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朝鲜族的民俗

朝鲜族的民俗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鲜族婚礼婚嫁是朝鲜族家庭礼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朝鲜族土葬祭礼是在葬礼以后举行的仪式,意在安慰死者灵魂。这些都是朝鲜民族特有的传统祭礼。
朝鲜族的民俗_吉林省民俗节庆

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的一般特点。很多习俗是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接受,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民俗是一成不变的,相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民俗也会不断有所变化,有的遭淘汰,有的被更新,总的趋势是积极因素占优势地位,落后的陈规陋习不断被淘汰。如汉代以前的禊祓习俗,魏晋以后变成了郊游活动。简言之,民俗文化传承中有变异,变异中有发展,传承与变异相统一是节庆的显著特点。

一、婚俗

婚礼礼仪:朝鲜族的婚礼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段是在新娘家举行,第二段是在新郎家举行。分别称之为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新娘婚礼的当天晚上,近亲和邻里要为新娘新郎开庆祝晚会,婚礼达到高潮,大家尽情的唱歌跳舞,一直闹到深夜才结束。

朝鲜族婚礼

婚嫁是朝鲜族家庭礼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婚俗复杂,礼仪繁多,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以简化,但其内容和程序并无太大的变化,有纳彩、纳币、迎亲三个程序。纳彩,就是订婚。纳币,是指新郎家向新娘家送彩礼,随后就是迎亲,也就是举行婚礼了。新婚的礼仪,有“奠雁礼”、“交拜礼”、“席宴礼”。新郎去迎亲前,要向父母长辈辞行。新娘家为新郎准备了丰盛的喜筵,新郎坐到案前,要先喝三杯酒,喜案上最为醒目的是煮熟了的整鸡,鸡嘴上衔着通红的辣椒,民间传说,红为阳,可驱邪避鬼,让鸡衔着辣椒的风俗缘与此,也隐喻着早生贵子之意,碗里有埋上鸡蛋,饭中蛋寄托着祝愿生儿育女,生活美满之意,一般埋三只蛋,新郎吃掉一半,另一半留给新娘吃,新郎新娘互抵达礼品后要行“交拜礼”。新郎在接新娘前,要和新娘一起向岳父母和长辈一一辞行。新娘要带上嫁妆和礼品过去,新郎骑马,新娘坐轿,如今新郎新娘都乘小轿车。

新娘在新郎家要受到隆重的欢迎和接待,新娘也要接受喜筵,她也象新郎一样从满桌丰盛佳肴中拨出一部分送回娘家,意在炫耀自己在婆家受到的隆重接待,上宾们回家前要到洞房去,叮嘱新娘上敬公婆,下爱弟妹,夫妻和美,好好的过日子,晚上要举行热闹的家庭娱乐会。结婚第二天,新娘要为全家烧早饭,露一露手艺,早饭后要举行“姑舅礼”,新娘把预先准备好的礼物(亦称礼缎)拿出来,一一赠给公公婆婆和小叔子、小姑子及近亲们,最后把礼物给新郎,然后两人互相对拜。第三天,新娘伴着新郎,带上丰美的食品,双双回娘家,叫做“回门”。

二、丧葬、祭祀

1.丧礼与祭礼

朝鲜族崇拜祖先,崇尚孝道,将孝道视为万行之首,因此,早年间的丧礼和祭礼比其他礼仪更显隆重,更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祖先的崇拜。

丧礼指丧事开始到丧祭仪式结束的全部礼仪,包括送终、招魂、入殓、入棺、吊丧、守灵、出殡、下棺、封墓、立碑等复杂程序。

送终,是指亡人临终时有家人在旁守护。朝鲜族信奉亡人死在家中为好,往往把垂危者从医院接回家,使他临终时感到安慰。宣告病人死亡后,由家中男性成员拿着死者的外衣爬上顶层,大声呼唤祈求死者的灵魂返回躯体,即“招魂”。入殓时,用加香料的清水为死者洗身后,为其穿上麻布寿衣,梳理头发,修剪指甲,往口中放入三勺米和三枚铜币。之后,把尸体用麻布裹好,放入用六块木板制成的棺材,在大声号哭声中盖上天板,放在室内。接着丧主家发出讣告,接待上门吊唁的亲戚朋友。守灵三天、五天、七天或九天之后,把灵柩送往墓地。举着丧幡和焚香的人走在送殡行列的最前面,旁边还有一位护丧人,一边摇铃一边唱着挽歌,挽歌低沉而又哀伤。后面是饰有条幅和纸花的灵柩,由亲戚或参加“相互楔”的人扛在肩上。走在灵柩后面的依次是长子、其他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把灵柩送到墓地之后,全体举哀跪拜行礼,把灵柩徐徐放入墓穴,四周填满泥土高出地面。封墓之后,通常在墓前立石碑和牌位。朝鲜族最早是以土葬为主,棺材多是木制或陶制的,还有一种特殊的支石墓。除了土葬之外,也有水葬或草葬的,但极为少见,自佛教传入以后,土葬与火葬并行。

朝鲜族土葬

祭礼是在葬礼以后举行的仪式,意在安慰死者灵魂。葬礼那天举行初虞祭,以后逢柔日和刚日依次进行再虞祭、三虞祭,第49天按佛教仪式举行七七斋,第一个周年时行小详、小忌,第二年行大详、大忌,从第三年开始每年在死者的亡日午夜12时行祭礼。此外,还有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的时祭,主要祭祀祖上五代。这些都是朝鲜民族特有的传统祭礼。

2.山泉祭

起源:泉水祭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崇祀活动为载体,蕴含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涵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它是20世纪初分别由权大明和徐成甲组织敦化市雁鸣湖镇大沟村和小沟屯的17户农户发起的。该村规模最大时为19世纪60年代,当时有近200户人家,如今村里的住户大沟村有60余户、小沟屯有50余户。

大沟村和小沟屯均有两个泉眼,供全村人共同使用。由于这两个村落处于丘陵地带,周期性的干旱时常引起水的不足,加上泉边经常有两只老虎前来饮水,因此村里的人们珍视它又敬畏它,称之为老虎泉。人们为了祈求神灵并借助神灵的力量让深山幽谷中流淌出来的神圣的泉水源源不断,造福村落,并为村落带来平安和吉祥,村民们便开始在泉眼旁举行村落祭祀活动。村民们将这种村落祭祀称为“山泉祭祀”或“老虎泉祭祀”。举行祭祀活动的日期,大沟村为每年的农历6月13日,小沟屯为每年农历7月13日。

