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非书本家谱。除书本家谱外,尚有一些非书本家谱,尽管数量不多,但其品种不少,且颇有特色,有些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主要有:
1.口传家谱:就是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文字产生以前时代的家族世系。如《山海经》记载的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家族世系,记载了帝俊的家族世系。这些家族世系,首先是通过世代口传心授流传下来,成为口传家谱,然后才被形成文字所记载下来。以上记载的神农氏家谱、帝俊家谱,且是连名家谱。这种连名家谱是将上一代名字的末一个或两个乃至三个音节置于下一代名字之前,如神农氏家族世系“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等,这样连句的形式,便于记忆、背诵与流传。我国原始先民口传家谱的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保留得较为明显。蒙古人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世系事迹、口相传述”的习俗。口传家谱的习惯在有些少数民族中甚至一直流传和遗存到近代和现代。解放后我国民族工作者在进行民族调查时曾经在一些没有本族文字的民族中调查到他们世代流传下来的口传家谱,口传连名家谱,有的老人能背诵四十余代祖先世系名字。流传至今的连名家谱,既有父系口传家谱,也有母系口传家谱。口传家谱已具备“血缘集团”和“世系”两个基本要素,是中国家谱中最原始形态的家谱,也是最古老的家谱。
2.结绳家谱:就是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曾经历过结绳记事的时代,即用绳子打结帮助人们记忆。“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绳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参,亦足以相治也。”人们不但用绳子记事来过日子记账目,而且用绳子打结来记载本家族历代成员的情况,记载本家族的世系,这就是原始的结绳家谱。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人,就有结绳记事的习俗。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纪,他们还用马鬃绳打结来表示一家有几代人。打3个结,表示有三代人;打5个结,表示有五代人。我国东北地区的锡伯族有一条长约二丈的丝绳,就是他们的结绳家谱。丝绳上挂几块背式骨,表明本族已经历了多少代,有几个小弓箭,知道本家族有多少男子,有几条红布条,知道本家族有多少女子。他们对这种表示家族世代的结绳非常崇敬,一般都把它挂在房子的木梁正中。这种打结表示家族世代信息的鬃绳和丝绳,就是他们的家谱。结绳家谱与口传家谱一样,已含有“血缘集团”和“世系”两个要素,也是中国最原始形态的家谱。与口传家谱不同的是,结绳家谱是中国最原始的实物家谱。
3.甲骨家谱:锲刻在龟甲、兽骨上揭示家族世系的家谱。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靠口传心授、结绳记事的办法来记忆自己家族的血缘关系,时间一长,难免有错。到文字产生后,人们开始以文字刻在甲骨上来记事。其记载家族世系名字的甲骨,即锲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家谱,就是甲骨家谱。据有关学者研究,至少有三块甲骨片可以确认为最古老的家谱。其中有一块今藏于大英博物馆,记录了武丁时期儿氏家族11代14个人的名字,是一记载显贵家族世系极为完整的甲骨家谱。甲骨家谱是最原始、最古老的用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
4.青铜家谱:铸刻在青铜器上揭示家族世系的家谱。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因为加进了一定比例的锡,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青铜家谱又称金文家谱。在现存的商朝的青铜器中,共有四件是属于专门记载家族世系人名的家谱。这几件青铜家谱,系家族供奉于祖庙、用来祭祀祖先、记录世系的青铜器物,其铸器的目的是使子孙不忘祖先,按时追祭,使祖先世系得以随器永存。青铜家谱与甲骨家谱一样,用文字记载了一个家族的世系人名,成为我国历史上用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实物家谱。
5.碑谱:刻在石碑上的家谱。之所以将家谱刻在石碑上,目的很清楚,“刻谱以石,以垂永久”。汉代,这种家谱很盛行。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的“三老碑”和汉桓帝延熹三年(160)的“孙叔敖碑”,为汉代著名碑谱。碑谱较甲骨、青铜家谱要成熟得多,记载内容丰富,上述二碑除记载家族成员世系、名字、忌日外,还包括祖先功德以及立碑的目的等内容。其姓名辈分排列,上下为父子关系,左右为夫妻兄弟姐妹关系,这种世系表明后世家谱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由于碑谱保留时间长久,因此当纸质家谱诞生后,仍有一些家族在编修纸质家谱的同时,“刻谱于石”。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在主修《苏氏族谱》的同时,即在其高祖墓茔之西南立亭刻《苏氏族谱》于石。刻谱于石,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六寨乡壕村发现民国时期所刻《莫姓哨目族谱》,记载了莫姓家族源流、世系沿革、字辈排行,全文412字,较之以前碑谱,内容更丰富、全面。碑谱盛行汉代,延续到民国时期,表明碑谱历史长达二千年。
