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农民说话 说农民话——评《小孟<说话>:来自草根的声音》
《农家书屋》记者 尹凝瑶
这是一本有别于之前诸多图书的一本书,它不仅是写给农民看,或仅仅写“三农”相关,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写的一本书。创刊50年,上线12载,作为一个地方面向农民的报纸和网站,这一数据都是极其令人自豪的,尤其在新媒体当道的当下,还能保有极大的凝聚力和活跃度,是如此难得。
这是一本集锦,汇集着农民的智慧。2012年底《河北农民报》新开辟了报网互动专版《说话》,其火暴程度让许多不了解农民报的人始料未及,但更多忠实读者却认为这很正常。因为这里是“农民的话吧”,报友张占星说,“该版让我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逐渐变成学知识、懂法律、会科技、能致富的新型农民,有话敢说话,有话好好说,有理能摆到桌面上。而且,说的都是真话、心里话和大实话。最让人欣慰的是,当你说话时,有很多人在倾听,还有网友加以点评、讨论,驳斥不正确的,对正能量进行鼓与呼。”
这是一本素材库,精挑细选的17个话题,让人耳目一新。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思考如何为读者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而这本书恰恰是老百姓最真实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
话题不论是严肃的,农村养老、新农合、村官、土地流转……还是轻松的,婚外情、人情账、临时工……都是真实关注的,当中总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在“假如我当村长”一期中,唐山市东宋庄的徐贵吉,另辟蹊径地提出提高村民思想认识水平的办法。以鲁迅弃医从文引出,他要先当村长,再宣布辞职。“唯有如此,才能让群众震撼。”并且讲明辞职理由:“村长‘前腐后继’,是没有有效监督的必然结果,我不能相信自己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可以抵制诱惑,辞职就成了必然选择。此举尽管有人认为匪夷所思,而我却觉得这是另一种奉献。”
作为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中国广大东、中部农村农民告别了贫穷、落后、愚昧,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民。开加工厂、搞特种种养殖,住楼房、坐轿车,观念新潮、生活现代成为新时代农民的写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农民,在精神领域开始有了新的追求,希望被赏识、被认可、被关注的地方,不再是其财富的变化,而是他们富有才情的一面。
唐山市滦南县网友冯立城,就写下——网不在大,新颖则名。文不在长,真切则灵。农民互联,新鲜天地。编排有创意,农博更引人。内容很丰富,文章受欢迎。可以增知识,长经验。激扬人生智慧,交流生活感悟。日日有新意,篇篇精心写。众人曰:良师益友!
现在对于《河北农民报》来讲,他们已经不缺乏报料的新闻线人,这得益于其极富创造力的“报网互动”。常年关注“三农”的媒体人田潇曾指出,“‘三农’报媒虽然不能与互联网‘抢’时间,但可以‘抢’话题,争权威性、深刻性,可以供读者‘细嚼慢咽’,这是互联网所欠缺的。况且在农村,能上互联网的人毕竟是少数,只要“三农”报媒主动出击,还是有一定市场潜力可挖的。”
河北农民报社原总编辑陈兴旺(现任《燕赵都市报》社长),总结了他们成功的办法,坚持“屁股坐在农民的板凳上”的办报原则,真正做到“听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为农民说话”;常年举办“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编辑记者联系村”活动;定期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副总编辑米焕蕊曾欣慰地说,“每年通过报社记者采访和信访督办解决的民生问题不计其数,一些稿件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还曾有一篇舆论监督稿件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编读关系,而是朋友关系、亲戚关系,其影响力也已不单产生自文字报道,还源自读者熟知可亲的具体编辑、记者等个体人的言行。报友俱乐部又把这种关系和影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原载《农家书屋》2014年10月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