到了每年的这一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距村子东北1华里处的卧虎山半山腰间的两眼泉水旁举行泉水祭活动,并在这里聚餐、载歌载舞祈求村落平安、丰收。

祭祀活动:传统的“泉水祭”是一种村落祭祀方式,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1)祈愿仪式

到了每年的农历6月13日和7月13日,全村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前去赴会。头顶、肩抗一年来准备好的祭祀物品和聚餐物品(锅、碗、瓢、木盆、猪头、猪爪、猪尾、鸡、鱼、肉、香烟、糖果、米酒、豆腐、蔬菜、烧柴等),聚集在距村子东北1华里处的卧虎山半腰,进行泉水祭活动。

这一天,天一亮村民们便开始清理井泉周边的环境,割除杂草,清理井泉里的沉积物,并搭好两个大锅灶,一灶二锅,做祭祀前的准备工作,等待着吉时的到来。在清理泉水井时,还要唱《引泉歌》,祖辈称之为引泉。男人们把装满水的桶用长绳系上,外边的人开始用力往上拉绳,通常被称作“拉水”比赛。拉水时,由主持人领唱《引泉歌》:第一段,使劲拉呀,出圣水呀,拉神水呀,拉吉祥的水呀,拉太平的水呀,拉丰收的水呀,拉甘甜的水呀——第二段,引来天河水呀,连上那西天水呀,祈求万能的山神和水神啊!快给我们涌出清澈的泉水,啊嘿哟,邀来长白舞龙神,啊嘿哟。

拉水比赛过程十分热闹,歌声和叫喊声响彻山谷。拉水结束后,男人们开始把里面的水泼撒到地面上,一直稀稀拉拉从“圣泉”处向村子里走去。这时,主持人就高声喊着“连——水——喽,连——水——喽”。这一过程预示着水脉的延续并以此祈愿泉水能够源远流长。

祭台由村里德高望重“山泉祭祀”传人摆放祭祀物品。祭祀的主要供品有无杂毛的黑色公猪一头和大红公鸡一只(每年的年初,买一头仔猪和大红公鸡一只,指定两家农户分别喂养一年,过去要求是整猪,现已演变为一个猪头和四个猪蹄、一个猪尾)、白米糕、煎豆腐、山菜及糖果等。

主持人用细绳划出一个范围,然后走到祭台前,按照中国朝鲜族的传统习俗,迎请神灵和参拜神灵。

(2)宣读祭祀文

主持人跪立于祭台前,口念祭文,其主要内容是感谢神灵在过去一年里所赐予的福祉和恩惠,并祈求神灵在新的一年保佑村落和村民吉祥平安,农业丰收,禽畜兴旺。

宣布泉水祭开始后,主持人宣读祭辞(最早用古汉语)。祭辞的内容大体上是:祈愿水神、山神把古老传说中的银河水引来,把长白山天池的圣水拉来,将附近山上最清澈的泉水献给众百姓。还要向神灵禀告村中住户的名单,祈求生育顺利、食物丰饶、家族兴旺。宣读完毕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分别往瓶子里和大陶罐里盛满泉水。主持人代表村民跪拜三次,其他参加者鞠躬,以示送走神灵。

(3)庆祝活动

泉水节的午餐非常讲究。主灶的妇女必须是传承人家的媳妇或女儿,所需的鱼、鸡、肉、豆腐、大米、米酒等,是提前指定农家自己生产的。使用的锅、碗、瓢(葫芦瓢)、盆(木盆)都是专用炊具。

全村人在泉水边铺上铺垫,围起来就地盘膝而坐,年长者居首。远方的客人也围坐在一起。主持人敬第一杯酒,敬年长者和客人。大家吃的主要是用山泉水现场烧制的米饭、鸡、鱼、蔬菜等,在喝酒的过程中,村民们还要跳上欢快的舞蹈,唱上《祝酒歌》。《祝酒歌》的歌词内容是:圣山水吆,泉水清!山泉水吆,河水清!敬山神吆,心要诚!保佑我们吆,泉水神!山青青吆,村安宁!保佑我们吆,禽畜兴!保佑我们吆,五谷丰登人康生……

“泉水祭”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各家主妇们都要早早地起来把山泉水担回家中,恭敬地放在家里,留给未能参加祭祀活动的亲朋好友饮用,让它们也沾点“泉水祭”的“福气”。

泉水祭是生活在长白山区的朝鲜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习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在民间传承至今,是非常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三、朝鲜族歌舞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的歌舞汇聚着千百年来朝鲜族先民对生活的热爱。

1.象帽舞

起源:象帽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历史悠久。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族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无论怎样,象帽舞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据史料记载,每年十月秋收后,古朝鲜都隆重地举行“祭天”仪式,人们“尽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这种舞蹈后一般统称“农乐舞”,而象帽舞是其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

朝鲜族象帽舞

表演形式: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表演时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锁呐等乐器伴奏。象帽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以象帽舞为代表的农乐舞已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分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一项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舞蹈项目,象帽舞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金明春先生。

2.手鼓舞

手鼓是朝鲜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朝鲜族击膜鸣乐器,这件乐器在4世纪至6世纪间已出现并流传,清代列入回部乐,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最为盛行,是农乐舞当中重要的演出乐器。

朝鲜族手鼓舞

手鼓舞是朝鲜族舞蹈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舞者左手拿手鼓,右手击鼓面,边击边舞,表现舞者的愉快、欢乐的心情。手鼓的鼓身为圆形,鼓框木制,有的用多层板条烘烤弯曲定型而成。手鼓大小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人用形,另一种是小孩子用形,大人用形的手鼓的鼓口直径19.5厘米、鼓边高3.5厘米-4厘米,孩子用形的手鼓的股口直径是10厘米-15厘米,鼓边高2厘米-3厘米,两面均蒙以牛皮或羊皮。框边四周有八个小铁片。演奏时,左手拿手鼓,右手击鼓面。击鼓时“冬”声,用于重拍;击鼓边时发“达”声,用于轻拍。或摇动鼓时,振动铁环发“沙沙”之声。手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带鼓棒,另一种带铁片。带鼓棒的手鼓的两鼓面之间鲡绕着坚韧的丝线,坚固耐用,用右手持20厘米长的细长孤棒。带铁片的手鼓,两层顾眄之间有8个小铁片,这些铁片2个一组,按十字形固定在4个点上,这种鼓声声音响亮、外形精美。手鼓舞是朝鲜族舞蹈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形成手鼓舞基本拍子的手鼓的击打,是由跟各种舞蹈节拍融合在一块儿的巧妙的摆弄和击打动作组成。舞者表演时,常边击边舞,鼓击部位、节奏部位,舞蹈动作难度大,并多有朝鲜族大锣、大金、小金、杖鼓和镲配合伴奏。这种乐器在朝鲜族民间器乐合奏及伴奏中占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歌舞中,是重要的伴奏乐器。