6.塔谱:顾名思义,指的是刻在宝塔上的家谱。塔谱一般是刻在宝塔的石头塔体上,因此,塔谱某种意义上是碑谱的延伸。是佛谱共存。家谱刻在佛塔上,在尊神拜佛的同时,把自己的祖先也一并纳入敬奉之列,敬佛与敬祖融为一体,这一修谱宗旨是宋元谱“尊祖、敬宗、收族”,明谱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宗旨的发展与补充,意义尤为独特深远。
7.布谱:就是书写在布上的家谱。
这是一种只有简单的世系图表的家谱。当时有的家族,没有力量编撰完整的家谱,就用一块土白布,逐世写出历代男性先祖名字,以此作为家谱。这种家谱平时收藏起来,逢年过节,就拿出来挂在中堂,进行礼拜;年节过后,又收藏起来。
8.神轴图谱:即将家族世系图像书写在长卷上的家谱,这种家谱如同裱糊的字画一样,平时可以卷成一卷轴,因上面记载的是祖先的名讳和图像,因此称之为神轴,故此类家谱称之为神轴图谱。神轴图谱与布谱有共同之处,上面主要记载历代先祖世系名讳,间有图像,平时卷起来收藏好,逢年过节,则打开挂起来,顶礼膜拜。不同的是,布谱是将世系书写在布上,神轴图谱则书画在纸上。
9.谱单:即将世系表书写在纸上的家谱。谱单与布谱类似,布谱是将世系表写在布上,谱单则将世系表书写在纸上。谱单的历史非常久远,我国新疆吐鲁番阿斯那隋唐墓中出土两件家谱残页,一为魏晋南北朝的《某氏残族谱》,一为汉至十六国之间的《某氏残谱》,均为将世系书写在纸上的谱单。后来诞生书本家谱,但有些家族一时没有力量编修完整的书本家谱,于是就将家族历代祖先名字书写在纸上,以此作为家谱,平时收藏起来,逢时过节可取出进行礼拜,乃至进行续修,续修时将最近的家族成员名字补上去。
10.无字家谱:即没有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这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家谱。在湖北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的小茅坡营村、苗寨村和湖南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夯寨村等苗族居住地区,就保留有“无字家谱”。这里的苗族保留着这样的文化习俗:将一块无字的精制青布或黑布密封在一个小竹筒内,苗族称“表”,每逢人口出生或死亡,都要举行隆重的入“表”、出“表”仪式。婴儿出生后,拿出“表”顺转两次,谓之入“表”;族内人死后,再拿出“表”反转两次,谓之出“表”。“表”是苗族族内的一件最高信物,其入“表”、出“表”仪式显示:苗族既要保持家族的血缘关系,但又不愿留下任何文字依据。在族内,每一个人都时刻牢记自己的族源,自己已入了“表”(或谱);但在族外,对外人来说却一无所知,这件被苗族称为“表”的信物起到了家谱的作用,这块被称为“表”的精制布,实际上就是一件“无字家谱”。苗族传统文化习俗上保留“无字家谱”,与苗族的悲壮历史有着密切关系。苗族既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又是一个多灾多难和不断迁徙的民族。历史上,历代王朝都不断地残酷镇压和围剿苗族,在不断的战争和颠沛流离中,用文字详细记叙族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苗族为了保存自己民族,被迫采用“无字家谱”的形式,将世代传承的家谱变成内在的坚定信仰,仅仅举行入“表”、出“表”的简单仪式,达到了编修家谱传承家族世系的功能,既使得民族的血缘不致中断和混乱,又掩盖了自身的本来面目,对外起到了保密作用。苗族这种隐姓埋名以求民族自保的“无字家谱”,是苗族悲壮历史的生动反映,同时为中国家谱园地增添了颇有特色的新品种。
11.光盘、胶卷家谱: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家谱内容刻录成光盘、缩微到胶卷上的家谱。这种类型的家谱实际上是书本家谱的延伸,但就其载体类型,则难以归入书本家谱的范畴。将书本家谱刻录成光盘、缩微到胶卷上,体积较书本家谱大为缩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首先是有利于保管和收藏。光盘、胶卷家谱由于体积较小,因此保管、收藏不占地方,十分方便。由于体积小,因此这类家谱也非常方便携带与邮寄;其次,将书本家谱刻录成光盘、缩微成胶卷,有利于保护古籍。目前存世的书本家谱,主要是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印刷的古籍,约百分之六十至七十是孤本,特别是明代和清代乾隆以前印刷的古籍,皆属珍贵文物。收藏在公藏单位的这些古籍家谱,如大量、反复地提供给读者阅览,甚至复印,势必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如将古籍书本家谱刻录成光盘、缩微成胶卷,向读者提供阅览,就大大有利于珍贵的书本家谱文献的保护,延长其寿命;三是有利于读者阅览,乃至网上查阅。读者从阅读器上阅览光盘、缩微家谱,非常方便,如要复制,也非常方便。如果光盘、缩微家谱上网,则远在千里之外的读者也可以上网查阅,这是书本家谱远远不能做到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光盘、缩微家谱寿命较短,据说不超过百年。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缺陷是能很快克服的。
综上所述,中国书本家谱数量众多,非书本家谱类别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