乡之间的利益失衡。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这就使城乡利益结构发生倾斜。如果城乡利益结构长期得不到调整,由此而产生的工农和城乡矛盾即可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其四是所有制成份之间的利益失衡。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状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所有制成份同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在管理体制和承担的社会义务上有巨大的差异,非公有制经济负担轻但收入太高,容易引起人们对公有制经济的不满,造成社会不稳定。其五是脑体之间经济利益失衡。改革开放以来,脑体劳动者收入开始出现“倒挂”现象,近年来“倒挂”的差距并未减少,脑力劳动的高投入并未在利益分配上予以回报。这种经济利益分配的严重错位,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情绪不稳。本来,科学技术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具有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知识分子群体反倒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失去应有的经济地位,势必增大其社会失落感,尤其是思想敏锐、情绪自制力不足的青年知识分子,更容易由怨气转化为过激言行。其六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貌似公平,实际上是一种最普遍的分配不公,在物质财富奇缺的情况下,为了共同生存下去,还能被人们所接受。在通常情况下,平均主义的实施结果,使优秀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进而造成物质产品短缺,物价上涨,加剧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失衡。
第二,政治利益的失衡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利益是整个社会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势必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之匹配,否则连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也无法巩固。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也是一种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再分配,必然伴随领导群体的分化和重组,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些摩擦和碰撞,若不十分谨慎地处理好这些摩擦和碰撞。就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反过来阻滞甚至断送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摩擦和冲突。一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常存在和产生的不协调性,导致了尚未打破的传统政治体制和业已打破的现行经济体制这新旧两种模式之间的冲突。如经济体制改革使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经济成份和利益结构的不同集团或群体,并由此衍生诸多的差异、摩擦和冲突,消除这些矛盾有赖于政治权力来加以正确处理和协调,而现行政治体制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它势必加剧社会的不满。二是人民群众参政扩大的需要和现行政治体制的水平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产生了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政治体制水平提高的程度往往低于人们参政水平提高的程度,使人们的政治参与难以全面实现,造成人们对现行政治体制的不满,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三是领导决策与群众期望反差过大的矛盾。在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困难和挫折,造成决策的失误,而且纠错机制的不完备,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造成社会不稳定。四是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新旧观念的碰撞。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摒弃了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观念,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如果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不能适应新价值观念的标准和规范,如果政府机构不能通过内在机制纠正和消除自身的腐败行为,就会导致群众政治情绪的低落、态度消沉和信任危机,构成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文化观念的碰撞也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不仅涉及政治、经济,而且也冲击文化,造成文化观念的碰撞。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旧文化观念的碰撞。为了深化和加快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需要变革传统的文化观念系统和社会规范系统。但是,人们往往用否定批判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在剔除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同时,把其中的精华也抛弃了,致使经过几十年历史沉淀而确立的优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规范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和地位。旧的不适应现实需要的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规范系统崩溃了,而新的现代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规范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成员陷入了没有明确目标追求和行动准则的困境,此时,文化价值观念处于混乱无序状态,人们的信仰、信念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危机感,加剧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盲目性。二是中外文化观念的碰撞。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扩大,传入了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的外来文化价值观念,使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一些人往往用不加分析不加批判的“拿来主义”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不管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一律全盘引进,由此,造成了中外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使两种文化处于极不协调的对立状态。如果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冲突长期得不到协调统一,与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同步的新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规范系统不能及时建立起来,那么一旦舆论宣传出现错误导向,便会对社会生活整个领域产生影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种思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