3.刀舞

起源:朝鲜族刀舞是一种由剑舞演化而来的舞蹈,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刀舞”源自古代,据说汉代有位名叫黄昌郎的壮士,7岁的时候就能挥舞长剑表演,气势如虹。他一人来到百济市舞剑,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深深为他的剑术所吸引。百济王听说以后,召黄昌郎入宫表演。黄昌郎借舞剑之机,刺杀百济王,结果最终被人杀害。当地人为了缅怀黄昌郎的义举,面带假面具,手持折半的刀,照他从前表演的舞姿跳舞,刀舞由此而来。后来“刀舞”传入宫中,宫廷贵族为防止出现类似行刺事件,便将刀片与刀连接处截断,中间用铁环相连,成为专用道具,并改为由艺妓表演。

朝鲜族刀舞

表演形式:“刀舞”以雄壮,勇猛,跃动性强的舞姿贯穿舞蹈的全过程,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勇敢、大胆、智慧、乐观的民族气概。舞蹈姿式刚柔相济,激舒并存,急缓相容,像疾风般的向前冲,左右猛刺,强屈身,轻快猛移等动作,“喀嚓”、“喀嚓”的挥刀声以及浪漫的舞姿,给人以强烈的号召感,体现了朝鲜族舞蹈的高超技艺。明显突出了舞蹈的民族特色。“刀舞”的表演,不受时间、场地的局限,亦无固定的程式。舞蹈主要是舞刀,柔韧舞时刀片飞舞,银光闪烁,绕刀时所发出的声响铿锵有力。朝鲜族刀舞的基本动作有“绕刀”、“夹刀”以及“交叉击刀”、“交替抽刀”、“刀柄击地”、“合臂绕刀”等。表演者通常为女子,刚劲明快的舞刀动作与朝鲜族女子舞蹈传统的柔韧动律有机的交融,别具风采。

4.假面舞

“假面舞”是朝鲜族戴假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其表演综合了唱诵、对话、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具有戏剧性。朝鲜族“假面舞”多用于表现讽刺性内容,情节活泼、幽默。表演分7幕12场,每一幕有独立的内容。现在表演一般取其中部分情节和动作,在节日及其他娱乐的场合表演。舞蹈节奏为“打令”和“古哥里”。伴奏乐器有箫、笛、鼓、长鼓、三弦琴等。“假面舞”蹈典型的动作为甩袖,鹤步,抽甩手,扔手等动作。

朝鲜族假面舞

朝鲜族舞蹈“假面舞”中的节奏丰富多彩。其中的“古格里”节奏,旋律优美悦耳,抒情流畅,与舞者的呼吸起伏融为一体;“雍布儿”节奏深沉,耐心,速度较慢,常用于控制能力较强的鹤步;“赛尔泼里”节奏,连贯优美、含蓄,是“古格里”节奏的变形节奏。

朝鲜族舞蹈“假面舞”优美典雅、刚柔相兼,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动如仙鹤展翅,静如柳丝拂水;或抒情潇洒,或热情奔放,或刚劲跌宕,活泼潇洒,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充分表现了朝鲜族柔中带刚,文而不弱,雅而不俗,明朗激昂、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5.奚琴艺术

奚琴是朝鲜族喜爱的一种弓弦乐器,其形制与板胡相似。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起源:奚琴又称胡琴、乡胡、稽(同奚)琴,亦称奚胡、乡胡,奚琴之称。始于唐代末年。据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所考,奚琴是唐代末年我国北方民族西奚所用的一种乐器。它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的,它当时不用弓,而是用竹片擦琴。陈旸于公元1099年所著的《乐书》(卷一二八)中载有:“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据书中所示,两弦轴的装置方向与今日二胡相反,不用千斤。其演奏方法与轧筝相似,完全是受到唐初汉族轧筝的影响所致,不同之处是奚琴只有两条琴弦,轧时竹片不在弦的上(外)面而处于两弦之间。奚琴在宋时大大发展,加入了宫廷乐队,当时宫中避忌胡名,改奚琴为稽琴,演奏人数多达11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年-1095年),在《梦溪笔谈》中特别赞赏宫廷乐工徐衍演奏独弦稽琴。表明早在900多年前,胡琴的前身稽琴,就在宫廷宴会上用于独奏,并有较复杂的换把、移指等相当高的演奏技巧了。

20世纪初,奚琴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奚琴在民族音乐工作者们的努力挖掘下,恢复了其原貌。奚琴经过多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已在中国朝鲜族民族艺术的沃土中扎根、开花、结果。

表演方法: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弯曲处按弦,右手用五指握弓或拇指、食指、中指握弓、在两弦间拉奏。奚琴一般采用五度音程关系定弦,常定弦为a、e或c、g,音域a—a1或c—c2,有两个八度。左手按弦为满手握弦,俗称勾弦或抓弦,少换把位,有颤音、打音、滑音等演奏技巧。如今,演奏方法也有了改进,由“抓弦奏法”改为“手指按弦法”,同时汲取了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其演奏效果更佳。

奚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6.民歌

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朝鲜族民间歌舞盛行,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在鼓声中翩翩歌舞的习惯,民歌也因此而具有强烈的律动感,富有舞蹈性。民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劳动民歌、情歌、杂歌、俗歌。劳动民歌包括在野外劳动和在家庭劳动中唱的民歌,如《农夫谣》、《织布谣》等。杂歌是反映城镇人民生活和心态的抒情性民歌、讽刺歌、游戏歌等。俗歌即风俗民歌、多在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时集体歌唱。例:《桔梗谣》、《阿里郎》。

四、千人针礼

“千人针”指的是经多人之手缝制的一条有文图的布带。当青年应征入伍时,斜披在肩上作为克敌制胜的象征。这一习俗是与一个古老传说有关。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富庶的村落里,人们都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有一天来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妖魔,残害村民。村中的壮士与它交手,都因为力量不足,被它吃掉了。有一青年立志要除掉这妖魔,到处寻求方法。终于访求到一智者,告诉他,要打败这妖魔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行。要想有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得用一条布带,让年轻的媳妇或亲人缝上一针,就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缝在带子上了。有1000个媳妇(自然不能用寡妇)来缝制,这一条带子就有了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便可打败妖魔。青年人按照智者的话办了,做成了“千人针”,披在身上去和妖魔决战,真的打败了妖魔。于是“千人针”便成了胜利保障的象征,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谁家有应征入伍者,家人就手捧布带求人缝这千人针,以图吉利。这种民间习俗近代在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又有所发展。上世纪30年代,日寇侵略中国东北时,住在延边的许多朝鲜族爱国妇女,不论有无家人入伍,她们都手捧布带,在车站、码头甚至走街串巷互相缝制“千人针”。缝制时还说一些对日寇诅咒和对抗日战士祝福的话。

