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起,国家有计划地对贫困地区进行扶持和开发建设,到1989年,国家和省扶持的贫困县共有699个。“七五”期间,国家每年投放10亿专贴贷扶持贫困县,“八五”时期将进一步增加到15个亿,足见国家对扶贫的重视。如何脱贫致富?对策方案似乎很多,但统而归之可为两类:一类主张把重点放在经济脱贫上,采取多种投入,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者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另一类主张将扶贫与计划生育结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素质脱贫。笔者认为,后者是长远意义上的真正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战略选择和理性思考。
大量事实说明,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除这些地区大多是革命老区、受战争创伤较重,交通闭塞,科学教育事业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人口增长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据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全国有8个省、自治区的总和生育率在3.0以上,较全国平均值2.47高出0.53以上。其中,有7个省、自治区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地区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低,大多数又处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状况,严重地弱化了扶贫效应:发展生产所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急剧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了,很难脱贫致富;即使暂时脱了贫,也会因人口过快增长而重新退到贫困线以下。也就是说,单纯的经济扶贫是从外部注入一种力量,增加多种投入,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增加社会财富和家庭收入,只是“治标”,是一种短期目标;而通过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素质脱贫,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水平,又相对减少负担,减少消费,才是“治本”,是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容易收到效果,但也容易出现反复;长期目标短期内难以见效,但一旦脱贫,就比较稳定。
当前,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已提出,“争取今后十年平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八五”期间又适值我国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时期,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计划生育工作。这样,改革扶贫开发工作、加强扶贫与计划生育深层次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不仅如此,它还应成为“八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深化改革、转轨变型——走控制人口、提高素质、开发致富模式的重要内容。目前扶贫开发政策太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期行为太严重。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基本观点:扶贫是输血,是恢复机体,是打基础,与正常经济运行能力不一样,不能急于追求正常经济活动所有的运行结果。也就是说,扶贫开发具有层次性:第一步是基础环境(人口、教育、科技)的扶贫开发;第二步才是经济运行效益的扶贫开发。只有这样,才有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
下面就扶贫与计划生育深层次结合提出一些粗线条的思考。
其一,实行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倾斜的政策。首先,贫困地区的各级领导和经济开发的主管部门一定要从思想上明确:计划生育是整个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容,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要切实加强对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在制定扶贫政策和采取扶贫措施时,必须把计划生育列为扶贫目标管理责任制,要签订扶贫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状,重视人均指标考核,对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完成得不好的,不能评为扶贫和脱贫致富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组织机构上,必须吸收计划生育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其次,对计划生育工作达到本地区平均水平以上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在扶贫贷款发放、扶贫项目安排、农用物资供应、致富技术培训,劳动力就业、产品销售安排等方面予以优先照顾。对完不成人口计划,计划生育工作长期后进的贫困县、乡、村,要调减扶贫资金,并限期改变面貌。以利益导向为原则,强化贫困地区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和生存、发展的竞争意识。再次,“八五”期间的扶贫工作要通过项目进行。加强对项目的规划、组织和管理,是深化扶贫开发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行与计划生育相结合的扶贫倾斜政策,就要求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重要项目一并纳入项目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
其二,扶持计划生育系列保险的发展,真正控制人口增长。这是上面第一个观点的深入,是扶贫与计划生育新的结合点。计划生育难,难在“养儿防老”的生存需求,难在缺少必要的社会保障系统。依笔者之见,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迈入大跨度新台阶的前提,是计划生育系列保险的全面发展。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包括独生子女和少儿两全保险,独生子女父母和二女结扎户养老保险,节育手术平安保险,基层计划生育干部人身、财产、养老保险等,但主要是独生予女户和二女结扎户的养老保险。有了养老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就减少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阻力,人口增长也就真正地控制住了。因此,在扶贫与计划生育的物资结合上,除了为贫困地区提供宣传品和药具,派出巡回医疗队和手术车,实施有效的计划生育手术,努力为贫困地区计划生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更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贫困地区农户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基金,扶持计划生育系列保险的发展,才能有长期的稳定的经济开发和脱贫致富。
其三,走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素质脱贫致一富模式。据《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课题组研究报告》分析,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特点有:一是低收入地区人口文化程度明显偏低;二是文化程度与收入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三是未来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令人担忧。在抽样调查的2034人中,扣除186名学龄前儿童和学生,农民劳动力中有498人文盲,占全部劳动力数的39.4%,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1478人,占人口的72.7%,平均受教育年限为3.89年。这说明新一代贫困地区农民的主体素质仍处于文盲、半文盲的边缘。如此低下的未来人口素质,如何能真正脱贫致富?如何迎接下个世纪世界科技的巨大变革?若不实行素质脱贫,目前的扶贫也只能是流于表象、的没有生成机体缺少生命力的虚假“繁荣”。因此,要有战略抉择,转换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走素质脱贫道路。实施以素质脱贫为中心的战略,重要的调整就在于从经济扶持转向素质扶持,从改造外部经济条件和生产环境,转向改造内部主观世界和社会环境。要以智力开发为主,提高整体文化结构;以智力投入为主,向贫困地区输入短缺要素;以社会环境为主,建立农村新文化体系。在各种各样的种植业温饱工程、养殖业脱贫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家庭经济开发工程、扶贫企业工程等系列工程推进的同时,配套上马一批教育工程、智力工程、素质改造工程、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工程、社会环境综合治理等系列工程。同时,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社会舆论等的作用来保证人口质量。
(此文发表于《人口研究》杂志,1991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