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旨在对1998~2006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主要步骤如下:(1)选择R&D投入产出分析的指标,并对指标进行说明;(2)对本章研究所用的数据进行说明;(3)选择R&D投入产出分析所用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4)对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一、指标选择
(一)R&D投入指标
创新投入一般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两大类指标,国外一般采用R&D费用与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两项指标,因此,本研究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指标——创新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12】,对我国R&D活动的投入产出进行计量研究。
(二)R&D产出指标
1.专利授权数
国际上通常采用专利申请数作为R&D创新产出的指标。【13】利用专利授权数来分析R&D活动的投入产出是目前国内比较主流的做法。事实上,专利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有的专利能创造数千万甚至更多的价值,而有的专利却毫无经济价值,因此,利用专利授权量来研究R&D活动存在一定的缺陷。
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R&D活动是技术进步最直接的推动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R&D活动存在高度相关的关系,能反映R&D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问题。因此,本书在利用专利来分析我国R&D投入产出的基础上,还利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这一指标来分析R&D效率。
二、数据说明
由于港、澳、台地区的R&D数据未纳入官方统计范围,西藏自治区R&D活动数据的缺乏,本书采用的是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及直辖市(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R&D活动的数据。
为了进行时间序列和不同地区截面的比较,本书的实证研究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将R&D经费投入以1998年为基期进行平减。
R&D人员投入用“全时当量”来表示,所谓全时当量,是指R&D全时人员加非全时人员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例如,2个全时人员和3个非全时人员(工作时间分别为20%、30%、70%),则全时当量为:2+0.2+0.3十0.7=3.2人/年。数据来源于1999~2007年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如表6—2至表6—5所示。
表6—2 1998~2006年我国30个省份R&D人员全时当量 单位:人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2007年,国家统计局。
表6—3 1998~2006年我国30个省份R&D经费投入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2007年,国家统计局。
表6—4 1998~2006年我国30个省份专利授权数 单位:件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2007年,国家统计局。
表6—5 1998~2006年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9~200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