五、忌绳

忌绳是出生仪礼中的第一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旦婴儿降生坠地后,这户人家就会在自家的屋檐下挂上一条草绳,即“忌绳”,以此告知众人婴儿的出世外人禁止出人。假如生的是男孩,就把辣椒或木炭插放入绳内;假如生的是女孩,则插上松叶和松枝条。假如家中出生的不是第一胎,那么“忌绳”上的标志就不那么严格了。也有的家庭生了女孩儿也插上红辣椒,用以表达想生男孩的心愿。“忌绳”一般要悬挂21天,用以表示让产妇及婴儿度过20天宁静祥和的日子,免遭来自外界的意外刺激,恢复元气,同时为幼小的生命创造一种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这种礼仪表达了母亲及家人对婴儿的爱护与关怀。

婴儿出生后100天要举办一次小宴礼,即给孩子过“百日”。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同祝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给孩子拍照留念。

六、日常禁忌

日常生活的禁忌:在传统民俗的影响下,朝鲜族也有较多的禁忌。禁忌作为人们的一种心理行为,是消极防范性的信仰行为和手段,在时间、地点、方位、言语等方面采取某些禁止行为,以避免灾难、凶事。禁忌习俗一般通过口头和行为示范,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之久,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已逐渐淡化,有些仍被普遍重视。

因为朝鲜语中“四”与“死”同音,传统认为“四”是不吉利的,由此朝鲜半岛的公寓和旅馆不编四号楼、四层楼、四号房,军队没有第四师,宴会厅里没有四号桌,敬酒不能连敬四人或四杯,为人点烟不能连点四人。对相似的“私”、“师”、“事”等字样一般都不使用。

逢年过节相互见面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生气、吵架。农历正月头三天不能倒垃圾、扫地,更不能杀鸡宰猪。寒食节忌生火。阴历正月十五日俗称鬼日,传说是夜恶鬼游逛寻找合脚的鞋,谁的鞋被穿走就会死掉,因此当晚睡觉前,人们都要将鞋藏起来,以免遭殃。在婚姻方面忌生肖相克、四柱八字不合;婚期忌单日,出殡忌双日。

七、服饰

朝鲜族服装从大的类别来划分,分为男装、女装和童装三个类别。男性的基本服装以上衣和裤子为主体,此外还加穿周衣等袍类,还有各种冠帽,以此构成整套的衣着,很是讲究。上衣,由袄和坎肩组成。袄以白色居多,宽松且短,对襟,有敞开的领子,领上敷有宽约2厘米的白领衬,以便随时拆洗。袄的右襟在里,左襟在外,通常要用两个长飘带在右前胸系上半蝴蝶结形的活扣。坎肩用来套在袄外,其颜色和花纹相当丰富。

男裤,最鲜明的特点是裤腰和裤腿肥,裤裆大。裤腰由左向右掩,再系以裤带;裤脚由里向外绾,再系以腿带;为了方便起见,走远路或劳动时还要在膝部以下绑上护腿。

从袍子的种类看,传统的长袍类服装主要有道袍、周衣、深衣、大莎衣、鹤莎衣等等。道袍,有两扇前襟、两扇后襟,各自都敞开着,一直垂到脚面上,看起来与僧服很相似,这是古时候上层人物们穿用的长袍。到了后来,道袍被改为只有前襟敞开,穿着时须用两条衣带系于胸前,由此演变成如今民间常穿的那种外袍。周衣,是一种长外衣,特点是袖较宽,前开襟,配用两条衣带系住左右两襟。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周衣分有单、夹、棉三种。大概是由于周衣的样式比较古老,如今只有一些老年人才穿。

男帽,很有讲究,也极具特色,主要分为宕巾、笠、冠三种类型。宕巾是用马尾编成的一种帽子,帽子的顶部前低后高,呈梯形,现在戴的人已经很少了。笠是男人戴的一种宽檐帽子,当中以黑笠最为流行,其外形为圆筒状,帽沿很宽,可用来遮阳挡雨,制笠的材料一般为芦苇、竹篾、松箩、绸缎、棉布、纸和马鬃等。冠亦称纱帽,用人的头发或黑色的马鬃编织而成,以方形、扇形和复翼形居多。男人特别是老年男子有着戴冠的习俗,且一直沿袭至今,成为朝鲜族人服饰文化一道靓丽的景观。

女性的基本服装由上衣和长裙构成,出于礼节的需要,有时也加穿周衣。追溯到封建社会,朝鲜半岛的贵族妇女在参加典礼时还穿有阔衣、唐衣、圆衫等礼仪服装,饰物也相当讲究,有花冠、簇冠、发簪、金铎等等。

女上衣,一般为紧身的短袄,与男袄基本相同,有所区别的是袄襟较短,领子稍呈圆形,襟和下摆略成弧形,线条相当柔和,颜色多种多样。女袄大都在袖口、领子、袄带以及下摆等处镶边,还在上面装饰一层不同颜色的布料,叫做三回妆袄。女袄的前襟通常配有两条长长的飘带,上边打有蝴蝶结。

女装的下身是一件高腰曳地长裙。这种长裙以宽大的裙幅裹着身体,呈上窄下宽状,并略微隆起。为了衬托裙子的立体感,须配有衬裙衬裤,衬裙衬裤的种类也非常之多,因人而宜。女外衣除了短长裙之外,还有圆衫、花衣、罗衫等几种,非常华丽,但如今民间已经很少有人穿,我们只能在舞台上和影视剧里才能偶尔见到。说起朝鲜民族女性喜穿长裙的缘由,有人认为,在久远的传统社会里,人们非常注重女性那种娴熟的美,因此,传统女性出门时通常要穿上长长的外衣,用以遮挡外人特别是男人们的视线。

