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通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及其测度

流通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及其测度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NP在300~1000美元之间,特别是接近1000美元时,需求结构中生活必需品比重下降,而非生活必需品、选择性较强的商品比重上升,因而贸易结构也相应向高级化发展。
流通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及其测度_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二、流通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及其测度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许多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切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产业结构,推进或制约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流通产业结构变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流通产业结构的现状、变动趋势和规律,为科学地制定流通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等提供依据。

流通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的,不同时期经济增长与发展状况会从总体上影响和制约流通业的规模和结构;与此同时,流通业内部不同行业增加值相对比重的变化也影响了流通业结构的变动。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本书将通过分析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投资需求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市场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等8大因素对流通业及其内部不同行业的影响机制,探讨流通业结构变动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水平

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引起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对需求进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劳动力要素的供给表现出来的。随着劳动力技术含量的提高,其所得到的工资必然相应有所提高,而高工资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吸引高技术人才,集中产业优势,生产高附加值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流通服务业所能满足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不同服务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同,这使得不同流通服务部门随着收入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增长速度。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增长速度快,在经济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大。这里用人均GDP来测度居民收入水平。

(二)居民消费水平

消费需求是影响流通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与需求结构的变化,流通产业结构、组织形式、贸易方式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NP在300~1000美元之间,特别是接近1000美元时,需求结构中生活必需品比重下降,而非生活必需品、选择性较强的商品比重上升,因而贸易结构也相应向高级化发展。人均GNP达到2000~3000美元以后,经济处于平缓增长阶段,消费也进入小康水平阶段,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到45%以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方式的变化,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水平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需求结构更趋复杂。这种需求规模、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转变对流通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投资需求水平

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投资需求的变动将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流通流域投资力度的加大,流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使流通企业商品生产能力增强,产品日益丰富,竞争力得到增强,市场化与信息化水平也逐渐提高。当然,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流通产业业态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低效率竞争、流通产业结构失调等问题。这里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重来表示投资需求水平。

(四)城市化水平

流通业尤其是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积聚等基础条件。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必然表现为需要更多的批发零售、餐饮业网点、交通运输等来满足日益扩大的城市市场的生产和消费需求。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除了收入水平较高、具备消费水平较高的服务产品的需求能力外,更关键的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服务产品都必须通过市场或交换来得到满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使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而且,由于城市区位分布的变化,使城市商贸流通渠道、网点相应改变,曾经是商贸落后的地方,随着新兴城镇的建立,不断变得繁荣起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流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从而使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成为衡量该地区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书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代表城市化率。

(五)工业化水平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量的劳动者从生产领域分离出去,从而为流通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深化推动了流通业的发展与变革。国际经验表明,工业高度发展会呈现“服务化”的新趋向,其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流通服务,而不是加工制造。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使得流通渠道发生了本质变化,生产企业的自主销售的不断演进将改变原有的流通渠道结构,对专业流通渠道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工业化不仅意味着非农业产值比重的增加,而且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业劳动人口的比重也必然会不断提高。因此,我们用非农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两者平均值来代表工业化程度。

(六)市场化水平

流通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部门结构细化,使许多原来混生在实物、非实物生产部门中的服务活动独立出来,成为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专门部门。在流通领域,市场化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及产权结构的变化(14)。随着个体、私营、外资商业的发展,公有商业企业的销售额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份额迅速下降,多元经济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格局,促使流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因此,可以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来表示市场化率。

(七)信息化水平

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制造业的信息化必然对处于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两端的流通产业提出同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以网络为特征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使流通组织形式、技术手段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发生创新性的变革,给流通产业带来技术进步。鉴于商品流通的特殊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用电话普及率来度量其信息化水平。

(八)对外开放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流通产业“跨国界、无边界”趋势日益明显。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手段,以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等各种商业业态为网点快速发展起来的国际化大流通,推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流通国际化特征的形成使得世界流通产业形成了“大企业主导的格局”,国际性超大流通企业在世界流通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流通企业集团的进入,对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际化指数就是要衡量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这里用进出口贸易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