朝鲜族服饰

尚白习俗。白色也叫素色,就是未经加工的颜色。素色最能突出自然之美,给人以高洁雅素、耐人寻味的视觉印象。北方民族大多崇尚白色,这是源于早期漫长的寒冷冬季白雪皑皑,冰雪铸就北方民族性格。朝鲜族人一向喜爱白色,并爱及与之类似的翡翠色、灰色、土红色等高亮度颜色。朝鲜族人喜爱白色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朝鲜族特别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神的子孙,于是便把代表太阳之色的白色神圣化,象征光明和永久,所以就逐渐并广泛地形成了喜穿白衣的民俗;也有人认为,是因古时候的朝鲜族人生活极为贫困,缺乏染料,只能以棉花的原色来织布成衣。几种说法各有道理,终无定论。

朝鲜族人喜爱的另一种服饰特色是以原色布块排列而成的袖子。因为,不同原色拼列后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正好符合朝鲜民族所喜欢的鲜艳明亮的形象,而这种偏好又很自然地反映在民族礼服上。新娘的传统婚纱,要么绿衣红裳,要么黄衣蓝裳,或是黄衣红裳,都是对比色。就连日常的服装,也是男性通常爱穿白色长袍,配上乌纱帽,女性则爱穿深蓝色的裙子和玉色的上衣,色彩对比十分鲜明。由此可见朝鲜族的配色观念很别致,技巧也相当老道,而且十分注重通过颜色显露穿戴者的人格特征。

八、饮食

1.腌。在饮食习惯上,朝鲜族的确独具特色。这种鲜明的特点体现在副食方面,大概可用腌、生、烤、辣四个字来概括。

腌用盐或酱来腌制泡菜。在以勤劳智慧而著称于世的朝鲜民族妇女的手中,几乎所有蔬菜都可以腌吃,如腌白菜、腌萝卜、腌桔梗、腌黄瓜、腌小青椒、腌紫苏叶、腌沙参等。经过科学配方精心腌制的菜,味不很咸,辣而微酸。朝鲜半岛海产品资源丰富,人们把鱼类、贝壳类也用盐和辣酱腌了吃。朝鲜族较为常吃的鱼贝类腌制品有腌明太鱼、腌鱿鱼、腌虾等。自古以来,朝鲜族每顿饭几乎都少不了腌菜。长期以来朝鲜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风格:

2.生。朝鲜半岛温泉和矿泉水资源较多,水质好,男女老幼不仅习惯于喝生水,也喜欢生吃蔬菜,例如白菜、菠菜、洋葱、萝卜之类,大都采用生吃。不仅如此,就连平鱼、马哈鱼、鳗鱼、海参和贝类也生吃,尤其喜欢生吃牛肉。生吃的讲究很多,调料也很丰富,用大酱、辣酱或酱油还有香油、辣椒油、盐等制成混合调料蘸着吃,味道特别鲜美。

3.烤。鸡、鸭、鱼、肉都可用来烤着吃,特别是烤牛肉更是朝鲜族的拿手好菜。烤之前,将牛肉按部位切好,有的需先用调料腌好了再烤,有的则可直接烤,烤好后用生菜包着吃。

4.辣。朝鲜族爱吃辣的大概全世界人都知道。无论是主食还是副食里,辣椒酱、辣椒丝、大蒜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调料,真可谓无辣不成席。

朝鲜族就餐时,大都习惯用短腿餐桌,放在地炕上,宾主盘腿而坐。就餐礼节比较严格,如有长辈同席,年轻人要跪坐自己的脚底上。摆餐时,几乎是同时端上摆满一桌。过去,朝鲜族盛饭用碗不用勺,现在的很多家庭都用食品盘用餐。由于朝鲜族喜欢吃泡汤饭,所以吃饭时用羹匙,吃菜时才用筷子。饭后一般不吃甜食,喝碗凉水或锅巴汤。

朝鲜族的热情好客世人皆知,家酿米酒四季不断,各种鱼酱和干鲜食品常备不懈。虽说朝鲜族的饮食不像汉族饮食那么丰富繁杂,没有那么多的菜系,但是特色比较鲜明,始终保持自然风味,比较清淡,油水较少。正因为朝鲜族的饮食高蛋白、多蔬菜、不油腻、讲究营养搭配,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才逐渐被公认为健康饮食。

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朝鲜族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独特风味的饮食文化,主副食都有独到之处。从主食来看,有米饭、糕饼、面条等类别。米饭类有大米饭、五谷饭、豆饭、野菜饭、药饭、蔬菜饭、盖浇饭(拌饭、盖饭)、炒饭、汤饭、紫菜包饭和营养饭等;糕点类有打糕、蒸糕、发糕、松饼等;面条类有冷面、热汤面和各式方便面。在副食方面更是丰富多彩。朝鲜族爱吃的菜肴有泡菜、烤肉、狗肉、生鱼片、灌肠、酱汤、饺子汤、海带汤、参鸡汤等等,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料理有以下几种:

(1)泡菜。朝鲜族的泡菜世界闻名,是其民族饮食文化最重要的象征。朝鲜族人在漫长的冬季为了生存的需要,他们想到了一种保存和食用蔬菜的方法,所以他们早在古时代就发明了腌制蔬菜的方法,并用大量的鱼类和贝类帮助发酵,补充冬天所需的蛋白质和钙。到了18世纪,白菜栽培技术普及,大白菜泡菜成为朝鲜族顿顿不可缺少的主菜。传统朝鲜族家庭的主妇都要把制作泡菜的手艺精心传给下一代的女性,当成一种神圣的家庭传统和文化来传承,还把互赠泡菜、交流制作经验作为社会交际与邻里和睦的重要沟通方式。泡菜的种类繁多,每个家庭都会按自己的口味来选择和配比材料。泡菜的主材料通常是白菜和萝卜,而材料则五花八门,通常有荠菜、水芹、松藻、大蒜、生姜,还有辅助苹果、栗子、生蚝、虾酱、辣椒粉、辣椒丝和盐。制作程序相当讲究,先将白菜洗净,在淡盐水中浸泡几分钟,捞出来叠放在缸内腌制一天。在此期间,将萝卜切丝添加一定比例的副料一起做成泡菜馅。白菜腌好拿出后沥水,竖着对切两半,从里到外每个叶片均匀涂抹泡菜陷,然后层层码好放入翁缸里,在清凉的环境下贮存,过三周就可以吃了。朝鲜族的泡菜不仅好吃,还极富医疗价值。近年来科学界陆续证明,这种泡菜对预防癌症有卓越功效,而且泡菜的辣椒素和丰富的纤维质有助于防止肥胖。

(2)烤牛肉。发展到现在,烤肉不仅用料讲究,炉具也有了很大改进。基本的烤制方法是将鲜嫩的牛里脊肉或肋间肉割成薄片,加酱油、葱丝、大蒜泥、生姜末、白糖、梨汁、香油等作料后,放在炭火烤架上面烤。烤完的牛肉用生菜叶包着吃,招待宾客时,还附加烫好的洋松茸、芦荀、皮豆等炒菜。

(3)狗肉。是朝鲜族饮食的一大特色。在朝鲜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是说朝鲜族爱吃狗肉,锅里滚开以后,那香味把神仙馋得都站不稳了。朝鲜族爱吃狗肉,认为吃狗肉可以清热解毒,还认为狗肉在夏天吃最好,因为天热出汗消耗体力,吃狗肉能补充营养。现在不分时候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用狗肉来烹制菜肴,是朝鲜族烹饪中的一大特色。朝鲜族狗肉有朝鲜族饮食文化上的一个营养价值最丰富的美称,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历来受朝鲜族和其他民族的喜爱,始终以其鲜美、可口驰名中外

(4)石锅拌饭。这是朝鲜族喜爱的一种特色饮食,古时候有一种说法,说是新年不能吃过夜饭,所以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人们要将当天剩下的饭菜全部做成拌饭吃完。由此,做拌饭成为朝鲜族的一个传统。拌饭的做法是,先在石锅内涂抹一层麻油,将米饭放入石锅,用饭匙轻压,再在米饭上摆好肉丝、松蘑、紫菜、桔梗,以及豆芽、蕨菜、辣椒酱等,再搁上一个半熟的煎鸡蛋,然后用慢火烘烤焖制。吃的时候将这些菜和饭一起搅拌着吃,既享受美味,还会听到吱吱的声音,更有一种美妙的感觉。

(5)冷面。朝鲜族最喜欢的主食之一。制作方法,先将荞麦粉和淀粉加水拌匀,压成面条,开饭的时候将面条煮熟捞出,用冷水冲凉,盛在碗里,加上牛肉片、泡菜、梨片、鸡蛋、黄瓜丝以及酱油、醋、辣椒粉等作料,再浇上牛肉汤或鸡汤。这种吃法清凉解暑,味道鲜美,朝鲜族做冷面历史很长,传播也很广,早在17世纪上半期,朝鲜族冷面的制法就已经传到了日本等国。

(6)打糕。朝鲜族喜食打糕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每逢年节、老人寿诞、小孩生日、结婚庆典等喜庆日子,打糕是必不可少的食品。打糕不仅用来自己食用,还是招待客人的上乘食品,更是亲朋好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打糕一般用糯米制作,方法是先把米放到水里浸泡三四个小时后,捞出来洒少量盐水,放到锅里蒸熟,再将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用木槌反复捶打,直到打碎饭粒形成面团为止。食用时将打糕切成小块,用捣碎的熟小豆或炒熟的大豆面作佐料,拌着佐料吃。打糕,关键是打,打时多为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槽边,互相交替捶打,或由新婚夫妻二人,丈夫捶打,妻子在下面翻动糕团使之捶打均匀,两人借着劳动增加感情,很有诗情画意。

朝鲜族打糕

(7)参鸡汤。朝鲜族美食中的参鸡汤不仅本民族喜欢,其他民族也非常喜爱。熬制参鸡汤,一般选用6周龄的雏鸡,将鸡杀死褪净后,在鸡肚里放入糯米、蒜、大枣和水参后,用针缝好后放在石锅里炖,然后放上盐和胡椒调好味后食用。从医学的角度讲,浸入参汤的鸡肉是低脂肪、高蛋白食品,适于不喜吃肉的成年人食用,能有效防止肥胖和预防疾病。夏天炎热,人体流汗以后需要进补,为此,朝鲜族历来将参鸡汤作为夏季保养佳品。

(8)神仙炉。也叫韩式火锅,在古代朝鲜称为“悦口子汤”,意思是口感极佳的汤。神仙炉器具的正中用于燃烧木炭,设有一个排烟用的烟囱,烟囱周围有放置食物原料的空间。神仙炉的原料繁多,有鸡肉、牛肉、牛杂、胡萝卜、豆腐、鱼、水芹菜、鸡蛋、木耳、松茸,以及香菇、桃仁、杏仁、松子等20余种。这些材料通常是蘸面粉或用鸡蛋煎好后放入火锅中煮,边煮边吃。神仙炉曾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只有宫廷贵族才能食用这道料理。

(9)九折坂韩定食。也叫韩式套餐,“定食”即全席的意思,由汤和10种以上菜肴、5种以上泡菜、肉、鱼等构成。韩定食承袭了古代的宫廷料理,各式小菜摆满桌面,除了泡菜外,不加辣椒粉是其与普通韩式饮食的重要区别。主菜的烹调方式较多,有蒸、烤、烫、拌等,材料、调味、配色花样百出,菜色丰富无比,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和强烈的食欲。韩定食有不同的食谱和档次,“神仙炉”和“九折坂”套餐最为经典。九折坂是一种菜肴,装在呈八角形的漆木食盒中,这种食盒正好有九个格子,中间有一个小八角框架,通常放薄面饼,周围八个格子内分别放入经切细丝烹制的肉类、海鲜和蔬菜等,食用时,多种小菜用饼包着吃,味道清淡可口。精美的漆器食盒中装着色泽鲜艳的食品,将饭桌点缀得更加华丽,令就餐者心旷神怡。

九、朝鲜族民居

朝鲜族民居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朝鲜族喜欢选择背风朝阳、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的地方建房。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条和面均为缓慢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稳重、质朴的曲线和曲面以及橼子以外的大白轮廓线条,正是朝鲜族大屋顶最显著的特征。

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传统的瓦饰有绳纹、网纹和吉祥的文字。圆形或半圆形的莲花纹瓦垅。整齐黑色的瓦垅、耸立的屋脊、雪白的墙壁,给人一种清新、舒适、整洁的美感。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内分为寝室、厨房等。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离地60厘米-70厘米,外有台阶。朝鲜族民居的前面一般都有偏廊。廊板的来源可远溯到古代建筑,在建造宫殿时,常常采用短桩台基,用成组的小短柱作为台基与基础,这样可以通风,又可以防潮。朝鲜族民居在房前设置廊子的原因,是室内全部为火坑。进门时,必定要有脱鞋的地方,在廊内还可以乘凉、休息,放置杂物。

朝鲜族民居

廊内为双扇拉门,窗棂极密,而且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不分,门当作窗子用,窗子也可作为门通行。门窗多为直棂,横棂较少,在内部糊白纸。在东北寒冷地区,一般住宅做以厚砖墙、土坯墙以防寒冷。而朝鲜族民居则用薄墙、大面积火炕的作法来御寒,这是很有特色的。到了夏季,就显示它的适用性了。朝鲜族民居不设厢房,为独栋单体房,绝大多数没有院落和围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善和睦,视为一家。传统建筑中的门窗,不论门还是窗户,都带有纵横交错的细木格子,并上窗纸。对窗格子的形状十分讲究,花格种类多,长短结合,方圆照应,疏密相间,力求整齐、大方、鲜艳,其风格为东北亚地区所罕见。

朝鲜族房屋内部

十、娱乐与竞技

在重大节日,朝鲜族往往举办各种多姿多彩的游艺活动。在朝鲜族的绚丽的文化遗产中,民俗游艺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其种类可达300种之多,一些活动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具有代表性的有荡秋千、跳板、摔跤、拔河等。

1.跳板

跳板是朝鲜族姑娘们所钟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跳板两端的姑娘踏动跳板。此起彼落,婀娜多姿,宛如空中芭蕾,别有一番情趣。跳板讲究多种技巧姿态。有腾空而起,翻滚而下的动作;有跃身曲体,双腿伸开,落地垂立的动作;有挺胸展臂,双腿叉开,落地合拢的姿态。跳板靠两个人的协调合作进行。有时边跳边唱,一个唱一个和。比赛有比抽线和比表演技巧两种。比抽线,就是比拉出来的线的总长度,以抽线的长短定胜负。表演道具有扇子、铁圈、花环等,比谁的动作最符合标准,谁的动作难度大,谁的动作更优美。

关于跳板运动的由来,还有一段富有浪漫神奇色彩的传说呢。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少女被她的父母幽禁在自家深宅之中。她日夜思念守候在院墙外的心上人。为了能见上意中人一面,她心生一计,逗引妹妹在院中与自己做跳板游戏。每当身体腾空而起越过墙头的时候,她便向自己的心上人投去匆匆的一颦。如今,青年人的恋爱自由了,有情人可以随时约会于花前月下,用不着再利用跳板的方式来偷看情人了。但这种既美丽又健身的活动却一直沿袭至今,成为朝鲜族人民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一种健身娱乐形式。

朝鲜族跳板

2.荡秋千

秋千是朝鲜族女性参加的体育运动,艳丽的衣裙像彩凤的双翼,带动屡屡清风,远远望去,天空深湛蓝,草地青青,浓妆淡抹的朝鲜族少女,宛若飞动的彩色蝴蝶,在天空中飘忽来去,仿佛一幅流动的瑰丽画卷。大型的荡秋千比赛更为迷人,只见众多围簇之下,高空中悬挂着一面皮鼓,荡秋千的姑娘们在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中,高高荡起,在空中用脚踢鼓,谁踢响的次数最多,谁将成为比赛的冠军。那在高空中流动着的“咚咚”鼓声,瞧得人们心情振奋,新潮翻滚。

3.拔河

拔河也是朝鲜族所喜爱的一种能显示集体智慧和团结力量的民俗游戏和体育项目。朝鲜族在民间举行拔河游戏的历史很长。早在15世纪已盛行拔河比赛。过去,每逢正月十五,通常以村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这一天,一早开始就热闹异常,方圆数十里的农民,各自组织农乐队从四面八方涌来聚集在拔河赛场上,载歌载舞。中午时分,双方壮丁各自扛着自己的绳子,进入赛场分界线接绳。拔河绳分“雄绳”和“雌绳”,连结时把雄绳尖头插入雌绳圈头里,然后插上大木簪子固定。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全场群情激昂,助威呐喊。雷鸣般的呼叫声,锣鼓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取胜的一方队员扛着拔河绳子,在农乐队的助兴下,欢天喜地凯旋回村,全村男女老幼,又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庆祝胜利。

4.摔跤

每当各种节日或大型运动会,朝鲜族群众聚居的村屯都要自发地举行一次体育比赛,摔跤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赛事。参加摔跤项目的小伙子们,个个顽强勇敢,骁勇镖悍。比赛场上龙腾虎跃,热闹火爆,四周观众心情振奋,群情激昂。平时在田间地头一时兴起也有比试的。朝鲜族摔跤的历史悠久。朝鲜族摔跤的特点是使用腿带,腿带长3米,用麻布或白棉布制作,缠在右大腿上。比赛时,双方先蹲着,身躯略往前倾,右膝着地,左膝弯曲,足掌轻扣地面,互相搂住右肩,各用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的腿带。裁判员哨声响起,双方起身进行比赛。比赛过程中,不许扭对方的脖子和胳膊,不许用头或手击打对方,一旦选手故意伤害对方,裁判当即发出警告制止,情节严重者,勒令其退场。摔跤技巧有内勾、外勾、背肚子摔倒等多种。这是一种小伙子们比气力,比技巧的剧烈运动。一般采取三战两胜决定胜负。最终的得胜者,将会得到一头大黄牛,并骑牛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敬,尔后高高兴兴地骑回家去。

朝鲜族摔跤

5.朝鲜族象棋

象棋起源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最初称为“恰图兰卡”(shaturanga梵文音译)。“恰图”原意为“四”,“兰卡”原意为“员”,意指全军,是四人游戏。当时,印度的军队编制为象(大象部队),马(骑兵),车(战车),兵卒(步兵)。起源于印度的“恰图兰卡”西经波斯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入欧洲,经由西班牙人和土耳其人的广泛传播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象棋。“恰图兰卡”东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朝鲜象棋,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象棋起初叫象戏,其名称不断发展演变,后称为象棋。宣祖时期,张维《象戏志-识小录》中记载:“金刚山白庵里有一位象戏高手叫智岩大师。”《於于野谈》中记载:“智岩大师玩象戏时以西川令陈法见长,其法流传至今。”关于象棋的文献记录还有徐居正的《笔苑杂记》和《世祖实录》。“象棋”这个词最初出现在中宗时期的大臣沈守庆所著的《遗闲杂录》中。书中写道:“象棋”用车砲马象士卒以木磨造而刻字填彩,皆是消日之戏也。

近代以来,象棋得到广泛普及,在农村成为老人消遣的游戏。《燃藜室记述》中记载,在宣祖时期,谋士与武臣经常下象棋。据传,《东国舆地胜览》的著者卢思慎就爱玩象棋,每当“车”被擒时,他就会苦苦求饶。“卢思慎之车”的谚语由此而来。许多人通过弈棋领悟到象棋所蕴含的哲理,也经常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借弈棋论人生,颐养天年。

古代流浪诗人金笠也有一首赞颂象棋的七韵八行诗。

诗友酒朋意气同,

战场高设一堂中。

飞砲越处军威壮,

猛象蹲前阵势雄。

直走轻车先犯卒,

横行骏马每窥宫。

残兵散尽连呼将,

二士乱存一局空。

1952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之后,曾由政府牵头组织过一些象棋比赛,但后来曾一度销声匿迹。至20世纪80年代初,朝鲜族象棋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

6.朝鲜族“尤茨”

“尤茨”是朝鲜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融文化、体育、游戏于一体的民俗活动,掷“尤茨”也称“掷柶”或“柶戏”,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尤茨”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朝鲜族特有的民俗游戏,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期间举行。历史资料记载夫余族时代将五种家畜分为五个部落,为了使这些家畜多多繁殖,人们发明了这一游戏,游戏中的“道”指的是猪,“盖”指的是狗,“格儿”指的是羊,“尤”指的是牛,“冒”指的是马。

朝鲜族尤茨

早期春节、元宵节掷尤茨的目的是卜卦当年的吉凶祸福,农事凶丰。“月亮尤茨”就是其中之一。在元宵节晚上圆圆的月亮升起天空以后,饭桌上舀一碗清水,共同行礼,然后掷“月亮尤茨”。“月亮尤茨”的制作是在铜钱面上写“月、火、水、木、金、土、日”字样,这是天上的星辰,古代人认为星辰主宰人生的吉凶祸福、农事凶丰,所以很崇拜星辰。

现在的“尤茨”规则里没有了家畜名,玩游戏时按分数的多少来走棋。玩尤茨的人掷出的分数多或在“捉”到对方棋子时则高兴起舞,尤茨游戏的气氛也因此达到高潮。

解放以后,尤茨活动在朝鲜族居住的各乡村普遍展开,被人们当成不可或缺的游戏项目。发展至今,每逢春节、元宵节的时候正好是农闲期,各乡村纷纷组织尤茨比赛,有的甚至可以持续几天,为朝鲜族民间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7.花图

“花图”游戏是朝鲜族的民间游戏之一。从日本流入亦称为“花札”是来自日本的一种传统纸牌游戏,大概15世纪由葡萄牙商人传来的西洋牌逐渐发展而成。

“花图”是以古代自然现象为本的一种纸牌游戏。“花图”的起源如下:“松鹤”代表一月,纸牌四张,其中一张的图案是太阳下有一只鹤,一月份有春节和元宵节,寓意在新的一年里老年人能够健康长寿;“梅鸟”代表二月,纸牌四张,其中一张的图案是在梅花树上有一只鸟,农历二月份春季到来,梅花开放,黄莺飞上枝头歌唱,寓意着天气转暖,万物开始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喜气洋洋;“樱花”代表三月,纸牌四张,其中一张的图案上有一簇樱花,寓意春暖花开;“黑苕”代表四月,纸牌四张,其中一张的图案上有在红色下玄月下飞过一只黄色的鸟,说明苕条的根系发达,寓意着扎根在黑土地上创造新生活;“兰花”代表五月,纸牌四张,其中一张图案上有五根木头和一簇兰花,说明准备木料和草料的时机到了,寓意此时是破土盖房的好时候;“牡丹”代表六月,纸牌四张。其中一张的图案是一朵牡丹花和两只黄色蝴蝶,代表着风华正茂的青春,寓意着婚姻;“红苕”代表七月,纸牌四张,其中一张图案上有在红苕枝叶中藏着一头野猪,寓意着苕条开红花的时候就有好吃的蜂蜜,山里的野兽也肥了;“明月”代表八月,四张纸牌,其中一张图案是十五的月亮正从山上升起,代表八月中秋节庆丰收;“菊花”代表九月,四张纸牌,其中一张图案上有两朵菊花和一个写着“万”字样的红色大碗。说明重阳节是老人们喜欢的节日,菊花代表老人,寓意丰衣足食,健康长寿;“丹凤”代表十月,四张纸牌,其中一张牌的图案是丹风树下有一只獐子(狍子),说明十月已经入秋,枫叶红了,野兽很活跃;“梧桐“代表十一月,四张纸牌,其中一张牌的图案上有梧桐树和公鸡头,代表漫漫长夜等待着公鸡报晓;“雨“代表十二月,四张纸牌,其中一张纸牌的图案是一个老翁拿着雨伞,脚下有一只青蛙。说明十二月份下雨,有青蛙活动都是不正常的,寓意着人生走入晚年,衰亡是不可抗拒的。

朝鲜族花图

花图,类似扑克,规格比扑克小,共48张,图案分12组,每组4张。每组图案都以一年12个月动植物或自然景色为背景。这些牌中有24张是计分的,计240分:另24张是不计分的“皮子”。l月份称松鹤(一张20分、一张5分、两个皮子)3月份称梅花(一张10分、一张5分、两个皮子)8月份称明月(一张20分、一张l0分、两个皮子)、11月称泡桐(一张20分、三个皮子,但5人玩时,写“福”字的一张计10分);12月份称雨(一张20分、一张10分、一张5分、一张皮子)。其余3月称樱花,分数同一月份;4月称青胡枝子、5月称兰草、6月称牡丹、7月称红胡枝子、9月称菊花、10月称丹枫,计分都同二月份。

花图的玩法较多,人数一般是2人以上6人以内,但最常见的是3个人一组的玩法,如果是3人玩牌,给坐庄人上牌后,坐庄人给每人分两次7张牌,底牌掀6张。其余的牌全部扣下。出牌由坐庄人开始,然后按逆时针方向为序出牌。用自己手里的牌吃回下面掀起的与其相同的一张牌(即象征同一月份的图案),然后从扣下的牌中掀起一张放底牌,要有同一组的图案时也可吃回来。依此类惟,直到把牌全部吃回来为止。最后,各自所得的分数,每人扣除总分数1/3(80分)的老本,超出的部分是赢的,不足老本的是输的。2至6人玩,玩法都相同,只是每人牌数不同。玩法各地也不尽相同,一般玩前常讲一些各自不同的条款。比如,事先规定“约短”,凡一个人吃回“兰草约”、“丹枫约”、“雨约”各组任何一组4张牌时,每人要上供20分;凡一个人同时吃回3张写有“红短”、“青短”字样的牌时,其余人要上供30分。花图由于多变化,玩起来更吸引人,更有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